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滚动资讯
十二年打破垄断,飞秒精度铸“中国心跳”!万亿分之一秒定鼎时空
    来源:读嘉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07-08 14:57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传媒矩阵平台


  昨日9时许,位于嘉兴南湖高新区的浙江赛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测试车间已是一片忙碌。工程师刘国庆全神贯注地盯着烧录器,目光如炬。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屏幕上疾速跃动的代码——一串串代码符号疾速闪烁、跳跃,分毫不差地被“塞进”那承载着精密“心跳”的芯片之中。

  这枚不起眼的国产“心脏”,正支撑着千里之外高铁的安全飞驰与卫星的精准定位。


  “没有时钟芯片就少了‘心跳脉搏’!”公司创始人许文点着实验台,提高了音量。时钟芯片是电力、通信、交通等电子系统的核心,列车、地铁的运行调度依赖精确时间,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引发事故。


359c79147ceb29a9f646fec708d34193.jpg


  赛思生产的时钟芯片,能将抖动指标的精度能控制在100飞秒。


  1飞秒,1秒钟的1000万亿分之一。


  然而,时频技术的产业化之路曾长期被国外垄断。浙江大学毕业的许文,赴美深耕时频领域多年,曾担任行业巨头总监。这段经历让他刻骨铭心:彼时,国内高端时钟芯片100%依赖进口。


  2013年,许文毅然卖掉房产,多方筹措3000万元,孤注一掷投入被西方垄断的时钟芯片领域,在家乡嘉兴创办赛思电子。他深知“后来者居上”必须超越,于是独辟蹊径选择了数字模拟混合芯片赛道,专注于信号处理与精准时间信息提供。


  突破“卡脖子”谈何容易!


  2018年寒冬,许文刚拿下三大运营商首笔集采订单,却因经验不足将所有资金押在元器件采购上。突遭金融风暴,融资渠道冻结,“账上彻底空了,下个月工资都没着落。”生死存亡之际,南湖区国资、嘉兴市国资、国家大基金和市场化基金及时注资1.9亿元。


  “这不仅是输血,更是国家对硬科技的托举。”实验室的灯光,在危机中从未熄灭。


  技术攻坚更是步履维艰。要在指甲盖大小的硅基板上构筑晶体管迷宫,时序偏差容忍度不能超过万亿分之一秒,难度犹如“在头发丝上起万丈高楼”。许文指着电子显微镜下的线路解释:“高压工艺曾是拦路虎。”为满足国外家庭车库远距离信号传输的高压需求,团队仿真测试了整整五年。


  实验一次次失败,材料浪费了一批又一批。五年间历经数十次流片,投入超4亿元却颗粒无收,甚至看不到希望迹象。


  “不甘心!”研发团队“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拆解芯片逆向学习,一边联合晶圆厂攻关工艺参数。


  转折出现在2023年。赛思电子攻克时间频率处理功能微型化、时钟抖动抑制、高精度时间误差检测等重难点问题,成为国内首家掌握该技术的芯片企业。


  但问题接踵而至。


  真正的国产化必须贯穿设计、流片、封测全链条。为彻底摆脱国外架构依赖,团队选用国产内核,却遭遇功耗超标难题。“国外方案三天能解决,我们硬是优化了半年。”许文抚过首批量产芯片,每降低1毫瓦功耗,都是一种突破。解决一个又一个科研中的“卡脖子”难题,只能靠技术积累和不断实践。赛思电子每款芯片研发周期在1至2年,但前期需要用5年时间做积累,每一步都需无数次实验,追求极致。


55b2d760c06f468f063216064d691266.jpg


  十二年磨一剑。赛思电子不仅完成了从芯片设计到整机设备的全产业链国产化,更突破性地赋予了芯片二次可编程设计能力。支撑这一切的,是企业每年千万级的科技创新投入,研发投入占比高达50%,研创中心遍布北京、西安、成都等城市。


  如今,赛思电子已成为国内时频半导体领军者,产品成功应用于墨西哥地铁、非洲铁路等海外市场。去年,企业实现芯片千万级量产,首度盈利,正向百亿级产业规模迈进。


  测试线另一端,数千公里双纤双路时间传递系统性能测试刚刚完成。这是赛思电子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建设。“该技术目前全球领先,让时间传输达到皮秒级。”许文眼中,闪动着光芒。


  此刻,新疆戈壁的风电场,赛思电子芯片正为电网提供纳秒级时间同步;广东的数据中心,它提供基于北斗的精准授时;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在赛思电子时钟系统指挥下高效运转……一颗颗国产“心跳”,正强劲搏动于时空经纬之间。


  (记者 姜鹏飞 陈曦 周丽丽 丁思源 通讯员 黎晁萍)


责任编辑:陈沁审核:戴靖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十二年打破垄断,飞秒精度铸“中国心跳”!万亿分之一秒定鼎时空
来源:读嘉新闻客户端 2025-07-08 14:57:51
      昨日9时许,位于嘉兴南湖高新区的浙江赛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测试车间已是一片忙碌。工程师刘国庆全神贯注地盯着烧录器,目光如炬。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屏幕上疾速跃动的代码——一串串代码符号疾速闪烁、跳跃,分毫不差地被“塞进”那承载着精密“心跳”的芯片之中。这枚不起眼的国产“心脏”,正支撑着千里之外高铁的安全飞驰与卫星的精准定位。“没有时钟芯片就少了‘心跳脉搏’!”公司创始人许文点着实验台,提高了音量。时钟芯片是电力、通信、交通等电子系统的核心,列车、地铁的运行调度依赖精确时间,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引发事故。赛思生产的时钟芯片,能将抖动指标的精度能控制在100飞秒。1飞秒,1秒钟的1000万亿分之一。然而,时频技术的产业化之路曾长期被国外垄断。浙江大学毕业的许文,赴美深耕时频领域多年,曾担任行业巨头总监。这段经历让他刻骨铭心:彼时,国内高端时钟芯片100%依赖进口。2013年,许文毅然卖掉房产,多方筹措3000万元,孤注一掷投入被西方垄断的时钟芯片领域,在家乡嘉兴创办赛思电子。他深知“后来者居上”必须超越,于是独辟蹊径选择了数字模拟混合芯片赛道,专注于信号处理与精准时间信息提供。突破“卡脖子”谈何容易!2018年寒冬,许文刚拿下三大运营商首笔集采订单,却因经验不足将所有资金押在元器件采购上。突遭金融风暴,融资渠道冻结,“账上彻底空了,下个月工资都没着落。”生死存亡之际,南湖区国资、嘉兴市国资、国家大基金和市场化基金及时注资1.9亿元。“这不仅是输血,更是国家对硬科技的托举。”实验室的灯光,在危机中从未熄灭。技术攻坚更是步履维艰。要在指甲盖大小的硅基板上构筑晶体管迷宫,时序偏差容忍度不能超过万亿分之一秒,难度犹如“在头发丝上起万丈高楼”。许文指着电子显微镜下的线路解释:“高压工艺曾是拦路虎。”为满足国外家庭车库远距离信号传输的高压需求,团队仿真测试了整整五年。实验一次次失败,材料浪费了一批又一批。五年间历经数十次流片,投入超4亿元却颗粒无收,甚至看不到希望迹象。“不甘心!”研发团队“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拆解芯片逆向学习,一边联合晶圆厂攻关工艺参数。转折出现在2023年。赛思电子攻克时间频率处理功能微型化、时钟抖动抑制、高精度时间误差检测等重难点问题,成为国内首家掌握该技术的芯片企业。但问题接踵而至。真正的国产化必须贯穿设计、流片、封测全链条。为彻底摆脱国外架构依赖,团队选用国产内核,却遭遇功耗超标难题。“国外方案三天能解决,我们硬是优化了半年。”许文抚过首批量产芯片,每降低1毫瓦功耗,都是一种突破。解决一个又一个科研中的“卡脖子”难题,只能靠技术积累和不断实践。赛思电子每款芯片研发周期在1至2年,但前期需要用5年时间做积累,每一步都需无数次实验,追求极致。十二年磨一剑。赛思电子不仅完成了从芯片设计到整机设备的全产业链国产化,更突破性地赋予了芯片二次可编程设计能力。支撑这一切的,是企业每年千万级的科技创新投入,研发投入占比高达50%,研创中心遍布北京、西安、成都等城市。如今,赛思电子已成为国内时频半导体领军者,产品成功应用于墨西哥地铁、非洲铁路等海外市场。去年,企业实现芯片千万级量产,首度盈利,正向百亿级产业规模迈进。测试线另一端,数千公里双纤双路时间传递系统性能测试刚刚完成。这是赛思电子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建设。“该技术目前全球领先,让时间传输达到皮秒级。”许文眼中,闪动着光芒。此刻,新疆戈壁的风电场,赛思电子芯片正为电网提供纳秒级时间同步;广东的数据中心,它提供基于北斗的精准授时;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在赛思电子时钟系统指挥下高效运转……一颗颗国产“心跳”,正强劲搏动于时空经纬之间。(记者姜鹏飞陈曦周丽丽丁思源通讯员黎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