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金融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动态向前,造就了不同的金融中心,助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动态调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把握历史方位,找准历史定位,加快重塑金融发展的新逻辑,推动金融强国建设跑出加速度。
金融发展之路的历史演变
现代金融诞生以来,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力量,在推动现代经济发展与“破坏性创新”的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历史视野看,以1609年的“荷兰欠条”作为现代金融起点,至今历经416年,在空间上已出现过荷兰阿姆斯特丹、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三个世界金融中心。从变化轨迹看,每个世纪初,金融中心都会在地理上迁移一次。例如,19世纪初期伦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金融中心;20世纪初期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当前正处于21世纪初期,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又面临将被取代的历史节点。
1935年11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改革。这场改革宣告中国自1567年确立的、历经368年的“白银货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自晚清以来与西方世界的“金融博弈”宣告结束,“白银帝国”灰飞烟灭。从此,中国开启西方语境模式,中国金融再次进入纸币时代。
从大历史视野来看,世界正按照“三十年一小变,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的规律变迁。在西方占据世界金融中心近500年之际,历史的机遇再次转向中国。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中国学习西方科技、金融、管理等体制机制;30多年后的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此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月3日,舞狮队在香港交易所农历蛇年首个交易日开市仪式上表演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道路转变
金融表面看是工具,穿透看是价值,穿越看是文化,其底层逻辑是金融的生命。建设金融强国需要从金融逻辑上做文章。在引进现代金融工具的同时,根据中国特色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从而指导实践。就理论而言,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转变。
从底层逻辑看,要从“以神为本”的西方逻辑,向“以人为本”的东方逻辑转变。西方经济金融领域“马太效应”源于《圣经》“马太福音”的故事,其底层逻辑是“如果不把别人的钱夺到自己手里,自己手里的钱也会被别人夺走”。西方“神本”文化的底层逻辑,在金融上体现为“财富集中是荣耀”。此生的穷和富都是“上帝”的安排和旨意,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奉行丛林法则。但中国“人本”文化的底层逻辑是:公平正义、义利兼顾、大同理念、忠信仁义,尤其反对为富不仁。因此,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就要遵循“我们党领导的金融事业,归根到底要造福人民,与一些国家金融为资本服务、为少数有钱人服务的本质截然不同”的理念。
从义利逻辑看,由资本逻辑向民本逻辑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传统资本以出资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保护出资者利益,资本就能放大杠杆,能用多数人的钱办自己的事。成功则资本获取利益,失败则多数债权人承担损失。世界金融风暴无时不在,损失者为多数普通民众。因此,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从保护个体出资者利益的逻辑向保护社会群体出资者利益的逻辑转变。
从经营逻辑看,由负债经营向经营负债转变。“公者,数人之财,司者,运转之意。”公司经营就是“合数人之财”去运营谋划。负债经营的本质是少数人用多数人的钱,占有他人的剩余财富,实现自身资本的保值增值,造就“资本大鳄”,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向经营负债逻辑转变,为资本设置“红绿灯”,规范推动资本有序发挥“创造社会财富、增进人民福祉的作用”。
从功能逻辑看,要从金融中介向中介经营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强监管逻辑下的中国金融,以持牌套利为主,主要发挥金融中介功能。在资源短缺、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持牌金融机构作为中介,对接资产端与资金,靠收取佣金实现套利,这是所有金融中介存在的方式。在资源充足、供给过剩的情况下,金融中介的功能不应再是“拿佣金、对两端”,而要把金融中介功能向金融链上下游延伸,打造金融生态,拓展到实体产业的全生命周期,逐步转变为“中介金融”功能。
从治理逻辑看,由有限责任向无限责任转变。现代金融本身是“合天下财”,集中起来进行专业化投放和运用。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积累大量财富,居民财富主要以居民金融剩余的形态储蓄在金融机构里。企业(包括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一端是企业资本,另一端是企业债务,实质是居民金融剩余(居民储蓄)。如果企业只以企业资本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社会财富可能因金融杠杆导致的收益与风险不均面临被吞噬的风险,影响社会稳定。只有把社会稳定、维护人民财富安全作为金融的首要责任,由有限责任向无限责任转变,才能更加合理地分配金融剩余产生的金融价值,真正“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站稳人民立场。
从风险逻辑看,由转移风险向遏制风险转变。现代金融运行400余年来,任意一场金融风暴都是被“设计”出来的。几百年来,金融风险接连不断,金融生态链上各主体兴衰更替,其背后的逻辑都是转移风险,利用别人的风险攫取自己的收益。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以强化风险监管为逻辑起点,不能以转移风险为目标,才能有力、有度、有效避免发生系统性、社会性金融风险。
▲2025全球南方金融家论坛
中国金融强国之路的量积质变
国家兴衰,金融有责。当今世界,金融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对强国建设的作用更加凸显。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西方中心论下的“经典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两大理论基石,负边际效应已日益显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大步前进的同时,不安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明显增加。
应对变局,关键要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科学把握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基本要求,优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逻辑路径,确保金融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以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民国金融史专业博士生 王益华)
(来源:《新安全》杂志2025年第4期【争鸣】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