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综合资讯
漫江碧透绕城游——
南充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动母亲河高水平保护 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党报头条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04-25 19:58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4月25日下午,南充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重点介绍南充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及2023年工作安排。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参加会议并回答记者提问。


0fce3e47fe4bdee0801ee86d03e5dcfb.jpg


  南充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曾小兵表示,近年来,南充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主动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截至2022年底,嘉陵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全市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4年稳定保持达100%,27条市级河长制河流水质优良比例96.3%、同比保持稳定。分别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累计减排量19611.06吨、1573.37吨,超额完成上级部门下达任务的51%、25%。

  问题整改见底见效。截至目前,2017年第一轮央督及“回头看”、2019年省级专项督察移交问题和信访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完成率100%。2021年第二轮央督反馈问题12项共68条整改措施,已完成44条,完成率64.7%;督察期间交办信访271件,已完成255件,完成率94.1%,其余问题正按时序推进整改。国省交办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共31项,已完成27项,完成率87.1%。

  环保短板加快补齐。全力推进城镇污水治理两年攻坚行动,新建污水处理设施32座、提标升级47座,新建排水管网556.91公里、改造雨污管网553.27公里,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利用能力“三提升”。设立垃圾收集点3.5万处、转运站190座、焚烧发电厂3座,垃圾焚烧发电日处理能力达到2900吨,年并网发电量2.9亿度,实现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发电“三统一”。建成危废收集转运中心6处、医废处置中心3座、污泥处置中心4处、大型危废综合处置中心1个,实现危废设施、处置、监管“三到位”。

  岸线保护持续强化。完成嘉陵江南充段等99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岸线划界,制定5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岸线开发和利用规划,实现“一条红线”管控河道空间,“一部规划”规范开发行为。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1.7亿元,共恢复嘉陵江岸线56千米、复绿面积3000余亩。全面落实“十年禁渔”,退捕渔船1367艘,人工增殖放流土著鱼类738万尾。建设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24.9万亩,先后建成13座沿江生态湿地公园。

  为此,南充市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用力用情抓保护,一心一意谋发展,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坚持真抓真管,健全完善责任体系。出台《〈“十四五”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南充对接落实清单》、《南充市乡村污水处理条例》等文件,加快制定《南充市〈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创新开展“嘉陵江法治大讲堂”“庭审进万家”等系列活动,直播重大环境资源案件庭审15场次。始终坚持高位推动、主动融入,不断强化以法促治,坚决强化上游担当、履行上游责任,守护“一江清水”。

  坚持精准施策,持续加强污染防治。紧盯区域协作、重点领域、关键领域抓防治,联合省环境政策研究规划院和广元市、广安市,共同筹建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与广元市、广安市签订《嘉陵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与达州市签订《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合作协议》,编制完成包括嘉陵江干流在内的33条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方案,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创新设立记者河长和民间河长,大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创新“三结合、三统筹、三坚持” “三治三动三融”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建立完善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状况调查工作机制,评估建立水源地保护区风险名录,全市水污染防治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坚持强化保障,不断提升工作质效。不断强化规划引领、财政项目支撑,扎实提升风险应对能力,编制完成《南充市“十四五”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规划》《南充市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加快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持续加大嘉陵江保护专项资金投入,每年从市级财政专项设立“水污染防治激励资金”“嘉陵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和“西充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修订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建立全市“1+9+N”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成立了150人应急监测队伍、200人应急救援队伍和63名应急专家库,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环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底气更足。

  近年来,南充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硕果满枝、成绩斐然。排查锁定嘉陵江流域入河排污口1528个,已整治完成960个;完成19条国、省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了524个“千村示范工程”;全市农村地区化肥、农药使用连续5年零增长;全市8个在用的县级及以上水源地水源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嘉陵江流域综合治理EOD项目顺庆段(总投资60亿元)获批全国第二批试点,临江新区项目(总投资49.3亿元)通过省厅审核并成功入选中央项目储备库;先后成功处置2015年锑污染、2017年和2021年铊污染三次嘉陵江上游跨流域环境突发事件,成功举办2020年“天府行动”、2021年“天府卫士”嘉陵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据了解, 2023年南充将积极开展“美丽河湖”创建,对照相关指标体系,建成1-2个水生态、水资源、水治理、水文化等方面有示范作用的河湖。强化部门联动,全面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业园区水污染问题整改等专项行动,按时完成突出涉水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加强不达标小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地下水污染防治,进一步保障饮用水安全。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撑,充分发挥长江驻点修复工作组、嘉陵江生态保护研究所的技术支撑作用,积极谋划一批成熟度高、环境效益好的水污染防治优质项目。

  南充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供排水科科长蒲勇表示,全市中心城区共有3条黑臭水体,总长度20公里(顺庆区荆溪河8公里、嘉陵区凤垭河5公里、嘉陵区圣子河7公里),总流域面积309平方公里。通过积极治理,目前水质已稳定实现不黑不臭。坚持高位推动。住房与城乡建设局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靠前抓,强化示范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及阶段节点的统筹把控,根据实施进度及治理成效,组织召开多部门联席会议20余次、开展现场督导和暗访检查30多次,印发专题《督查通报》近20期,切实做到目标计划、组织推进、督促检查“三落实”。坚持建章立制。印发实施《南充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南府办函〔2020〕36号),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责任和工作要求,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水质监测方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初见成效”工作方案》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制久清”工作方案》三个专项方案,提前安排关键节点的主要工作,确保治理工作质效。同时,聘请高水平技术服务团队全程协助开展治理技术指导、项目进度督导及迎检考核等工作,强化技术支撑保障。坚持项目抓手。投资18亿元,全面完成污染管控工程、提质增效工程、补短提升工程、清淤疏浚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和活水保质工程等“六大工程”26个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建设。共整治流域内规模化养殖场、散乱污企业109家,取缔非法入河排污口12处,新改建污水收集管网34公里、清理修复排水管渠71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21万立方米/日,河道清淤3.7公里,生态修复河道14.6公里,黑臭水体区域与上游湖库联动的生态补水制度全面建立,河道生态基流得到有效保障。

  2020年财政部四川监管局组织专家对南充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在省内三个示范城市中,南充市是唯一绩效评价等级为“优”的城市。3条黑臭水体部分河段呈现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周边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达100%。已建成泥溪河湿地公园、南湖公园和凤垭河听凤路段休闲绿带、荆溪河恒大绿洲段休闲绿带、荆溪河老场镇段休闲绿带等多处城市休闲公园和休闲绿带,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好去处。

  为长效保持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南充市出台了《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实施方案》《河道垃圾及漂浮物清理实施方案》《整治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考核办法》等长效机制文件,一整套从治理规划、工程设计、施工建设、生态修复、维护管理、绩效考核等全过程管控机制体系全面建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河道现场督导或暗访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做到建管并重、水陆共治。同时,指导属地在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海绵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中同步推进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为持续改善和提升中心城区水环境质量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南充市水务局河湖管理科科长蒲蛟表示,近年来,南充市水务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通过清顽疾、夯基础、建机制,不断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全市河湖面貌显著改善。攻坚克难,岸线顽疾有效整治。完成砂石资源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拆除非法砂石堆码场547处,拆除砂石加工设施403台,全市砂石堆码场及加工厂全部退出河道管理范围。分批次整治中省反馈河湖“四乱”问题160个,拆除各类违建141.4万平方米,恢复嘉陵江水域岸线56公里,复绿面积3000余亩。夯实基础,岸线管控不断强化。完成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99条河流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划定总长度2546公里,设置界桩8600余个。编制嘉陵江、东河、西河、流江河、思凤溪河等5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划定91个保护区、138个保留区、76个控制利用区、21个开发利用区。通过这两项工作,实现“一条红线”管控河道空间,“一部规划”规范开发行为。建章立制,岸线秩序更加规范。建立“河长+河道警长+河道检察长+记者河长+民间河长”的监管责任网,通过巡河检查、公安巡防、检察协作、媒体监督和群众共管,形成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河湖水域岸线管护格局。会同相关部门和毗邻市州先后制定《河道采砂管理合作机制》《关于检察机关与河长制办公室在公益诉讼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试行)》《跨市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和《嘉陵江生态环境资源公益保护行动纲要》,切实增强了河湖水域岸线监管合力。

  蒲蛟表示,下一步,南充市水务局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河湖。巩固整改成效。对侵占河湖水域岸线问题整改情况定期“回头看”,持续巩固整改成效,确保老问题不反弹、新问题不出现、重复性问题坚决杜绝。以河道管理范围线为依据,坚持早发现、早提醒、早整治,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确保侵占水域岸线的问题动态清零。强化监督管控。严格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的指导意见》,强化规划约束,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审批,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确保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取得实效。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社会和部门的红线意识,严控未批先建和边建边批等情况发生。同时,南充市水务局也将继续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监督,共同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维护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南充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华明表示,2021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严格按照省市关于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第二十八项问题整改要求,全力以赴按时保质推进全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问题整改,2022年底全面完成整改任务,2023年4月7日实现销号。保护管理规范有序。全市现有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指导各县(市、区)落实了保护区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和执法装备,完善了保护区管理制度,开展了保护区风险隐患全域排查专项行动,及时消除风险隐患。进一步巩固完善了保护区基础设施。在嘉陵江沿线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新设置界碑60个、界桩140个,禁渔标识标牌236个,安装了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确保及时发现问题、精准高效处置问题。

  执法监管坚强有力。严格落实全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禁捕、禁钓、禁挖、禁采,禁止新建排污口等规定,积极联合公安、交通运输、海事、水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深入开展“亮剑行动”“护渔百日联合执法行动”,严打非法捕捞和非法销售,确保“高压严打”不动摇、“四清四无”不反弹、“打非断链”不间断。2021年以来,全市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98艘,清理违规网具893件,清理非法钓具2668个,查办涉渔违法案件571件。

  增殖放流科学有效。增殖放流是恢复鱼类种群和数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通报嘉陵江土著鱼类减少问题后,市农业农村局根据嘉陵江渔业资源现状,制定了增殖放流实施方案,组织各县(市、区)加强濒危鱼类和常规鱼类品种增殖放流。从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全市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嘉陵江胭脂鱼等土著鱼苗738万尾,超额完成500万尾目标任务。在2022年的监测调查中发现了较多较大的胭脂鱼。

  监测调查顺利完成。为了科学评估我市长江“十年禁渔”效果,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了水生生物监测方案,在嘉陵江干流和主要一级支流设置了监测点位,由四川农大、西华师大、省水产研究所等专业院所,对嘉陵江水质状况、浮游生物和鱼类资源等进行监测,2022年度监测已顺利完成,监测结果为制定后续保护举措提供了科学支撑。五是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全市上下积极宣传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法规,群众的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大家非常理解支持长江禁捕退捕政策,严格遵守保护区内禁捕、禁钓、禁挖、禁采等规定,积极举报违法捕捞、违规垂钓等行为,积极保护大鲵、胭脂鱼、岩原鲤等鱼类资源。

  周华明表示,下一步,全市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坚持以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为抓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压紧压实属地主体责任,持之以恒强化全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巡航巡护,充分发挥渔政部门及渔政协助巡护队伍作用,强化行业日常监管,进一步加强联合执法行动,保持“十年禁渔”高压严打态势,齐心协力共护嘉陵江一江清水。

  南充市林业局总工程师刘家明表示,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工作。近年来,南充林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扎实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市林业局组织编制了《嘉陵江南充段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5年)》,经市政府审议通过并印发实施。该规划以全面建成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为目标,着力构建“一廊(嘉陵风光生态走廊)四带(蓝带、绿带、风光带、产业带)四区(阆中、南部、仪陇—蓬安、南充城区)多点(特色景观亮点)”的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实施沿江护岸林、森林植被修复、农田林网、生态产业、森林质量提升等27万亩,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滨河景观带等28处。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任务24.9万亩,占总任务的92.2%,其中护岸林5.4万亩、森林植被修复6.1万亩、农田林网0.6万亩、生态产业1.8万亩、森林质量提升11万亩;创建了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4个、省级森林乡镇5个、国家森林乡村16个,再现了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的美丽画卷。

  湿地保护工作。按照国土三调数据,全市现有湿地面积约2.65万亩,全部为滩涂湿地。南充市林业局认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严格落实《南充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并在全省市(州)率先编制《南充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湿地保护宣传,积极开展湿地保护修复等各项工作。重点做好了完善湿地分级管理体系、试行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退化湿地修复制度、健全湿地用途监管制度、健全湿地监测评价体系、完善湿地保护修复保障机制等工作,全市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止目前,全市建有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分别是阆中构溪河、西充青龙湖、营山清水湖、蓬安相如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稳步提升,湿地保护率达60%。(彭建强)


责任编辑:钱一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南充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动母亲河高水平保护 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党报头条客户端 2023-04-25 19:58:47
      4月25日下午,南充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重点介绍南充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及2023年工作安排。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参加会议并回答记者提问。南充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曾小兵表示,近年来,南充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主动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截至2022年底,嘉陵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全市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4年稳定保持达100%,27条市级河长制河流水质优良比例96.3%、同比保持稳定。分别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累计减排量19611.06吨、1573.37吨,超额完成上级部门下达任务的51%、25%。问题整改见底见效。截至目前,2017年第一轮央督及“回头看”、2019年省级专项督察移交问题和信访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完成率100%。2021年第二轮央督反馈问题12项共68条整改措施,已完成44条,完成率64.7%;督察期间交办信访271件,已完成255件,完成率94.1%,其余问题正按时序推进整改。国省交办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共31项,已完成27项,完成率87.1%。环保短板加快补齐。全力推进城镇污水治理两年攻坚行动,新建污水处理设施32座、提标升级47座,新建排水管网556.91公里、改造雨污管网553.27公里,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利用能力“三提升”。设立垃圾收集点3.5万处、转运站190座、焚烧发电厂3座,垃圾焚烧发电日处理能力达到2900吨,年并网发电量2.9亿度,实现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发电“三统一”。建成危废收集转运中心6处、医废处置中心3座、污泥处置中心4处、大型危废综合处置中心1个,实现危废设施、处置、监管“三到位”。岸线保护持续强化。完成嘉陵江南充段等99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岸线划界,制定5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岸线开发和利用规划,实现“一条红线”管控河道空间,“一部规划”规范开发行为。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1.7亿元,共恢复嘉陵江岸线56千米、复绿面积3000余亩。全面落实“十年禁渔”,退捕渔船1367艘,人工增殖放流土著鱼类738万尾。建设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24.9万亩,先后建成13座沿江生态湿地公园。为此,南充市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用力用情抓保护,一心一意谋发展,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坚持真抓真管,健全完善责任体系。出台《〈“十四五”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南充对接落实清单》、《南充市乡村污水处理条例》等文件,加快制定《南充市〈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创新开展“嘉陵江法治大讲堂”“庭审进万家”等系列活动,直播重大环境资源案件庭审15场次。始终坚持高位推动、主动融入,不断强化以法促治,坚决强化上游担当、履行上游责任,守护“一江清水”。坚持精准施策,持续加强污染防治。紧盯区域协作、重点领域、关键领域抓防治,联合省环境政策研究规划院和广元市、广安市,共同筹建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与广元市、广安市签订《嘉陵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与达州市签订《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合作协议》,编制完成包括嘉陵江干流在内的33条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方案,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创新设立记者河长和民间河长,大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创新“三结合、三统筹、三坚持”“三治三动三融”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建立完善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状况调查工作机制,评估建立水源地保护区风险名录,全市水污染防治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坚持强化保障,不断提升工作质效。不断强化规划引领、财政项目支撑,扎实提升风险应对能力,编制完成《南充市“十四五”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规划》《南充市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加快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持续加大嘉陵江保护专项资金投入,每年从市级财政专项设立“水污染防治激励资金”“嘉陵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和“西充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修订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建立全市“1+9+N”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成立了150人应急监测队伍、200人应急救援队伍和63名应急专家库,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环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底气更足。近年来,南充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硕果满枝、成绩斐然。排查锁定嘉陵江流域入河排污口1528个,已整治完成960个;完成19条国、省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了524个“千村示范工程”;全市农村地区化肥、农药使用连续5年零增长;全市8个在用的县级及以上水源地水源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嘉陵江流域综合治理EOD项目顺庆段(总投资60亿元)获批全国第二批试点,临江新区项目(总投资49.3亿元)通过省厅审核并成功入选中央项目储备库;先后成功处置2015年锑污染、2017年和2021年铊污染三次嘉陵江上游跨流域环境突发事件,成功举办2020年“天府行动”、2021年“天府卫士”嘉陵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据了解,2023年南充将积极开展“美丽河湖”创建,对照相关指标体系,建成1-2个水生态、水资源、水治理、水文化等方面有示范作用的河湖。强化部门联动,全面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业园区水污染问题整改等专项行动,按时完成突出涉水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加强不达标小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地下水污染防治,进一步保障饮用水安全。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撑,充分发挥长江驻点修复工作组、嘉陵江生态保护研究所的技术支撑作用,积极谋划一批成熟度高、环境效益好的水污染防治优质项目。南充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供排水科科长蒲勇表示,全市中心城区共有3条黑臭水体,总长度20公里(顺庆区荆溪河8公里、嘉陵区凤垭河5公里、嘉陵区圣子河7公里),总流域面积309平方公里。通过积极治理,目前水质已稳定实现不黑不臭。坚持高位推动。住房与城乡建设局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靠前抓,强化示范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及阶段节点的统筹把控,根据实施进度及治理成效,组织召开多部门联席会议20余次、开展现场督导和暗访检查30多次,印发专题《督查通报》近20期,切实做到目标计划、组织推进、督促检查“三落实”。坚持建章立制。印发实施《南充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南府办函〔2020〕36号),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责任和工作要求,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水质监测方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初见成效”工作方案》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制久清”工作方案》三个专项方案,提前安排关键节点的主要工作,确保治理工作质效。同时,聘请高水平技术服务团队全程协助开展治理技术指导、项目进度督导及迎检考核等工作,强化技术支撑保障。坚持项目抓手。投资18亿元,全面完成污染管控工程、提质增效工程、补短提升工程、清淤疏浚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和活水保质工程等“六大工程”26个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建设。共整治流域内规模化养殖场、散乱污企业109家,取缔非法入河排污口12处,新改建污水收集管网34公里、清理修复排水管渠71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21万立方米/日,河道清淤3.7公里,生态修复河道14.6公里,黑臭水体区域与上游湖库联动的生态补水制度全面建立,河道生态基流得到有效保障。2020年财政部四川监管局组织专家对南充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在省内三个示范城市中,南充市是唯一绩效评价等级为“优”的城市。3条黑臭水体部分河段呈现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周边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达100%。已建成泥溪河湿地公园、南湖公园和凤垭河听凤路段休闲绿带、荆溪河恒大绿洲段休闲绿带、荆溪河老场镇段休闲绿带等多处城市休闲公园和休闲绿带,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好去处。为长效保持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南充市出台了《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实施方案》《河道垃圾及漂浮物清理实施方案》《整治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考核办法》等长效机制文件,一整套从治理规划、工程设计、施工建设、生态修复、维护管理、绩效考核等全过程管控机制体系全面建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河道现场督导或暗访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做到建管并重、水陆共治。同时,指导属地在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海绵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中同步推进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为持续改善和提升中心城区水环境质量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南充市水务局河湖管理科科长蒲蛟表示,近年来,南充市水务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通过清顽疾、夯基础、建机制,不断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全市河湖面貌显著改善。攻坚克难,岸线顽疾有效整治。完成砂石资源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拆除非法砂石堆码场547处,拆除砂石加工设施403台,全市砂石堆码场及加工厂全部退出河道管理范围。分批次整治中省反馈河湖“四乱”问题160个,拆除各类违建141.4万平方米,恢复嘉陵江水域岸线56公里,复绿面积3000余亩。夯实基础,岸线管控不断强化。完成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99条河流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划定总长度2546公里,设置界桩8600余个。编制嘉陵江、东河、西河、流江河、思凤溪河等5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划定91个保护区、138个保留区、76个控制利用区、21个开发利用区。通过这两项工作,实现“一条红线”管控河道空间,“一部规划”规范开发行为。建章立制,岸线秩序更加规范。建立“河长+河道警长+河道检察长+记者河长+民间河长”的监管责任网,通过巡河检查、公安巡防、检察协作、媒体监督和群众共管,形成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河湖水域岸线管护格局。会同相关部门和毗邻市州先后制定《河道采砂管理合作机制》《关于检察机关与河长制办公室在公益诉讼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试行)》《跨市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和《嘉陵江生态环境资源公益保护行动纲要》,切实增强了河湖水域岸线监管合力。蒲蛟表示,下一步,南充市水务局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河湖。巩固整改成效。对侵占河湖水域岸线问题整改情况定期“回头看”,持续巩固整改成效,确保老问题不反弹、新问题不出现、重复性问题坚决杜绝。以河道管理范围线为依据,坚持早发现、早提醒、早整治,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确保侵占水域岸线的问题动态清零。强化监督管控。严格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的指导意见》,强化规划约束,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审批,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确保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取得实效。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社会和部门的红线意识,严控未批先建和边建边批等情况发生。同时,南充市水务局也将继续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监督,共同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维护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南充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华明表示,2021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严格按照省市关于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第二十八项问题整改要求,全力以赴按时保质推进全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问题整改,2022年底全面完成整改任务,2023年4月7日实现销号。保护管理规范有序。全市现有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指导各县(市、区)落实了保护区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和执法装备,完善了保护区管理制度,开展了保护区风险隐患全域排查专项行动,及时消除风险隐患。进一步巩固完善了保护区基础设施。在嘉陵江沿线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新设置界碑60个、界桩140个,禁渔标识标牌236个,安装了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确保及时发现问题、精准高效处置问题。执法监管坚强有力。严格落实全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禁捕、禁钓、禁挖、禁采,禁止新建排污口等规定,积极联合公安、交通运输、海事、水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深入开展“亮剑行动”“护渔百日联合执法行动”,严打非法捕捞和非法销售,确保“高压严打”不动摇、“四清四无”不反弹、“打非断链”不间断。2021年以来,全市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98艘,清理违规网具893件,清理非法钓具2668个,查办涉渔违法案件571件。增殖放流科学有效。增殖放流是恢复鱼类种群和数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通报嘉陵江土著鱼类减少问题后,市农业农村局根据嘉陵江渔业资源现状,制定了增殖放流实施方案,组织各县(市、区)加强濒危鱼类和常规鱼类品种增殖放流。从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全市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嘉陵江胭脂鱼等土著鱼苗738万尾,超额完成500万尾目标任务。在2022年的监测调查中发现了较多较大的胭脂鱼。监测调查顺利完成。为了科学评估我市长江“十年禁渔”效果,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了水生生物监测方案,在嘉陵江干流和主要一级支流设置了监测点位,由四川农大、西华师大、省水产研究所等专业院所,对嘉陵江水质状况、浮游生物和鱼类资源等进行监测,2022年度监测已顺利完成,监测结果为制定后续保护举措提供了科学支撑。五是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全市上下积极宣传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法规,群众的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大家非常理解支持长江禁捕退捕政策,严格遵守保护区内禁捕、禁钓、禁挖、禁采等规定,积极举报违法捕捞、违规垂钓等行为,积极保护大鲵、胭脂鱼、岩原鲤等鱼类资源。周华明表示,下一步,全市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坚持以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为抓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压紧压实属地主体责任,持之以恒强化全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巡航巡护,充分发挥渔政部门及渔政协助巡护队伍作用,强化行业日常监管,进一步加强联合执法行动,保持“十年禁渔”高压严打态势,齐心协力共护嘉陵江一江清水。南充市林业局总工程师刘家明表示,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工作。近年来,南充林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扎实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市林业局组织编制了《嘉陵江南充段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5年)》,经市政府审议通过并印发实施。该规划以全面建成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为目标,着力构建“一廊(嘉陵风光生态走廊)四带(蓝带、绿带、风光带、产业带)四区(阆中、南部、仪陇—蓬安、南充城区)多点(特色景观亮点)”的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实施沿江护岸林、森林植被修复、农田林网、生态产业、森林质量提升等27万亩,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滨河景观带等28处。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任务24.9万亩,占总任务的92.2%,其中护岸林5.4万亩、森林植被修复6.1万亩、农田林网0.6万亩、生态产业1.8万亩、森林质量提升11万亩;创建了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4个、省级森林乡镇5个、国家森林乡村16个,再现了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的美丽画卷。湿地保护工作。按照国土三调数据,全市现有湿地面积约2.65万亩,全部为滩涂湿地。南充市林业局认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严格落实《南充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并在全省市(州)率先编制《南充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湿地保护宣传,积极开展湿地保护修复等各项工作。重点做好了完善湿地分级管理体系、试行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退化湿地修复制度、健全湿地用途监管制度、健全湿地监测评价体系、完善湿地保护修复保障机制等工作,全市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止目前,全市建有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分别是阆中构溪河、西充青龙湖、营山清水湖、蓬安相如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稳步提升,湿地保护率达60%。(彭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