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志愿精神,助力特殊儿童关爱事业发展,2025年7月4日至7月13日,南宁学院商学院“回声”特殊儿童关爱服务团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前往广西星启儿童发展中心及高新区恒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康复训练中心,为特殊儿童群体传递温暖与希望。
活动的顺利开展,始于周密的筹备。在动员会上,指导老师项群娟在动员讲话中指出,大学生志愿者在特殊儿童陪伴工作中承担重要职责,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亦是情感的支持者。志愿者的理解与陪伴有助于特殊儿童建立信任感、归属感与自信心。项群娟要求学生将服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真诚与耐心温暖特殊儿童的心灵世界。
团队召开“三下乡”动员会(梁勤带摄)
为确保服务质量,团队随后开展了岗前培训。广西星启儿童发展中心校长陈玉华凭借丰富经验,系统阐释了特殊儿童助教的工作职责与注意事项,并重点指出了沟通技巧、非语言行为观察的重要性,以及教学辅助需遵循的渐进式策略。此次培训有效提升了志愿者的专业素养,为其后续投入服务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并注入了人文关怀。
广西星启儿童发展中心校长陈玉华对团队成员进行岗前培训(池展彤摄)
实践活动中,“回声”特殊儿童关爱服务团成员紧扣特殊儿童发展需求,开展多元服务项目。感统运动课上,志愿者依据个体差异调整平衡木高度及抛接球难度,帮助儿童提升感官能力;生活技能课中,通过分解穿衣、整理物品等步骤的反复示范,助力儿童掌握自理技能;社交游戏课借助“合作拼图”“接力传递”等互动形式,打破社交隔阂,培养儿童沟通协作能力;综合主题课上,志愿者担任“故事讲述者”与“游戏引导者”角色,通过趣味故事与互动游戏激发儿童思维潜能。
团队成员在感统运动课中辅助康复训练(凌琳摄)
团队成员在生活技能课中引导叠放衣物(陈韵霏摄)
团队成员在社交游戏课中指导同伴互动(闫一诺摄)
团队成员在综合主题课中协助主题探索(池展彤摄)
与此同时,在南宁市高新区恒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康复训练中心,一场 “森林小伙伴” 主题墙绘活动热闹开展。志愿者们分工合作,拿起画笔勾勒出灵动的森林世界,让原本单调的康复空间瞬间充满温馨与活力,为特殊儿童营造出更愉悦的康复环境。
团队成员分工协作进行墙绘(梁勤带摄)
团队成员在完成的墙绘前合影(陈韵霏摄)
活动的意义不止于当下的陪伴,更在于为特殊儿童关爱事业搭建长效平台。此次实践中,“回声”特殊儿童关爱服务团与广西星启儿童发展中心、南宁市高新区恒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推进南宁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 “回声” 特殊儿童共研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这一基地的落地,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平台,也为特殊儿童关爱事业汇聚起更持久的社会力量。
广西星启儿童发展中心揭牌合影(蔡小云摄)
高新区恒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揭牌合影(凌琳摄)
为让后续服务更具针对性,团队专程前往南宁市残疾人活动中心,开展 “残健融合”公益产业化专题调研。师生们实地考察了残疾人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及社会融合服务的运作模式,亲身体验科技助残项目的魅力。座谈会上,南宁市残疾人事业服务协会与团队围绕 “残健融合” 公益产业化展开深度交流,南宁市残联副理事长覃杨还与团队队长梁海梦就特殊儿童融合教育进行专项访谈,为团队未来的服务方向提供了专业指导。
协会秘书长韩燕妮介绍蚕豆工坊就业帮扶车间运行模式(张馨尹摄)
参观数字化、智能化心理健康共建基地(闫一诺摄)
南宁市残联副理事长、协会分管领导覃杨主持座谈会(池展彤摄)
队长梁海梦同学采访覃副理事长(梁勤带摄)
“参与此次活动为特殊儿童贡献微薄之力,使我深切体悟志愿服务价值。这不仅提升了实践能力,更坚定了持续投身公益事业的信念。”团队成员实践结束后感悟较深。此次“三下乡”活动,“回声”特殊儿童关爱服务团以务实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特殊儿童送去人文关怀,为特殊儿童关爱事业发展注入青年力量。团队将持续秉持初心,创新服务形式,整合社会资源,为特殊儿童营造更美好的成长环境。(黄兴检、蔡小云、覃靖雯、闫一诺、池展彤)
回声”特殊儿童关爱服务团合影(蔡小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