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综合资讯
奥林匹克精神推动天津体育蓬勃发展 ——访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
    来源:党报头条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04-25 19:00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传媒矩阵平台


  2023年4月21日,在萨马兰奇纪念馆十周年庆典之际,天津盛礼相迎,热爱奥林匹克精神的人们,踏着萨马兰奇的历史足迹,重温奥运的辉煌时刻,共同领略奥林匹克带来的澎湃与激情,铭记里程碑式的经典一刻。


fc1e497d7ac12b8b037c4909b2a7669d.jpg

萨马兰奇纪念馆


  萨马兰奇纪念馆是世界唯一一座得到国际奥委会批准和萨马兰奇家族授权,以纪念萨马兰奇先生、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为己任的文化教育场馆。馆内收藏着萨马兰奇生前的16000余件藏品,包含工艺品、徽章、书籍、邮票、书画等九大品类。


e07e15bd061f635a3b60d1b08f0b49b8.jpg

纪念馆展出的珍贵纪念品


  当天的庆典活动上,萨马兰奇纪念馆馆长吴经国说,纪念馆的目标是构建国际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交流合作的纽带,为所有热爱奥林匹克文化的朋友搭建共同的精神家园。十年来,纪念馆共接待国内外观众60万人。同时,举办50余场不同主题的临展和专题展览,推动了奥林匹克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


5f92716e1e518831339ef593a11924a5.jpg

活动现场


  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表示,奥林匹克的核心价值是教育,通过体育运动和教育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将奥林匹克的灵魂与魅力传递给下一代。“这次十周年庆典对于纪念馆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要将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持续不断地传播、弘扬下去。”他说。

  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表示,天津是中国近代体育的发祥地,是中国百年奥运梦想的策源地,相信这也是萨马兰奇纪念馆选择天津的重要原因。十年来,萨马兰奇纪念馆以其独特的体育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天津一张亮丽的体育文化名片,对促进和繁荣天津体育和旅游事业,加强对外交流,展示天津形象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bef88a4bce99dd31109a4036f0e45439.jpg

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在活动现场讲话


  庆典当天,本网专访了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围绕天津近年来在全民健身推广、如何实现天津体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以及天津体育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记者:开馆十年,萨马兰奇纪念馆举办了不少活动,积极推广全民健身的理念。近年来,天津市在全民健身推广方面都采取了哪些得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还有哪些新的设想?

  李克敏:近年来,天津乘着全民健身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快速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贡献了强大的体育力量。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措施:

  一是政策先行强保障。不断健全完善市、区两级全民健身组织领导、议事决策机制,共同推动落实《天津市全民健身条例》。抓住举办全运会历史机遇,协同推进“全运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法规制度建设,出台80余个相关规划、制度、措施、方案等,优化全民健身顶层设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是场地设施“补短板”。印发《天津市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若干措施》《天津市利用城市闲置空间资源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实施方案》,连续多年将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全市20项民心工程,共建设社区户外微场地、健身步道、足篮排多功能运动场、乡村健身广场等29045处,总面积超过38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全市“15分钟健身圈”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市级设施全国领先,区级设施日趋完善,街镇级设施效益显著,社区(村)级设施全面覆盖,民营体育设施点多面广,有条件的学校和社会体育设施有序开放的良好格局。

  三是赛事活动促引领。举办5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市民运动会)、2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3届天津市运动会等大型全市性综合性运动会;年均举办区级以上健身赛事活动330余次,各地、各行业积极打造“一行一品”“一地一品”品牌活动,老百姓身边的体育赛事越来越多;创造性发起“我要上全运”活动,推动19项群众比赛项目登上天津全运会舞台,开创了全运会群众比赛先河;持续举办京津冀越野挑战赛、国际智能体育大会、海河国际龙舟赛等群众性品牌赛事活动;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连续举办天津市冰雪运动大会,“爱冰雪·迎冬奥”全国青少年冰雪主题推广活动,助推冰雪运动发展。

  四是健身指导送健康。不断壮大基层社会体育组织,创建社区健身会1744个,建立“群英工程”群众体育优秀人才培训基地12个,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达到5000多个,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数3.2个。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管理机制,各级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超过5.2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合格人数比例达到93%,两项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在未来在健身场地设施方面,我们还将向基础薄弱区域和群众身边倾斜,缓解中心城区人均场地设施面积不足问题,新改建体育公园、社区体育园、冰雪设施等一批健身设施,促进健身步道、通勤步道、休闲步道互联互通,健身设施共建共享。到2025年,全市新建改建健身园3000个、体育公园10个以上、社区体育园500个、多功能运动场100个、足球场50个、健身步道150公里以上,配建群众滑冰场10个等等,最大限度保障健身场地供给。

  在举办群众性赛事活动方面,主要是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赛事,每年举办市级赛事活动不少于50项次,大中型赛事活动不少于1000场次。在推进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方面,主要是夯实社区全民健身基础,培育一批社区体育组织、村(居)民健身会及其他“草根”体育组织,实现社区(村)健身组织全覆盖,社会体育指导员全覆盖,鼓励支持这些组织和指导员下沉社区组织健身活动、传授健身技能、宣传健身知识,从而带动全民健身。

  记者:天津是中国的奥运圣地,也是体育健将的摇篮,面对即将到来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天津市制定了哪些目标,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李克敏:天津近年来在奥运会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第32届东京奥运会上,天津共有19名运动员代表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12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了3金1铜的成绩。其中吕小军在男子81公斤级比赛中创造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奥运纪录。天津女排运动员姚迪、李盈莹、王媛媛、袁心玥代表中国女排参加东京奥运会,实现天津运动员入选国家队参加奥运会比赛的历史最多人数)。结合天津体育实际,我们针对2024年巴黎奥运会制定了力争16人进入奥运会阵容的初步目标,在游泳、排球、蹦床、跆拳道、举重、网球、自行车、柔道等项目上都有运动员前往巴黎,并在排球、蹦床、举重等项目上争取新的成绩突破。

  在具体举措方面,我们坚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巴黎奥运会备战任务,坚持举国体制、服务大局、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积极配合国家队进行备战,完善针对性保障方案和预案,组织开展科技保障工作,着力提高体育科技创新水平,针对运动员出现的关键和难点问题,从体能训练、心理调适、机能监控、营养补充、情报信息、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运用复合型团队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加强对重点运动员的保障。

  记者:您在讲话中提到,天津市这些年坚持人才领军,引进和培养人才双向并举,并加大科技服务保障力度,实现天津体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能否详细介绍一下科技服务保障方面我们都采取了哪些举措?

  李克敏:我们持续推进团泊体育训练基地和蓟州国家冰上项目训练基地“训科医教培”一体化的科学训练基地建设,为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多个项目的国家队提供服务。成立天津市体育医院、天津体育运动康复医疗中心,聘请国内高水平科研院所专家为首席专家,组建30余支“训科医”一体化复合型科技团队,构建了训练、科研、保障“三位一体”的科学化训练体系,充分发挥了科技助力作用。

  记者:天津市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绩,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都有哪些扶持举措,未来将重点在哪些方面发力?

  李克敏:近年来天津体育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经核算,2021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704.69亿元(较2015年的295.83亿元增长了238.2%),增加值为196.10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为1.25%,实现了疫情之下逆风而行。近几年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制定出台了推动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聚力推动我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共持体育产业项目175个,累计投入3.091亿元,经初步统计,带动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50.04亿元。从2017年开始每年发行体育惠民卡5万张,几年来共拉动体育消费3.28亿。下一步,我们将在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消费提质扩容、深化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用力,引导体育制造企业向智能化升级,创新体育消费场景,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体育消费方面的运用,不断丰富体育消费新内容。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摩等户外运动项目,培育打造新兴体育消费。深入推进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路线、精品景区和精品赛事,打造一批体育运动休闲度假区,不断满足群众日益丰富的体育文化需求。(记者:鲁晓东  金春妮)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视频由活动主办方提供/晓东制作)

责任编辑:钱一审核:戴靖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奥林匹克精神推动天津体育蓬勃发展 ——访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
来源:党报头条客户端 2023-04-25 19:00:23
      2023年4月21日,在萨马兰奇纪念馆十周年庆典之际,天津盛礼相迎,热爱奥林匹克精神的人们,踏着萨马兰奇的历史足迹,重温奥运的辉煌时刻,共同领略奥林匹克带来的澎湃与激情,铭记里程碑式的经典一刻。萨马兰奇纪念馆萨马兰奇纪念馆是世界唯一一座得到国际奥委会批准和萨马兰奇家族授权,以纪念萨马兰奇先生、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为己任的文化教育场馆。馆内收藏着萨马兰奇生前的16000余件藏品,包含工艺品、徽章、书籍、邮票、书画等九大品类。纪念馆展出的珍贵纪念品当天的庆典活动上,萨马兰奇纪念馆馆长吴经国说,纪念馆的目标是构建国际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交流合作的纽带,为所有热爱奥林匹克文化的朋友搭建共同的精神家园。十年来,纪念馆共接待国内外观众60万人。同时,举办50余场不同主题的临展和专题展览,推动了奥林匹克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活动现场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表示,奥林匹克的核心价值是教育,通过体育运动和教育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将奥林匹克的灵魂与魅力传递给下一代。“这次十周年庆典对于纪念馆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要将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持续不断地传播、弘扬下去。”他说。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表示,天津是中国近代体育的发祥地,是中国百年奥运梦想的策源地,相信这也是萨马兰奇纪念馆选择天津的重要原因。十年来,萨马兰奇纪念馆以其独特的体育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天津一张亮丽的体育文化名片,对促进和繁荣天津体育和旅游事业,加强对外交流,展示天津形象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在活动现场讲话庆典当天,本网专访了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围绕天津近年来在全民健身推广、如何实现天津体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以及天津体育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记者:开馆十年,萨马兰奇纪念馆举办了不少活动,积极推广全民健身的理念。近年来,天津市在全民健身推广方面都采取了哪些得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还有哪些新的设想?李克敏:近年来,天津乘着全民健身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快速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贡献了强大的体育力量。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措施:一是政策先行强保障。不断健全完善市、区两级全民健身组织领导、议事决策机制,共同推动落实《天津市全民健身条例》。抓住举办全运会历史机遇,协同推进“全运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法规制度建设,出台80余个相关规划、制度、措施、方案等,优化全民健身顶层设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向更高水平发展。二是场地设施“补短板”。印发《天津市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若干措施》《天津市利用城市闲置空间资源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实施方案》,连续多年将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全市20项民心工程,共建设社区户外微场地、健身步道、足篮排多功能运动场、乡村健身广场等29045处,总面积超过38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全市“15分钟健身圈”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市级设施全国领先,区级设施日趋完善,街镇级设施效益显著,社区(村)级设施全面覆盖,民营体育设施点多面广,有条件的学校和社会体育设施有序开放的良好格局。三是赛事活动促引领。举办5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市民运动会)、2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3届天津市运动会等大型全市性综合性运动会;年均举办区级以上健身赛事活动330余次,各地、各行业积极打造“一行一品”“一地一品”品牌活动,老百姓身边的体育赛事越来越多;创造性发起“我要上全运”活动,推动19项群众比赛项目登上天津全运会舞台,开创了全运会群众比赛先河;持续举办京津冀越野挑战赛、国际智能体育大会、海河国际龙舟赛等群众性品牌赛事活动;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连续举办天津市冰雪运动大会,“爱冰雪·迎冬奥”全国青少年冰雪主题推广活动,助推冰雪运动发展。四是健身指导送健康。不断壮大基层社会体育组织,创建社区健身会1744个,建立“群英工程”群众体育优秀人才培训基地12个,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达到5000多个,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数3.2个。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管理机制,各级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超过5.2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合格人数比例达到93%,两项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在未来在健身场地设施方面,我们还将向基础薄弱区域和群众身边倾斜,缓解中心城区人均场地设施面积不足问题,新改建体育公园、社区体育园、冰雪设施等一批健身设施,促进健身步道、通勤步道、休闲步道互联互通,健身设施共建共享。到2025年,全市新建改建健身园3000个、体育公园10个以上、社区体育园500个、多功能运动场100个、足球场50个、健身步道150公里以上,配建群众滑冰场10个等等,最大限度保障健身场地供给。在举办群众性赛事活动方面,主要是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赛事,每年举办市级赛事活动不少于50项次,大中型赛事活动不少于1000场次。在推进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方面,主要是夯实社区全民健身基础,培育一批社区体育组织、村(居)民健身会及其他“草根”体育组织,实现社区(村)健身组织全覆盖,社会体育指导员全覆盖,鼓励支持这些组织和指导员下沉社区组织健身活动、传授健身技能、宣传健身知识,从而带动全民健身。记者:天津是中国的奥运圣地,也是体育健将的摇篮,面对即将到来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天津市制定了哪些目标,为此做了哪些准备?李克敏:天津近年来在奥运会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第32届东京奥运会上,天津共有19名运动员代表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12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了3金1铜的成绩。其中吕小军在男子81公斤级比赛中创造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奥运纪录。天津女排运动员姚迪、李盈莹、王媛媛、袁心玥代表中国女排参加东京奥运会,实现天津运动员入选国家队参加奥运会比赛的历史最多人数)。结合天津体育实际,我们针对2024年巴黎奥运会制定了力争16人进入奥运会阵容的初步目标,在游泳、排球、蹦床、跆拳道、举重、网球、自行车、柔道等项目上都有运动员前往巴黎,并在排球、蹦床、举重等项目上争取新的成绩突破。在具体举措方面,我们坚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巴黎奥运会备战任务,坚持举国体制、服务大局、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积极配合国家队进行备战,完善针对性保障方案和预案,组织开展科技保障工作,着力提高体育科技创新水平,针对运动员出现的关键和难点问题,从体能训练、心理调适、机能监控、营养补充、情报信息、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运用复合型团队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加强对重点运动员的保障。记者:您在讲话中提到,天津市这些年坚持人才领军,引进和培养人才双向并举,并加大科技服务保障力度,实现天津体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能否详细介绍一下科技服务保障方面我们都采取了哪些举措?李克敏:我们持续推进团泊体育训练基地和蓟州国家冰上项目训练基地“训科医教培”一体化的科学训练基地建设,为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多个项目的国家队提供服务。成立天津市体育医院、天津体育运动康复医疗中心,聘请国内高水平科研院所专家为首席专家,组建30余支“训科医”一体化复合型科技团队,构建了训练、科研、保障“三位一体”的科学化训练体系,充分发挥了科技助力作用。记者:天津市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绩,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都有哪些扶持举措,未来将重点在哪些方面发力?李克敏:近年来天津体育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经核算,2021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704.69亿元(较2015年的295.83亿元增长了238.2%),增加值为196.10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为1.25%,实现了疫情之下逆风而行。近几年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制定出台了推动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聚力推动我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共持体育产业项目175个,累计投入3.091亿元,经初步统计,带动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50.04亿元。从2017年开始每年发行体育惠民卡5万张,几年来共拉动体育消费3.28亿。下一步,我们将在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消费提质扩容、深化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用力,引导体育制造企业向智能化升级,创新体育消费场景,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体育消费方面的运用,不断丰富体育消费新内容。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摩等户外运动项目,培育打造新兴体育消费。深入推进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路线、精品景区和精品赛事,打造一批体育运动休闲度假区,不断满足群众日益丰富的体育文化需求。(记者:鲁晓东 金春妮)(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视频由活动主办方提供/晓东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