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综合资讯
来自市场的“座右铭”
    来源:党报头条客户端 作者:李德金 发布时间:2021-06-01 15:32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这是一句俗语。它道出了居家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还有一些说不出的“酸甜苦辣”。


  众所周知,居家过日子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过去如此,现在依然这样。退休了,有时间了,我几乎天天与这些东西打交道。每天为怎么吃好喝好而奔走。时间长了,逐步积累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通过“一看”“二慢”“三下手”,我学会了如何采购又好又便宜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一般情况下,我所需要的这些东西都是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自由市场采购。这里虽然熙熙攘攘,人多嘴杂,但货物是小商小贩清晨从距离很远的大的批发市场批发回来的,尤其是蔬菜、水果、海产品类比较新鲜,吸引着许许多多“回头客”。


  “苹果10元3斤了!”“土豆5元3斤了”------随着一阵阵叫卖声,我抬脚迈进了位于延静里中街的一个自由市场。这是我常来的地方。该市场一早就开门,晚上才关门。经营摊位、品种很多。这个约400平方米的市场基本上被卖蔬菜、水果、水产品、猪牛羊鸡肉、五谷杂粮生熟制品分割成几大块。摊位之间留出的购物通道人来人往,秩序井然,为“购销两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市场靠大门里面设立的一个水果摊位旁边,我看到一位老太太拉着一个手推车,正在打听草莓价格,停一会,她又到另一个水果摊位上去询问了……不久,我又在相隔不远的另一个自由市场看到了她。只见她仍然在各个水果摊位上为买两斤草莓而“讨价还价”。最后,她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看来,她赢了——赢在“货比三家”,赢在“价廉物美”!


  一番耳闻目睹,在我脑海里产生了一种要像“草莓老太太”学习的念头——“勤俭持家”,不能大手大脚乱花一分钱;一家人过日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吃不愁穿不愁”!想当年,我在江苏省农村老家的时候,由于赶上了“3年自然灾害”,粮食欠收,“瓜菜代”都难以寻觅。如果没有“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精神支撑,日子是无法过下去的。那时想过上好日子真是一种奢望!


  “一看”“二慢”“三通过”,原来是维护交通秩序的“座右铭”。在这里,我看也适合自由市场的买卖运营规律。在自由市场,对于买方来讲,“一看”,就是要看货物品种多少、看货物新鲜程度、看货物价格高低;“二慢”,就是要精挑细选,要讨价还价;“三通过”,就是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买到心仪之物,也就是自己喜欢的东西。遵循这一规律,不管去哪儿买蔬菜水果或者其它生活用品,都能节约不少生活开支,日积月累,一年算下来节约个万儿八千的不成问题。


  有人说,买东西喜欢挑挑拣拣是“老太太”的代名词。我看这种说法有失公允。因为,“挑挑拣拣”并不是老太太的“专利”。在自由市场,我经常看到“挑挑拣拣”的有老人,也有年轻人,有男人也有女人。我原来对一些买东西喜欢挑挑拣拣的人也看不惯,认为买东西没有必要这样挑拣,容易把东西翻坏了,应该买什么拿什么就行了。事实上,买东西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过去,我去自由市场买东西,一手拉手推车,一手捏个纸条,上面写的是要买的东西清单。在市场里,一般都是照单购物,买了就走,根本不问物品的“来龙去脉”价格的“贵溅”。好像这样做会有损于“男子汉气概”,宁愿做“冤大头”!时间久了,有些赶早市的“同路人”就问我是怎么买菜购物的?我是个说话办事喜欢干脆利落的人,人家问,我就一五一十地把买菜的经过告诉了他们。他们看我太实在,一边点着头,一边毫无保留地向我传授买菜经验——“声东击西”,价格不合适不买!这样,卖方就会作出一定让步。


  按照“同路人”的指点,有一天早上,我到自由市场买猪肉如法炮制他们的做法,果然奏效。在一个三角地带,我看见有四五家卖猪肉的摊位,就走过去,卖方马上笑脸相迎:问我是买五花肉,还是买排骨,价格好说……等一个一个摊位走下来,我完全明白了“货比三家”的道理——您看,这几个摊位经营的都是一个肉类品牌,价格却不一样,每斤上下相差4元钱之多。可见,在自由市场买东西,不能“性急”,要有“耐心”;要多走走,多看看;否则,一趟自由市场人家花100元钱买的东西,您可能要花150元钱才能买到这些东西!


  到自由市场买东西也是一门学问。不懂不行,不研究也不行。在买卖过程中,表面上看,是一场价格战,事实上,是一场心理战。有一次,我要买一只土鸡(也叫柴鸡),当时价格每斤23元。我说能不能便宜一些?卖方是一个中年女老板,闻声从丈夫旁边的柜台下面站起来:哎哟,我们一大早就来了,挣的是辛苦钱,您还在乎这块儿八角的?一席充满价格艺术语言等于告诉我钱是不能少的,又让我碍于面子说不出什么话来。在这种“激将法”的刺激下,此时此刻,我只能“低头认输”——放弃砍价买了东西就走!


  举一反三。通过自由市场的锻炼,我到其它地方买东西不在顾虑重重,老练多了。在京客隆,在沃尔玛,在美廉美,在家乐福超市,我买东西不在“出手大方”,像个吝啬的“高老头”。东看看,西瞧瞧,在沃尔玛,我听到卖猕猴桃的女售货员在吆喝——便宜了,一盒打折88元,微信支付还有优惠,如果再加上优惠劵,那就更优惠了!结果,我过去用微信加优惠劵购买了两盒,共20个猕猴桃,花了130多元,比平时少花了40多元。自己觉得很值,乐呵呵地回家了。


  事实说明,超市卖的东西所标的价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口价”。在做促销的时候,东西可以打折溅卖;不做促销的时候,东西同样可以打折。因为,超市的柜台摊位大多数是由承租商人来经营的。在万惠超市,我买过几次东西,付款时均比原来标的价格低一些。有时,卖了一天的东西,在下班前会像自由市场一样便宜甩卖。这就告诉我们,商海如战场,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以后,像我一样的老头老太太们,不管进入商场、超市,还是自由市场买东西,一定要牢记古人云的“只有买错,没有卖错的”这句话!我想,它才是我们逛市场买东西的真正度量尺、定盘星!


责任编辑:陈沁审核:戴靖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来自市场的“座右铭”
来源:党报头条客户端 2021-06-01 15:32:01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这是一句俗语。它道出了居家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还有一些说不出的“酸甜苦辣”。众所周知,居家过日子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过去如此,现在依然这样。退休了,有时间了,我几乎天天与这些东西打交道。每天为怎么吃好喝好而奔走。时间长了,逐步积累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通过“一看”“二慢”“三下手”,我学会了如何采购又好又便宜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般情况下,我所需要的这些东西都是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自由市场采购。这里虽然熙熙攘攘,人多嘴杂,但货物是小商小贩清晨从距离很远的大的批发市场批发回来的,尤其是蔬菜、水果、海产品类比较新鲜,吸引着许许多多“回头客”。“苹果10元3斤了!”“土豆5元3斤了”------随着一阵阵叫卖声,我抬脚迈进了位于延静里中街的一个自由市场。这是我常来的地方。该市场一早就开门,晚上才关门。经营摊位、品种很多。这个约400平方米的市场基本上被卖蔬菜、水果、水产品、猪牛羊鸡肉、五谷杂粮生熟制品分割成几大块。摊位之间留出的购物通道人来人往,秩序井然,为“购销两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市场靠大门里面设立的一个水果摊位旁边,我看到一位老太太拉着一个手推车,正在打听草莓价格,停一会,她又到另一个水果摊位上去询问了……不久,我又在相隔不远的另一个自由市场看到了她。只见她仍然在各个水果摊位上为买两斤草莓而“讨价还价”。最后,她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看来,她赢了——赢在“货比三家”,赢在“价廉物美”!一番耳闻目睹,在我脑海里产生了一种要像“草莓老太太”学习的念头——“勤俭持家”,不能大手大脚乱花一分钱;一家人过日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吃不愁穿不愁”!想当年,我在江苏省农村老家的时候,由于赶上了“3年自然灾害”,粮食欠收,“瓜菜代”都难以寻觅。如果没有“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精神支撑,日子是无法过下去的。那时想过上好日子真是一种奢望!“一看”“二慢”“三通过”,原来是维护交通秩序的“座右铭”。在这里,我看也适合自由市场的买卖运营规律。在自由市场,对于买方来讲,“一看”,就是要看货物品种多少、看货物新鲜程度、看货物价格高低;“二慢”,就是要精挑细选,要讨价还价;“三通过”,就是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买到心仪之物,也就是自己喜欢的东西。遵循这一规律,不管去哪儿买蔬菜水果或者其它生活用品,都能节约不少生活开支,日积月累,一年算下来节约个万儿八千的不成问题。有人说,买东西喜欢挑挑拣拣是“老太太”的代名词。我看这种说法有失公允。因为,“挑挑拣拣”并不是老太太的“专利”。在自由市场,我经常看到“挑挑拣拣”的有老人,也有年轻人,有男人也有女人。我原来对一些买东西喜欢挑挑拣拣的人也看不惯,认为买东西没有必要这样挑拣,容易把东西翻坏了,应该买什么拿什么就行了。事实上,买东西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过去,我去自由市场买东西,一手拉手推车,一手捏个纸条,上面写的是要买的东西清单。在市场里,一般都是照单购物,买了就走,根本不问物品的“来龙去脉”价格的“贵溅”。好像这样做会有损于“男子汉气概”,宁愿做“冤大头”!时间久了,有些赶早市的“同路人”就问我是怎么买菜购物的?我是个说话办事喜欢干脆利落的人,人家问,我就一五一十地把买菜的经过告诉了他们。他们看我太实在,一边点着头,一边毫无保留地向我传授买菜经验——“声东击西”,价格不合适不买!这样,卖方就会作出一定让步。按照“同路人”的指点,有一天早上,我到自由市场买猪肉如法炮制他们的做法,果然奏效。在一个三角地带,我看见有四五家卖猪肉的摊位,就走过去,卖方马上笑脸相迎:问我是买五花肉,还是买排骨,价格好说……等一个一个摊位走下来,我完全明白了“货比三家”的道理——您看,这几个摊位经营的都是一个肉类品牌,价格却不一样,每斤上下相差4元钱之多。可见,在自由市场买东西,不能“性急”,要有“耐心”;要多走走,多看看;否则,一趟自由市场人家花100元钱买的东西,您可能要花150元钱才能买到这些东西!到自由市场买东西也是一门学问。不懂不行,不研究也不行。在买卖过程中,表面上看,是一场价格战,事实上,是一场心理战。有一次,我要买一只土鸡(也叫柴鸡),当时价格每斤23元。我说能不能便宜一些?卖方是一个中年女老板,闻声从丈夫旁边的柜台下面站起来:哎哟,我们一大早就来了,挣的是辛苦钱,您还在乎这块儿八角的?一席充满价格艺术语言等于告诉我钱是不能少的,又让我碍于面子说不出什么话来。在这种“激将法”的刺激下,此时此刻,我只能“低头认输”——放弃砍价买了东西就走!举一反三。通过自由市场的锻炼,我到其它地方买东西不在顾虑重重,老练多了。在京客隆,在沃尔玛,在美廉美,在家乐福超市,我买东西不在“出手大方”,像个吝啬的“高老头”。东看看,西瞧瞧,在沃尔玛,我听到卖猕猴桃的女售货员在吆喝——便宜了,一盒打折88元,微信支付还有优惠,如果再加上优惠劵,那就更优惠了!结果,我过去用微信加优惠劵购买了两盒,共20个猕猴桃,花了130多元,比平时少花了40多元。自己觉得很值,乐呵呵地回家了。事实说明,超市卖的东西所标的价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口价”。在做促销的时候,东西可以打折溅卖;不做促销的时候,东西同样可以打折。因为,超市的柜台摊位大多数是由承租商人来经营的。在万惠超市,我买过几次东西,付款时均比原来标的价格低一些。有时,卖了一天的东西,在下班前会像自由市场一样便宜甩卖。这就告诉我们,商海如战场,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以后,像我一样的老头老太太们,不管进入商场、超市,还是自由市场买东西,一定要牢记古人云的“只有买错,没有卖错的”这句话!我想,它才是我们逛市场买东西的真正度量尺、定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