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推进服务业数智化”“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推进全民健康数智化建设”,细读“十五五”规划建议,前后多次提到“数智化”。

在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数智未来主题展区的杭州六小龙专区,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进行格斗擂台赛。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一字之变,深意何在?
数字化转型,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进行改造升级和价值重塑的过程。
数智化,则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融合体。数智化转型,是指在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引入智能化技术,如自主学习、决策优化、预测分析等,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创新能力。
以一家大型连锁超市为例——
“数字化”,要做到采购、入库、销售等数据实时采集、随时可查,事后可以此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制定营销决策。
“数智化”,则要开发一套智能系统,系统可根据库存水平、商品保质期等因素自动调整价格、制定销售策略,还要能根据气温变化、节假日等因素,有效预测产品需求量,并自动生成采购订单。此外,系统还可根据消费者的历史订单,进行个性化商品推荐。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是顺应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
人工智能作为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的又一划时代的变革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迈向智能化新阶段。
例如,在合成生物工厂,用人工智能算法驱动生产,可以使数亿菌群24小时优化发酵工艺,效率提升十倍;在高速动车组的研发车间,仿真大模型可以将空气动力计算效率从一天缩短到10秒级。
“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数智化”转型,体现出我国牢牢把握人工智能机遇,体系化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赋能应用的决心。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我们已有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居全球第一梯队。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900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5000家,国家级人工智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400家。
算力底座日益夯实。国内企业发布多款人工智能芯片产品,“中国芯”在架构创新、生态重构等方面实现阶段性突破。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百亿亿次/秒。
算法模型百花齐放,截至今年6月底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一批竞争力强的通用大模型持续涌现,深度求索、通义千问等国产大模型引领全球开源创新生态。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要推动人工智能融入千行百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是关键。60多年来,人工智能历经数轮起落,均兴于技术突破,衰于“脱实向虚”,本轮大模型引领的人工智能浪潮方兴未艾,能否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特别是和制造业融合,是成败的关键。这要求我们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一端抓技术供给,促进“智能产业化”;一端抓赋能应用,加快“产业智能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一字之变,擘画新蓝图。面向未来、锚定目标,让我们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倍增”效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