党报头条官网>>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以权威数据印证人民幸福的时代答卷
    来源:党报头条客户端 作者:金思宇 发布时间:2025-08-18 14:58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传媒矩阵平台

  引言:数据印证,彰显现代化民生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的历史重任,锚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将“民生为大”置于发展核心,通过持续的政策创新与制度完善,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可衡量、可感知的治理效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就业优先到生态惠民,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步跨越,都有权威数据作为坚实注脚,共同书写着人民幸福的时代篇章。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民生改善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石,在于通过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基础。近年来,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与结构优化升级并举,为民生福祉提供了坚实支撑。


  经济总量跃升,托举民生底盘: 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历史性突破130万亿元大关,达134.9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这一里程碑,彰显了“中国经济家底更加殷实”的雄厚实力。回望历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已从50万亿元量级跃升至130万亿元级,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作为全球贸易重要引擎,2023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连续第七年稳居世界第一,深度融入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网络。(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5年1月20日)


  外贸结构优化,注入发展新动能: 结构升级是外贸韧性的关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较2012年增长17万亿元,其中汽车、集成电路、锂电池等高技术产品出口表现尤为亮眼,增幅分别达7.3倍、1.8倍、15.2倍。2024年上半年,外贸规模再创新高,首次突破21万亿元,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18.7%,“中国潮牌”等自主品牌海外影响力持续扩大,带动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增长9.3%。(数据来源:国新办新闻发布会,2024年7月30日)


  “三新”经济崛起,驱动创新转型: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达22.35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GDP比重提升至17.73%。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等蓬勃发展,不断巩固竞争新优势。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攀升至119.5,同比大幅增长19.5%,印证了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势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4年8月31日)


  二、共同富裕实践:标注民生改善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城乡融合加速推进,民生福祉实现全方位跃升。


  脱贫攻坚彪炳史册: 2020年底,我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成功摘帽出列。昔日“苦瘠甲天下”的贵州毕节、宁夏西海固等地,通过产业帮扶、易地搬迁等精准施策,实现了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华丽转身。202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8%,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收窄至2.45:1,共享发展成果更加丰硕。(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0年脱贫攻坚总结报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就业优先稳固民生之本: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河北、重庆等地创新“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灵活用工网络等模式,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16万个。2024年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就业市场展现出强大韧性。(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3年度及2024年上半年就业数据)


  城乡融合缩小发展鸿沟: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效显著。2023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主要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34.5%。浙江安吉探索“竹林碳汇”交易,黑龙江五常推广“水稻+鱼+鸭”立体生态种养,生动实践了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的协同并进。2024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6%,城乡发展更趋均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4年区域协调发展报告及上半年居民收入数据)


  三、生态优先发展:守护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发展全局,为人民提供可持续的优美环境。


  绿色转型步伐坚实: 2023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2000万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34%,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河北塞罕坝、青海三江源等地的成功实践,实现了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多赢。(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2024年环境统计公报)


  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持续巩固。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89.6%,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升至87.9%。森林覆盖率稳步突破24%,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4年生态相关数据)


  四、制度创新赋能:解锁民生改善的治理密码


  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在于通过党的全面领导、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发力,构建起高效能治理体系。


  党的领导凝聚磅礴伟力: 2024年,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增至32个,累计收集立法建议逾1.7万条;“小院议事厅”“板凳民主”等鲜活形式,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生根发芽。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模式,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数据来源:全国人大常委会,2024年基层治理相关报告)


  法治保障夯实民生权益: 法治是现代化治理的基石。2023年,《民法典》实施进入第三年,全国法院审结各类民事案件超3000万件,有力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乡村振兴促进法》深入实施,推动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万公里,法治护航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数据来源: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司法数据公报)


  结语:以民为本,数据为证,迈向复兴壮阔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不仅镌刻在GDP的增长曲线和外贸的跃升数据上,更深植于14亿人民日益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中。从消除千年绝对贫困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从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到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高擎“民生为大”的旗帜,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权威数据无言,却最有力地印证着这条道路的正确性与生命力。以数据为舟,以民为本,中国式现代化正劈波斩浪,驶向民族复兴的壮丽星辰大海,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新的中国方案。


  (作者金思宇系经济学家、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泛亚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民生智库专家顾问)

责任编辑:唐珩审核:高海仙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以权威数据印证人民幸福的时代答卷
来源:党报头条客户端 2025-08-18 14:58:23
      引言:数据印证,彰显现代化民生底色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的历史重任,锚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将“民生为大”置于发展核心,通过持续的政策创新与制度完善,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可衡量、可感知的治理效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就业优先到生态惠民,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步跨越,都有权威数据作为坚实注脚,共同书写着人民幸福的时代篇章。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民生改善根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石,在于通过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基础。近年来,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与结构优化升级并举,为民生福祉提供了坚实支撑。经济总量跃升,托举民生底盘: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历史性突破130万亿元大关,达134.9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这一里程碑,彰显了“中国经济家底更加殷实”的雄厚实力。回望历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已从50万亿元量级跃升至130万亿元级,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作为全球贸易重要引擎,2023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连续第七年稳居世界第一,深度融入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网络。(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5年1月20日)外贸结构优化,注入发展新动能:结构升级是外贸韧性的关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较2012年增长17万亿元,其中汽车、集成电路、锂电池等高技术产品出口表现尤为亮眼,增幅分别达7.3倍、1.8倍、15.2倍。2024年上半年,外贸规模再创新高,首次突破21万亿元,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18.7%,“中国潮牌”等自主品牌海外影响力持续扩大,带动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增长9.3%。(数据来源:国新办新闻发布会,2024年7月30日)“三新”经济崛起,驱动创新转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达22.35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GDP比重提升至17.73%。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等蓬勃发展,不断巩固竞争新优势。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攀升至119.5,同比大幅增长19.5%,印证了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势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4年8月31日)二、共同富裕实践:标注民生改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城乡融合加速推进,民生福祉实现全方位跃升。脱贫攻坚彪炳史册:2020年底,我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成功摘帽出列。昔日“苦瘠甲天下”的贵州毕节、宁夏西海固等地,通过产业帮扶、易地搬迁等精准施策,实现了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华丽转身。202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8%,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收窄至2.45:1,共享发展成果更加丰硕。(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0年脱贫攻坚总结报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就业优先稳固民生之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河北、重庆等地创新“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灵活用工网络等模式,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16万个。2024年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就业市场展现出强大韧性。(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3年度及2024年上半年就业数据)城乡融合缩小发展鸿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效显著。2023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主要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34.5%。浙江安吉探索“竹林碳汇”交易,黑龙江五常推广“水稻+鱼+鸭”立体生态种养,生动实践了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的协同并进。2024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6%,城乡发展更趋均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4年区域协调发展报告及上半年居民收入数据)三、生态优先发展:守护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发展全局,为人民提供可持续的优美环境。绿色转型步伐坚实:2023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2000万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34%,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河北塞罕坝、青海三江源等地的成功实践,实现了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多赢。(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2024年环境统计公报)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持续巩固。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89.6%,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升至87.9%。森林覆盖率稳步突破24%,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4年生态相关数据)四、制度创新赋能:解锁民生改善的治理密码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在于通过党的全面领导、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发力,构建起高效能治理体系。党的领导凝聚磅礴伟力:2024年,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增至32个,累计收集立法建议逾1.7万条;“小院议事厅”“板凳民主”等鲜活形式,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生根发芽。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模式,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数据来源:全国人大常委会,2024年基层治理相关报告)法治保障夯实民生权益:法治是现代化治理的基石。2023年,《民法典》实施进入第三年,全国法院审结各类民事案件超3000万件,有力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乡村振兴促进法》深入实施,推动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万公里,法治护航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数据来源: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司法数据公报)结语:以民为本,数据为证,迈向复兴壮阔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不仅镌刻在GDP的增长曲线和外贸的跃升数据上,更深植于14亿人民日益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中。从消除千年绝对贫困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从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到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高擎“民生为大”的旗帜,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权威数据无言,却最有力地印证着这条道路的正确性与生命力。以数据为舟,以民为本,中国式现代化正劈波斩浪,驶向民族复兴的壮丽星辰大海,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新的中国方案。(作者金思宇系经济学家、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泛亚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民生智库专家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