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源头,红色沃土孕育初心;蓝天之下,青春力量传承使命。7月15日,在共青团石城县委的指导下,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制造学院蓝天启航实践团深入石城县赣江源镇赣江源村、友联村,以红色教育淬炼信仰之魂,以推普行动架起沟通之桥,在革命历史的回响与时代使命的召唤中,书写航空学子的担当答卷。
红色旧址寻根:从烽火岁月到空天征程,信仰的接力从未停歇
友联村红五军团司令部旧址内,泛黄的作战地图静静陈列,上面红军将士用血肉之躯勾勒的战略防线,与实践团成员脑海中航空制造图纸上“毫厘不差”的技术参数,在青春心中激荡起奇妙共鸣。那些关于“坚守阵地、绝不后退”的战斗故事,与航空人“一次做好、追求极致”的质量理念,本质上都是对“使命必达”的庄严承诺。
秋溪整编地“军纪如铁”的历史印记,更让团队成员深刻领悟:革命年代的纪律是胜利的基石,今日航空工业的标准,正是大国重器翱翔蓝天的保障。从红军手中的“步枪”到航空人研制的“战机”,变的是装备的迭代升级,不变的是一代代中国人“强国梦”的接力传承。
初心誓言铸魂:让红色基因融入航空血脉,使命的传承直抵人心
红色讲堂里,党史中“语同音则心相通”的古老智慧,与航空领域“精准沟通”的行业命脉相互印证。当实践团成员用标准普通话重现当年树下入党的庄严场面,鲜红党旗下的铿锵誓言,不仅是对红军桥上火线入党先烈的深情告慰,更是对“航空报国、航空强国”时代命题的坚定回应——正如当年红军用脚步丈量革命道路,今日航空学子正以匠心打磨空天利器,让红色信仰成为破解技术难题的精神密码。
孔良公祠的古柏见证着军民鱼水情深,红军桥的石板镌刻着奋斗足迹。实践团在此开展的推普行动,早已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用普通话讲好“红军借粮”的故事,是让军民同心的传统跨越地域隔阂;用规范语言解读航空原理,是让“科技报国”的种子扎根乡土大地。当老党员用略带颤抖的普通话讲述“跟着红军走”的往事,当孩童眼中闪烁着“想造飞机”的憧憬,红色基因与航空梦想在语言的桥梁上相遇,迸发出跨越时代的磅礴力量。
青春担当作答:以赣江为墨,以蓝天为纸,书写新时代的传承篇章
此次实践,是一次回溯初心的“寻根”之旅,更是一场赋能未来的“践行”之行。团队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的传承,既需要在历史长河中汲取精神养分,更需要用通用语言打破沟通壁垒,让赣江源的红色故事成为激励更多人的精神财富;航空事业的发展,既要以工匠精神锻造硬实力,更要以红色基因铸牢软实力,让“为国造器”的初心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从赣江源头出发,蓝天启航实践团的脚步已迈向更远的征程。团员们深知:航空制造的精度,源于红色信仰的纯度;推普行动的温度,终将转化为文化传播的广度。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经红色淬炼的初心,在机床与图纸间打磨强国之器,在蓝天与大地间传递信仰之声,让红色血脉融入航空钢铁,让青春力量托举空天梦想,以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航空人,永远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是强国使命的践行者。(许翀睿 温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