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综合资讯
大赛助乡建 青年助振兴
四川南充:借力大学生创意大赛助推乡村振兴创新发展
    来源:党报头条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12-07 11:18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是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青年乡村振兴活动之一。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乡村出题、高校答题、真题真做、助推落地”的“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民收益,学生出彩”的良好效果。借着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的契机,在浙江驻南充帮扶工作队的组织下,南充市借力东西部协作平台资源,承办“青春向南充”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这是浙川协作乡村振兴模式的创新,通过积极优化帮扶方式,动员全社会参与赛事活动,探索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的创新性模式,为南充市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目前所有空间和文创点位有序推进并初见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立足“引才引智”,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


  一是实施“引智入村”,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大赛吸引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49所高校、152个团队、近1500位师生报名参赛。大赛立足南充资源禀赋,设置“南充之村”空间类和“南充之礼”文创类两条赛道,通过实地调研、线下沙龙、驻场指导等多种形式,用新理念新思路把脉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二是助力“两进两回”,做实青年乡村实践。大赛采取“乡村出题、高校答卷、助推落地”的竞赛模式,经过初赛、复赛,诞生出43支立项团队,其中空间类24支,文创类19支。共有43支参赛团队、200余名参赛大学生走进南充,着眼乡村振兴现状和未来发展,利用所知所学、创新创意开展实地创作。在后期乡建项目落地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驻点实践,真正做到学用结合、以用促学。


  三是汇集“四方力量”,拓展帮扶广度深度。大赛以方案研


  讨会形式积极调动政府、企业、社会专家、学生团队等四方力量参与赛事,共召开线下会议30场、线上会议53场,各方通过深入沟通、紧密合作、反复打磨,推动创意作品的构思、设计和落地,形成了一批诸如“南充丝绸”、“熊掌石”、“耍影子”、“得兼”等一批创新性强、融合度高的优秀作品。


  二、立足“共建共享”,营造乡村治理“新环境”


  一是开拓乡村干部思维。南充市将创意大赛作为培训锻炼乡村干部的重要契机,在项目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先后吸引带动近200名乡村干部和广大群众参与创意实践。通过实地观摩、走访座谈等方式与大学生团队紧密互动,共收集意见建议100余条。在设计关键阶段,团队面临酷暑、限电等不利条件下,乡村干部开拓思维,多方协调,主动服务,为参赛团队提供食、宿、行等全方位后勤保障,有力确保大赛顺利推进。乡村干部全力支持配合创意团队工作,为作品注入“泥土芳香”,也开拓了乡村干部群众视野。


  二是融合乡村文化特质。大赛在精心开展乡村空间和文创


  产品设计时,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底蕴,择选红色文化、三国文化、知青文化、山水文化等契合当代审美情趣、符合时代价值导向的进行精研细作,例如在嘉陵花仙子乐园,大学生团队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天笙寨古迹和风铃树自然景观,创立“天笙风铃谷”,既朗朗上口、又提升内涵;在天宫院村文化长廊的创意过程中,大学生团队积极邀请当地竹编手艺人加入项目设计,充分运用竹编艺术展现当地村落文化,有效激发广大村民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切实提振乡村群众的“精气神”。


  三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大赛突出乡村产业的培育做强,


  设计成果的落地转化,为项目村落打造出一批特色小景观、文旅新载体和宜居新设施。例如:嘉陵弥陀院村改造了一批颇具川陕民居特色的精品民宿,开辟了以台湾黄花、多彩绣球等为代表的特色景观,打造了攀岩戏水、星空露营等网红打卡点,既让老旧的乡村提升“颜值”,又让落寞的乡村焕发“生机”;比如参赛团队对南充柑橘品牌形象重新进行年轻化设计,在平面设计上使用了漫画形象,在营销场景上设计出橘子形象ip。通过设计赋能让柑橘产业接轨时尚,让品牌为产品增值。文创赛道参赛团队共设计出近170余件文创产品,有效填充原来文创产品市场空白。


  三、立足“创新创造”,探索乡村帮扶“新途径”


  一是以“立体点亮模式”解决空间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脱钩问题。大赛坚持以“建设活态空间”为核心理念,创新性设置三层架构,形成“大赛活动为载体,专业团队搭框架,高校师生创细节”乡村建设模式。如在嘉陵区的弥陀院村、芝麻湾村,在阆中市的天宫院村和阆中古城,大赛以赛题为项目单位,选取26个空间,以整体运营前置为思路,将前期空间建设和后期运营策划完整考虑,用“针灸式”做法整体激活乡村产业,快速为乡村发展打开局面、树立样板、建立信心。


  二是以“持续培育模式”解决地方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不足问题。大赛坚持在地文化挖掘与培育,不做纸上文章,倡导可持续的文旅融合模式。将竞赛作为地方文化生态重建的过程与手段,鼓励设计师和学生团队充分开展田野调查,积极调动非遗传承人等关键角色参与创建,为空间运营招募地方合伙人。如在大赛中大学生参赛团队积极挖掘嘉陵区高跷狮舞、蛴蟆节等节庆文化活动和热凉粉、桑茶、冬菜等特色美食,设计多套乡村非遗文化旅游主题方案;在天宫镇驻点创作期间,大学生团队结合该地乡村旅游民宿发展需求,在民宿改造设计中巧妙融入当地“竹元素”,并运用枇杷、香珑草、柑橘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创作出“民宿咖啡”,为乡村旅游发展增添新的“燃点”。


  三是以“驻地营造模式”解决专业人才对乡村底蕴理解不深问题。


  大赛坚持在传统历史文脉和乡村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更迭,在乡村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基础上为乡村注入新青年思潮的活力和生命力。强调在地化创作的重要性,鼓励参赛团队深入挖掘和理解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和精华底蕴,进行有机的融合与发展,从而激发乡村文化和村落文明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全民对于本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激活乡村文化自信。目前,赛事组委会已将嘉陵区和阆中市近2年来列入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的弥陀院村、五龙村等6个村作为大学生暑期实践基地。(彭小平 彭建强)


责任编辑:陈沁审核:戴靖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四川南充:借力大学生创意大赛助推乡村振兴创新发展
来源:党报头条客户端 2022-12-07 11:18:35
      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是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青年乡村振兴活动之一。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乡村出题、高校答题、真题真做、助推落地”的“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民收益,学生出彩”的良好效果。借着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的契机,在浙江驻南充帮扶工作队的组织下,南充市借力东西部协作平台资源,承办“青春向南充”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这是浙川协作乡村振兴模式的创新,通过积极优化帮扶方式,动员全社会参与赛事活动,探索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的创新性模式,为南充市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目前所有空间和文创点位有序推进并初见成效。具体做法如下:一、立足“引才引智”,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一是实施“引智入村”,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大赛吸引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49所高校、152个团队、近1500位师生报名参赛。大赛立足南充资源禀赋,设置“南充之村”空间类和“南充之礼”文创类两条赛道,通过实地调研、线下沙龙、驻场指导等多种形式,用新理念新思路把脉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二是助力“两进两回”,做实青年乡村实践。大赛采取“乡村出题、高校答卷、助推落地”的竞赛模式,经过初赛、复赛,诞生出43支立项团队,其中空间类24支,文创类19支。共有43支参赛团队、200余名参赛大学生走进南充,着眼乡村振兴现状和未来发展,利用所知所学、创新创意开展实地创作。在后期乡建项目落地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驻点实践,真正做到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三是汇集“四方力量”,拓展帮扶广度深度。大赛以方案研讨会形式积极调动政府、企业、社会专家、学生团队等四方力量参与赛事,共召开线下会议30场、线上会议53场,各方通过深入沟通、紧密合作、反复打磨,推动创意作品的构思、设计和落地,形成了一批诸如“南充丝绸”、“熊掌石”、“耍影子”、“得兼”等一批创新性强、融合度高的优秀作品。二、立足“共建共享”,营造乡村治理“新环境”一是开拓乡村干部思维。南充市将创意大赛作为培训锻炼乡村干部的重要契机,在项目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先后吸引带动近200名乡村干部和广大群众参与创意实践。通过实地观摩、走访座谈等方式与大学生团队紧密互动,共收集意见建议100余条。在设计关键阶段,团队面临酷暑、限电等不利条件下,乡村干部开拓思维,多方协调,主动服务,为参赛团队提供食、宿、行等全方位后勤保障,有力确保大赛顺利推进。乡村干部全力支持配合创意团队工作,为作品注入“泥土芳香”,也开拓了乡村干部群众视野。二是融合乡村文化特质。大赛在精心开展乡村空间和文创产品设计时,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底蕴,择选红色文化、三国文化、知青文化、山水文化等契合当代审美情趣、符合时代价值导向的进行精研细作,例如在嘉陵花仙子乐园,大学生团队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天笙寨古迹和风铃树自然景观,创立“天笙风铃谷”,既朗朗上口、又提升内涵;在天宫院村文化长廊的创意过程中,大学生团队积极邀请当地竹编手艺人加入项目设计,充分运用竹编艺术展现当地村落文化,有效激发广大村民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切实提振乡村群众的“精气神”。三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大赛突出乡村产业的培育做强,设计成果的落地转化,为项目村落打造出一批特色小景观、文旅新载体和宜居新设施。例如:嘉陵弥陀院村改造了一批颇具川陕民居特色的精品民宿,开辟了以台湾黄花、多彩绣球等为代表的特色景观,打造了攀岩戏水、星空露营等网红打卡点,既让老旧的乡村提升“颜值”,又让落寞的乡村焕发“生机”;比如参赛团队对南充柑橘品牌形象重新进行年轻化设计,在平面设计上使用了漫画形象,在营销场景上设计出橘子形象ip。通过设计赋能让柑橘产业接轨时尚,让品牌为产品增值。文创赛道参赛团队共设计出近170余件文创产品,有效填充原来文创产品市场空白。三、立足“创新创造”,探索乡村帮扶“新途径”一是以“立体点亮模式”解决空间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脱钩问题。大赛坚持以“建设活态空间”为核心理念,创新性设置三层架构,形成“大赛活动为载体,专业团队搭框架,高校师生创细节”乡村建设模式。如在嘉陵区的弥陀院村、芝麻湾村,在阆中市的天宫院村和阆中古城,大赛以赛题为项目单位,选取26个空间,以整体运营前置为思路,将前期空间建设和后期运营策划完整考虑,用“针灸式”做法整体激活乡村产业,快速为乡村发展打开局面、树立样板、建立信心。二是以“持续培育模式”解决地方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不足问题。大赛坚持在地文化挖掘与培育,不做纸上文章,倡导可持续的文旅融合模式。将竞赛作为地方文化生态重建的过程与手段,鼓励设计师和学生团队充分开展田野调查,积极调动非遗传承人等关键角色参与创建,为空间运营招募地方合伙人。如在大赛中大学生参赛团队积极挖掘嘉陵区高跷狮舞、蛴蟆节等节庆文化活动和热凉粉、桑茶、冬菜等特色美食,设计多套乡村非遗文化旅游主题方案;在天宫镇驻点创作期间,大学生团队结合该地乡村旅游民宿发展需求,在民宿改造设计中巧妙融入当地“竹元素”,并运用枇杷、香珑草、柑橘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创作出“民宿咖啡”,为乡村旅游发展增添新的“燃点”。三是以“驻地营造模式”解决专业人才对乡村底蕴理解不深问题。大赛坚持在传统历史文脉和乡村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更迭,在乡村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基础上为乡村注入新青年思潮的活力和生命力。强调在地化创作的重要性,鼓励参赛团队深入挖掘和理解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和精华底蕴,进行有机的融合与发展,从而激发乡村文化和村落文明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全民对于本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激活乡村文化自信。目前,赛事组委会已将嘉陵区和阆中市近2年来列入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的弥陀院村、五龙村等6个村作为大学生暑期实践基地。(彭小平彭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