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卷将于2026年初隆重面世,并确立持续出版机制
近日,一项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铸魂的重大文化工程——《中国非遗年鉴》编纂工作在京正式启动。这部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指导、联合多方权威机构共同推进的宏篇巨制,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事业进入体系化、文献化与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必将成为全景式记录中华民族“活态”文化基因的“国家名片”。据悉,该年鉴的首卷2025年版本将于2026年初正式出版,并此后以年度为单位持续编纂,构建记录中华文脉传承的连贯历史。


高瞻远瞩,肩负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
《中国非遗年鉴》的编纂,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精神的具体实践。面对新时代的文化考题,该项目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前瞻性视野,致力于系统梳理、忠实记录我国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它不仅仅是一部书籍,更是一项承前启后、泽被后世的文化基础工程,对厘清非遗传承脉络、巩固保护成果、指引未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里程碑意义。从2025年起,这份“国家记忆”将得以逐年延续,形成一部动态发展的民族文化遗产“编年史”。

权威汇聚,打造非遗领域的“标准库”与“资政典”
据悉,《中国非遗年鉴》将凭借其权威的指导单位、严谨的编委会阵容与科学的编纂体系,打造成为中国非遗领域的“标准数据库”和“资政智库”。全书将涵盖十大非遗门类,通过翔实的资料、精准的数据与深度的案例,为各级政府制定文化政策提供参考,为学术机构开展研究教学提供依据,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灵感,其权威价值与应用前景备受瞩目。自2025卷起,逐年发布的年鉴数据将形成珍贵的历史曲线,为学术研究与政策评估提供前所未有的时间维度支撑。
群星璀璨,共绘民族文化的壮丽画卷
《中国非遗年鉴》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海纳百川”的收录原则。项目不仅关注已获官方认定的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更将目光投向广袤民间那些未被充分发掘的文化瑰宝与坚守一生的“无名大师”。此举旨在打造一个真正“全覆盖、无遗漏”的权威平台,让每一份珍贵的文化实践都能被看见、被尊重、被传承,共同绘就一幅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壮丽画卷。首卷的发布,将为此宏伟图卷奠定基石,而后续各卷则将持续为其增色添彩。

赋能未来,激活文化自信的“一池春水”
《中国非遗年鉴》的启动,其深远意义更在于对未来发展的强力赋能。它通过国家级的展示、多维度的传播与系统性的记录,将极大提升入编单位与个人的品牌价值与社会公信力,有效打通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这部年鉴,如同一座桥梁,连接历史与未来,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蓬勃的文化生产力,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确立2025年及之后的持续出版,意味着这一赋能平台将获得长期生命力,成为陪伴中国非遗事业共同成长的忠实伙伴。
可以预见,《中国非遗年鉴》的编纂发行,必将以其前所未有的规模、权威与深度,成为年度文化盛事,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刻下鲜明的时代印记。(文 李聪;朱小珍采编)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