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专题
王安宇:二十年教学初心不改,找回独立思考的价值
    来源:复旦管院微信公号 作者:王安宇 发布时间:2025-04-24 16:27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传媒矩阵平台

  在电子屏幕与算法浪潮席卷课堂的时代,二十年来,他始终坚持手写板书。但他并非固守传统,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最前沿的话题总会出现在他的课堂上。传统与未来交织成一张网。


  当年轻人习惯在算法推荐中接受答案时,他偏要他们质疑屏幕背后的逻辑,帮助他们找回独立思考的价值。


  2003年留校任教至今,王安宇老师为学生带来温暖、智识和力量的初心从未改变。他相信,教育的本质是为每个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锚点,哪怕洪流再汹涌,也能稳稳握住方向。


王安宇,复旦管院管理科学系副教授。分别于2022年度和2024年度获得管理学院年度优秀教学奖。



  “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


  2003年在复旦管院获得博士学位后,王安宇留校任教,至今教龄已经超过二十年。


  “我的教师梦由来已久。”王安宇回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那些给予他启发和温暖的老师,让他早早种下了当老师的念头。“作为受温暖的那一方,我慢慢地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如果有一天也能够成为这样的人,从事这样的职业,把知识和温暖传递给同学,该多好。”


  带着这样的初心,王安宇走上高校讲台,见证了许多管院学生的成长。



  教学生涯早期,王安宇先后为硕士生和本科生讲授了《宏观经济学》《中级经济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我自己虽然都学过,但要把它们系统地讲出来让同学们听懂,还是需要下不少功夫的。”整理知识体系、搜集案例、撰写教案,初为人师的他,乐此不疲。


  “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是王安宇上课时常对同学们说的一句话。课堂内外,他同样用这句话要求自己,无论是老课内容的完善,还是新课框架的开发,他认为一方面要从理论基础上站得住脚,另一方面,还得看社会实践的需要。


  “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我作为老师不能囿于原有课程教案,而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在他看来,开发更具前瞻性的课程同样重要。


  有创新、“接地气”


  课程开发紧跟时代发展


  在管院执教多年,王安宇开发了多门新课程,创新的同时保证课程更“接地气”。


  2006年,王安宇到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访学。这段经历在课程开发方面给了他很多启发。


  “当我看到MIT博弈论教授用简明的语言拆解复杂的博弈理论时,突然明白,其实深奥的理论也可以‘生活化拆解’。”王安宇回忆道,“当时国内商学院针对MBA同学的博弈论课程不多。从MIT回来后,我开始思考能不能不用或者少用数学工具,而是用平实的语言把博弈逻辑说清楚。”


  随后,王安宇投入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生活化、商业化的语言逐一拆解博弈论中复杂的理论,那些堆砌了大量数学公式的教科书内容被“改造”得易懂又有趣,由他开发的《博弈论与经营策略》课程得到了很多MBA同学的喜爱。


  访学期间,王安宇还发现MIT的很多课都融合了商业模式理念,不同的课堂上总能听到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话题。“2001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商业模式不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是,随着2005年左右电商平台爆发,商业模式这一概念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人们逐渐认识到在竞争日趋激烈、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审视自己的赚钱逻辑。”


  “从长期看,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会日益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后者需要由创新来驱动,所以创新类课程的重要性会日益凸显。”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王安宇结合教资深教师建议和MIT课程风格,开设了《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课程,很快成为很多MBA和EMBA同学非常关注的一门课。



  2020年,学院启动“科创战略”,王安宇也深入走访科创企业和科技创业者。在这一过程中,他感受到科创企业对于专业管理理论和课程的需求,于是开始不断深入研究科创企业并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课程。此后,产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相关概念和案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的课堂中。


  “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科创企业,花费了很多资源成功地开发出新技术,但这些令人尖叫的技术不一定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商业回报。从高校的角度如何帮助这些企业解决这样的难题?”这样的观察和思考让《技术商业化》课程的雏形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和教案,有的只是学者们关于这个话题零零碎碎的一些研究,王安宇花费了更多时间翻阅文献、搜集案例,经过两三年的设计和整理,于2023年开发出《技术商业化》课程,成为《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的配套课程。


  “作为学院的一名教师,一方面我想尽自己努力去开发既能够揭示底层商业逻辑又能与时代脉搏同频的课程,以期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能够有所触动、对管理工作有所裨益,另一方面也想紧跟时代发展,为学院科创战略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触发联想、教学相长


  在AI时代找回独立思考的价值


  求学于复旦,又任教于复旦,对王安宇来说,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是所教授的内容能够实实在在地带给同学们带来启发、引发同学们联想和思考。


  王安宇喜欢给学生上课,非常享受课堂时光,他把每次授课当成一个项目,在意每次课堂的“交付质量”。“每次上课前我都会问自己,同学们来到我的课堂能够带走什么。”比起知识的单向传输,王安宇更愿意和学生们“思维共振”,他希望他的课能够让学生们“常听常新”。


  “学生学到了什么,比我教给他们什么更重要。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获取特定的知识越来越容易,作为老师最有价值的作用在于,引发学生的触动和联想。”



  执教二十余年,王安宇上课始终坚持手写板书。“我的课堂PPT页数很少,每张PPT上的内容也有限。”他觉得讲课速度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反应时间,“我发现板书的速度和学生的理解速度相适应,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思考。因为板书可以逐步展示分析的逻辑,让学生能以更加沉浸的方式参与老师的推理和问题分析过程,和老师保持同频,实现教学相长。”


  在新兴技术不断冲击和刷新人们认知的时代,重温教育的本质十分重要。王安宇提到,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让同学们在课堂上都能够轻易找到相关知识点。“作为老师,我在课堂上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哪里?我常常思考,授业解惑这个传统的教师职责在新时代是否应该有新的内涵?或者,这里的‘业’和‘惑’在AI时代是否发生了变化?”


  对此,王安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应该积极拥抱新兴技术,让这些新技术成为我们进行学习和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同时避免知识点展示和答案提供式的教学。”他在课堂教学中会穿插一些小任务,先让同学们借助AI,查找某个问题的答案并点评,使同学们切实感受到工具的便利和专业的力量。“利用工具但又不依赖工具,要时刻记住我们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成为老师的这些年,这句话一直是我教学工作的指南,给了我巨大的力量。”王安宇感概道,“每当我看到同学们因课堂内容而有所触动,有所改变,我会很高兴。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们不仅能学到知识和思路,更能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就像当年我的老师们给予我的那样。


  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源于持续的自我积累


  作为商业创新类和经济学类课程的授课教师,王安宇一直持续关注宏观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动态,时刻准备着更新课程内容。“把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引进课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积累、思考和迭代,我一直为此而努力着。”


  “互联网和AI技术的发展、移动信息设备的普及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王安宇认为,作为立身之本,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考验着自己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需要加强学术素养,提升对所教课程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加深对所教课程内容的理解,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讲给学生听并引发化学反应。”



  对于授课工作,“降低对走捷径效果的期待,这很重要。”王安宇认为,面对学生的问题,分析背后的可能逻辑,并举一反三、旁征博引,离不开持续的自我积累。


  授课之余,王安宇会经常翻阅文献和经典著作,以启发自己的思维,力争与时代同频。“要保持对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好奇心,尤其要保持对商业世界的好奇心,研究真实商业世界中的‘真问题’。”



  4月25日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王安宇副教授将围绕“低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探索”这一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公开课。

责任编辑:张珺洁审核:高海仙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王安宇:二十年教学初心不改,找回独立思考的价值
来源:复旦管院微信公号 2025-04-24 16:27:06
      在电子屏幕与算法浪潮席卷课堂的时代,二十年来,他始终坚持手写板书。但他并非固守传统,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最前沿的话题总会出现在他的课堂上。传统与未来交织成一张网。当年轻人习惯在算法推荐中接受答案时,他偏要他们质疑屏幕背后的逻辑,帮助他们找回独立思考的价值。2003年留校任教至今,王安宇老师为学生带来温暖、智识和力量的初心从未改变。他相信,教育的本质是为每个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锚点,哪怕洪流再汹涌,也能稳稳握住方向。王安宇,复旦管院管理科学系副教授。分别于2022年度和2024年度获得管理学院年度优秀教学奖。“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2003年在复旦管院获得博士学位后,王安宇留校任教,至今教龄已经超过二十年。“我的教师梦由来已久。”王安宇回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那些给予他启发和温暖的老师,让他早早种下了当老师的念头。“作为受温暖的那一方,我慢慢地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如果有一天也能够成为这样的人,从事这样的职业,把知识和温暖传递给同学,该多好。”带着这样的初心,王安宇走上高校讲台,见证了许多管院学生的成长。教学生涯早期,王安宇先后为硕士生和本科生讲授了《宏观经济学》《中级经济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我自己虽然都学过,但要把它们系统地讲出来让同学们听懂,还是需要下不少功夫的。”整理知识体系、搜集案例、撰写教案,初为人师的他,乐此不疲。“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是王安宇上课时常对同学们说的一句话。课堂内外,他同样用这句话要求自己,无论是老课内容的完善,还是新课框架的开发,他认为一方面要从理论基础上站得住脚,另一方面,还得看社会实践的需要。“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我作为老师不能囿于原有课程教案,而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在他看来,开发更具前瞻性的课程同样重要。有创新、“接地气”课程开发紧跟时代发展在管院执教多年,王安宇开发了多门新课程,创新的同时保证课程更“接地气”。2006年,王安宇到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MITSloanSchoolofManagement)访学。这段经历在课程开发方面给了他很多启发。“当我看到MIT博弈论教授用简明的语言拆解复杂的博弈理论时,突然明白,其实深奥的理论也可以‘生活化拆解’。”王安宇回忆道,“当时国内商学院针对MBA同学的博弈论课程不多。从MIT回来后,我开始思考能不能不用或者少用数学工具,而是用平实的语言把博弈逻辑说清楚。”随后,王安宇投入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生活化、商业化的语言逐一拆解博弈论中复杂的理论,那些堆砌了大量数学公式的教科书内容被“改造”得易懂又有趣,由他开发的《博弈论与经营策略》课程得到了很多MBA同学的喜爱。访学期间,王安宇还发现MIT的很多课都融合了商业模式理念,不同的课堂上总能听到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话题。“2001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商业模式不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是,随着2005年左右电商平台爆发,商业模式这一概念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人们逐渐认识到在竞争日趋激烈、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审视自己的赚钱逻辑。”“从长期看,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会日益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后者需要由创新来驱动,所以创新类课程的重要性会日益凸显。”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王安宇结合教资深教师建议和MIT课程风格,开设了《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课程,很快成为很多MBA和EMBA同学非常关注的一门课。2020年,学院启动“科创战略”,王安宇也深入走访科创企业和科技创业者。在这一过程中,他感受到科创企业对于专业管理理论和课程的需求,于是开始不断深入研究科创企业并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课程。此后,产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相关概念和案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的课堂中。“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科创企业,花费了很多资源成功地开发出新技术,但这些令人尖叫的技术不一定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商业回报。从高校的角度如何帮助这些企业解决这样的难题?”这样的观察和思考让《技术商业化》课程的雏形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和教案,有的只是学者们关于这个话题零零碎碎的一些研究,王安宇花费了更多时间翻阅文献、搜集案例,经过两三年的设计和整理,于2023年开发出《技术商业化》课程,成为《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的配套课程。“作为学院的一名教师,一方面我想尽自己努力去开发既能够揭示底层商业逻辑又能与时代脉搏同频的课程,以期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能够有所触动、对管理工作有所裨益,另一方面也想紧跟时代发展,为学院科创战略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触发联想、教学相长在AI时代找回独立思考的价值求学于复旦,又任教于复旦,对王安宇来说,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是所教授的内容能够实实在在地带给同学们带来启发、引发同学们联想和思考。王安宇喜欢给学生上课,非常享受课堂时光,他把每次授课当成一个项目,在意每次课堂的“交付质量”。“每次上课前我都会问自己,同学们来到我的课堂能够带走什么。”比起知识的单向传输,王安宇更愿意和学生们“思维共振”,他希望他的课能够让学生们“常听常新”。“学生学到了什么,比我教给他们什么更重要。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获取特定的知识越来越容易,作为老师最有价值的作用在于,引发学生的触动和联想。”执教二十余年,王安宇上课始终坚持手写板书。“我的课堂PPT页数很少,每张PPT上的内容也有限。”他觉得讲课速度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反应时间,“我发现板书的速度和学生的理解速度相适应,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思考。因为板书可以逐步展示分析的逻辑,让学生能以更加沉浸的方式参与老师的推理和问题分析过程,和老师保持同频,实现教学相长。”在新兴技术不断冲击和刷新人们认知的时代,重温教育的本质十分重要。王安宇提到,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让同学们在课堂上都能够轻易找到相关知识点。“作为老师,我在课堂上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哪里?我常常思考,授业解惑这个传统的教师职责在新时代是否应该有新的内涵?或者,这里的‘业’和‘惑’在AI时代是否发生了变化?”对此,王安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应该积极拥抱新兴技术,让这些新技术成为我们进行学习和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同时避免知识点展示和答案提供式的教学。”他在课堂教学中会穿插一些小任务,先让同学们借助AI,查找某个问题的答案并点评,使同学们切实感受到工具的便利和专业的力量。“利用工具但又不依赖工具,要时刻记住我们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成为老师的这些年,这句话一直是我教学工作的指南,给了我巨大的力量。”王安宇感概道,“每当我看到同学们因课堂内容而有所触动,有所改变,我会很高兴。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们不仅能学到知识和思路,更能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就像当年我的老师们给予我的那样。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源于持续的自我积累作为商业创新类和经济学类课程的授课教师,王安宇一直持续关注宏观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动态,时刻准备着更新课程内容。“把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引进课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积累、思考和迭代,我一直为此而努力着。”“互联网和AI技术的发展、移动信息设备的普及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王安宇认为,作为立身之本,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考验着自己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需要加强学术素养,提升对所教课程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加深对所教课程内容的理解,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讲给学生听并引发化学反应。”对于授课工作,“降低对走捷径效果的期待,这很重要。”王安宇认为,面对学生的问题,分析背后的可能逻辑,并举一反三、旁征博引,离不开持续的自我积累。授课之余,王安宇会经常翻阅文献和经典著作,以启发自己的思维,力争与时代同频。“要保持对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好奇心,尤其要保持对商业世界的好奇心,研究真实商业世界中的‘真问题’。”4月25日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王安宇副教授将围绕“低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探索”这一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