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以产业集聚人才,靠人才引领产业发展。8月24-26日,“首届全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培养高层论坛”在深圳大学隆重开幕,论坛主题是“产教科融合融汇政校企共育人才”。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吴以环,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江西科骏实业董事长杨华峰致欢迎辞。中华职业教育社原总干事王金宝,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许建领以及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香港教育大学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等。王金宝总干事和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李树英为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职业教育专委会揭牌。开幕会议由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主持。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的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代表300余人与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致辞
论坛发言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培养,跳出教育看教育,邀请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作了题为《从全球视野看大国创新》的院士报告;邀请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秘书长许正中作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题报告。阐释了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理念。
著名经济学家、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应邀出席开幕会议并作报告
论坛从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视角,邀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产教融合分会会长雷家骕作了题为《业界与学校共建“概念验证平台”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河南大学原校长娄源功作了《产业园中办大学大学园中有产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邢晖作了《新法新政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许建领作了《职普融通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价值实现》;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作了《科教融汇视域下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更好结合》;中国职工教育协会技工教育专委会主任、杭州技师学院院长邵伟军《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专题报告。
嘉宾分享环节
论坛开阔国际视野,分享境外官产研学跨界别发展的最新情况,邀请香港教育大学协理副校长周文港作了《香港、新加坡及以色列跨界別合作的最新发展》;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李树英作了《国际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问题与研究方法》的专题报告。
在案例分析环节,来自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薛晓萍、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康宁、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子林、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校长马培安、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姚祖军、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陈昌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校长周慎、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王忠等八所不同类型的院校的领导分享了各自学校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方面的实践做法与典型经验。
揭牌仪式
在校企对话环节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邢晖教授主持。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总经理项顺,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赵明仁教授,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张玲,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周彦兵等院校代表与华迅控股(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东莞市湖南商会会长方园,东莞市优秀企业家、大研机器人董事长肖大放,深圳市幸福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月明,北京凡华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教育研究院院长刘爱萍等企业的领导进行了深入对话,探讨产教融合的理念与路径。
论坛现场
著名经济学家、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应邀出席开幕会议并作报告。
与会专家和学者认为:论坛的召开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个切实行动,要助力产教融合,以双向赋能破解我国技术人才培养的“卡脖子”问题;要聚力科教融汇,以新动能打造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要聚集政行企校多方力量,构筑我国支撑全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国做贡献。
校企对话环节
论坛从主题定位,到内容设置,体现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关键抓手和着力点”。论坛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次实际贯彻和落实,是对教育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一次集中讨论和碰撞,是一次极其有意义的、团结的、融合的、创新发展的、高层次的、高质量的论坛。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进一步启迪思维、凝聚智慧、交流经验、融合资源,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融通”的发展。
参观产教融合突出案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比亚迪职业学院
论坛结束后,与会代表参观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现场体验观摩了学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典型经验和产业学院的成功做法。论坛由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主办,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产教融合分会承办,江西科骏实业有限公司和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协办。人民日报党报头条、人民政协报、中国报道、中国日报、中华大教育、中国青年网等十几家媒体记者与会报道。(魏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