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丝线经过李爱英双手灵巧地纺捻和交织,一方色彩绚丽的锦缎便在织机上缓缓铺展,经纬之间仿佛凝结着黄河岸边的岁月肌理。“我现在织的是‘枣花纹’,这可是鲁锦里最经典的花样。”李爱英一边踩着织机踏板,一边向围观的学生介绍,“从弹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光是染色就要用天然植物染料反复浸泡,最后还要经过浆线、闯杼等多道工序,才能织出这样结实鲜亮的锦缎。”
近日,牡丹区李村镇乡韵鲁锦非遗工坊开展“黄河岸边的织锦密码”的研学活动,现场织机声与笑语声交织成趣。李爱英为来自牡丹区李村镇中心幼儿园的学生们讲解鲁锦的历史渊源,手把手指导大家体验纺线、穿筘等基础工序。
近距离体验非遗,让古老技艺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这场研学活动真是太神奇了。”学生王梓轩抚摸着刚织出的锦缎边角感慨道,“课本里说的‘唧唧复唧唧’原来是这种声音,这些花纹比动画片还好看,我要把今天学到的讲给爸爸妈妈听。”
负责人赵丹介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是鲁西南黄河流域特有的民间织锦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汉代,以纯棉提花为特色,用22种基本色线能织出1990多种绚丽图案。“它不像苏绣那样精细婉约,也不同于云锦的华丽繁复。”赵丹指着墙上的牡丹鲁锦画解释,“咱们的鲁锦带着黄河儿女的豪爽劲儿,大红大绿的配色里藏着对生活的热爱,现在还能做成画框、服饰,成了能带走的‘文化记忆’。”
李村镇非遗资源底蕴深厚,依托鲁锦等特色项目打造了多处非遗研学基地,其中李村镇乡韵鲁锦研学点、星硕黄河文化园年均接待中小学生超5000人次。近年来,李村镇持续推动“非遗+研学+电商”融合发展,乡韵鲁锦公司已研发家纺、服装、手工艺品等五大类600多种产品,通过“线上直播展示技艺+线下体验教学”的模式,让这门古老手艺既走进课堂,又走向市场。2025年,仅乡韵鲁锦工坊、星硕黄河文化园就开展研学活动30余场,带动周边200余名村民就业,真正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吴全忠 张国帅 苏亚坤)
(供稿单位: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