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那天晚上,刚刚看完新闻联播,手机突然响了起来。一看来电显示:刘秀祥。
我连忙调低电视音量,接通电话,听筒里立即传来他沉着镇定的声音:“陶老师,你好,我是刘秀祥。”
“你好!好久不见了。祝贺你成功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有些激动,没想到他会给我打来电话。
“我想向你报告,过几天我就要出发去北京,出席党的二十大了。这些年来,一直得到你和众多媒体老师的关爱,在此谨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刘秀祥很激动地说。
“不!应该是我们感谢你!”我说,“你能有今天的成绩和荣誉,完全是你多年来如一日,孜孜以求、初心不改、默默付出的结果。你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
这个电话,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作为第一个采访报道刘秀祥的记者,当时的许多镜头,慢慢地在我的大脑里回放。
那是2008年8月6日,接到报料并取得联系后,我开着面包车,赶到顶效一家铁矿加工厂。在尘土飞扬的粉碎车间,我见到了身材瘦削、手握铁铲、满头大汗的刘秀祥。当时正值暑假,经老师推荐,他到这里打短工,挣取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所需的费用。
征得厂方同意,刘秀祥请了半天假。他放下铁铲,把我带到一间工棚,讲述了他四年级时,父亲去世后,因母亲患有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他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利用课余时间,捡垃圾养活母亲和自己,最终通过不懈努力,终于顺利考上大学的经历。
听完他的讲述,我本能地沉默了几分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觉告诉我,这是我有生以来而不是成为记者以来,听到的让人禁不住想哭、又恨不得变出三头六臂帮他一把的感人故事;用新闻专业的话讲,谓之不可多得的猛料。
我问刘秀祥:“你母亲现在哪里?”“在坪东的出租房里。”他从容答道。
“我们马上出发,去看看她可以吗?”我说。
“当然可以啦!”刘秀祥说完,回头和主管打了招呼,上了我的面包车。
刘秀祥在望谟县城读完初中后,考进安龙一中上高中,因高考成绩不理想,选择到兴义天赋中学(民办学校,现已注销)补习,并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
以下是当时我在报道里的描述:“记者和刘秀祥来到他和母亲的住处。那是房东在平房旁边搭来堆放杂物的临时棚子,约有十多平方米面积,因地处山脚,潮湿阴暗。因为太窄,无法隔成两半,刘秀祥只好睡在楼板上。楼板很稀疏,不小心就会踩空,而且坐直身子,头就会顶上瓦面……记者看到了刘秀祥利用课余时间捡到还没有卖的废品。他的母亲见了我们,转身就把门抵上了。刘秀祥说她一直都是这样,怕见生人。”
当时的我,就像发现新大陆,我有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发现和树立优秀典型,是记者的重要职责。当时的我,既为采访到刘秀祥而高兴,又觉得有些内疚,因为在孝老敬亲方面,我觉得自己远不如他。
结束采访前,我对刘秀祥说:“我会尽最大努力,把稿子写好。凭我的经验,很快就会有媒体及爱心人士,给你以关注,你不用为上学的问题发愁。”
我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之前,已经为一些寒门学子成功地争取过帮助。他们的故事虽然各有千秋,但在自立自强这个层面上,刘秀祥无疑更胜一筹。
2008年8月16日,《黔西南日报》“社会经纬”栏目,以《挺直脊梁 笑对人生》为题,图文并茂发表了刘秀祥的事迹报道。紧接着,各路媒体相继跟进,尤其是他在爱心人士和有关部门的资助下,带着母亲进入大学后,包括央视等多家中央级媒体,也开始关注他。
大学毕业后,刘秀祥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他的目标,是用自己高尚的灵魂,去影响和塑造更多需要改变的孩子。因为得到较好的治疗,他母亲的健康状况大为好转,使他得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并很快成为望谟实验高中副校长。
多年来,我和刘秀祥一直保持着联系,我在关注他进步的同时,还经常把他的事迹,作为生动鲜活的教材,给身边的亲友分享,也给自己以力量。
刘秀祥的身上,流淌着太多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化身为一股不竭的动力,驱使他将大我小我、大家小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与孝,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和演泽。
(记者 陶昌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