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广安区花桥镇粮油种植基地一角
寒冬时节,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青翠的油菜镶嵌田中、遍布村庄,与周围的公路、民居相映成趣。沿着蜿蜒曲折的产业大道一路向前,“稻香花桥”“粮油基地”几个大字渐渐映入眼帘,新建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即将投用,新改造农房换上新颜,“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林成行”的场景已成现实。
据了解,2021年7月,广安区被纳入全国18个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广安区打造的城市副中心花桥镇便肩负起“探路”的使命。一年半时间已然过去,改革成效如何?近日,我们来到广安区花桥镇开展蹲点采访,感受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火热现场。
先行探路 努力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样板
“农耕文化展示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难题?”“之后的陈列布展,要深挖花桥农耕文化渊源和价值意义,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凝魂铸神作用……”2022年12月9日,在花桥镇冲锋村,一场“切脉问诊”的现场办公正在进行。
上午,广安区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杨杨与花桥镇干部唐剑锋,就项目建设进度、资金到位等情况,给出解决建议。“再多安排些工人,务必保证施工进度。”“把闲置农房进行修缮改造,已经做好解释工作,村民大多表示支持……”
在最近半年的时间里,这样的现场办公不在少数。“为什么这么着急?”我们好奇起来。
图为花桥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这个项目属于农村综改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之一,拖不起、慢不得,所有项目要在年底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杨杨介绍,去年9月,《广安区花桥镇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印发,明确了涉及产业发展、数字乡村、助农增收、基层治理4个方面22个具体项目的工作任务。
如何保障进度?广安区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选调5名干部实体化运行推动,全过程跟踪管理各项综改工作,动态管理、协调推进各试点项目;区级分管领导每半个月组织召开工作例会,分析梳理改革重点内容和薄弱环节,倒排工期、压茬推进试点任务。
如今,在花桥镇,由冲锋、竹林、大利、光荣、三黎等14个村组成的试点试验区域内,100余人同步开展工作,项目建设动态和成效随处可见——
聚焦大园区建设模式,实施粮油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和“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园区项目,已栽种万亩油菜,明年3月这里将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竹林村等地的房屋已完成修缮、刷白、绘制水墨墙画,同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示范提升行动,乡村景色越发秀丽;
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项目,培育13个新型经营主体、引进1家省级龙头企业,建成1处家庭农场培训基地;
蒲莲乡贤讲堂、天一门乡贤讲堂已建成,常态化邀请乡贤开展讲堂活动……
探索仍在继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广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以农村综合性改革为契机,依托项目建设和运行载体,打造稻米全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努力打造行之有效、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广安样板”。
技术赋能 产业发展有了高科技
随后,我们一行来到冲锋村另一边的花桥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中午1点,门口已经站了不少人,在纸上写写画画,讨论着什么。
“目前正进行室内设备安装和调试,本月底前全面投入使用完全没问题。”“根据初步分析,农户生产成本还可以再压缩……”走近后得知,是政府部门代表正在与业主单位商讨该中心投用事宜。
我们从他们手上资料中看到:人工插秧每亩成本300元,机械插秧每亩成本170元,节省100元左右……在农事作业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数据对比分析。
“还有节省钱这种好事?”面对我们的提问,广安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服务中心副主任袁廷刚立马算了一笔账,该中心有粮食加工、智能育秧、农机服务、数字乡村运营管理四大功能区,推行“育、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既大大提升效率,每亩还可减少种植成本200元,亩产量提高15%以上。
“不止于此,我们还有高科技。”跟随袁廷刚的脚步,我们一行来到该中心内部的数字化管理区域,一个写着“广安区数字农业系统”的大屏幕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据袁廷刚介绍,该系统的生产端管理平台可实现粮油产业生产标准化、精细化、规模化,服务子系统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社会化服务线上线下轻松对接,农户与市场无缝衔接。
“农场管理是我们系统管理的最小单元。”袁廷刚点进数字化生产基地——竹林村智慧农场板块,农场田块、四情监测、水稻产量、经营主体、农事记录等信息清晰明了。
依托于物联网实时监测、大数据平台分析、农业专家决策反馈,今年智慧农场实现化肥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亩均节水40%以上,水稻亩产达610公斤,较花桥镇平均水平高出15%。
下午3点,我们刚沉浸式参观完四大功能中心出来,门口又来了许多想一探究竟的农户。
“听说这是广安区最大的农事服务中心,有很多高科技,对我们有什么好处?”面对农户们的疑虑,该中心项目经理余发中耐心地解释:“我们可为花桥镇以及周边乡镇70余个村的种植户,提供一站式农业生产服务,实现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耕种防收、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销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花桥镇打造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以及数字化生产基地,寻找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已经初显成效。
“数据是资源,也是财富。”袁廷刚说,他们将合理利用资源、强化数字赋能,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共同打造农业供需生态圈,推广本地农产品IP品牌,不断健全园区产业体系,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产业富民 种粮“父子兵”踏上新赛道
花桥镇农业发展核心区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在这片土地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中,有一对种粮“父子兵”——父亲宋光华,儿子宋辉。他们在这里承包了2000亩土地种植粮油,这个季节已经全部种上油菜。
在村民眼中,老宋搞了一辈子农业,经验丰富,小宋年纪轻轻,成绩倒也不少。2016年以来,他们成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带动近百户村民增收,宋辉还在上个月被评为“四川省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先锋”。
“我爸爸从事农业几十年,之前做水产养殖,后来转行搞种植,种的就是水稻。”宋辉介绍,自己从小跟着父亲,对农业十分感兴趣。2016年,在父亲的协助下,19岁的他决定承包田地种水稻。
“最开始承包了880亩土地,由于第一次大规模种植水稻经验不足,前两年产量很低,收成不理想。”宋辉告诉我们,2019年他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学习,对水稻种植各环节,特别是对农业装备技术应用进行了全方位学习。
边学习边实践,宋辉逐渐摸出了田里的门道。也正是2019年,广安区大力发展粮油产业、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宋辉和父亲决定扩大种植规模,包下了2000余亩田地。
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宋辉一家又有了新的难题。“虽然基本上都是机械化收割,但插秧还是得靠人工。没有机器,2000亩地也不好管。”宋辉深知,要想提升效率和产量,必须上机械设备。
但老宋觉得购买机械设备投入太高,插秧、喷药多请些工人也够了。一老一少两代人,难免会产生分歧,好在这样的分歧并没有持续多久。在一次乡镇组织的农机培训会上,宋辉一家更清楚地了解到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好处,逐渐达成共识。
“种植规模3000余亩,亩产1300斤,年产值400万元!”如今,在宋辉一家的种植基地里,科学育秧、机插机收、无人机播撒等都已实现,好消息不断传来。
说起广安区农业发展的变化,宋辉深有体会。“近年来,各级对粮油种植户的补贴政策更加利好,农资采购、农机服务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高标准农田覆盖面越来越大,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也不断增多,提供了很多方便。”宋辉说。
宋辉是通过各个新闻媒体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报告中提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他印象尤其深刻。“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在新的赛道上,我们将用全新的思维耕耘土地,靠勤劳致富,用科技增收,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宋辉坚定地说。(廖小兵 彭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