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创作——红色故事主题创作展”9月30日在线上开幕,观众可以在“长宁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入口观展。此次展览围绕永久入藏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油画《黎明即起》展开,从前期阅读的文集、出版物到写实绘画用到的模型,再到一张张小稿与素描稿,观众可以看到这幅佳作诞生的全过程,更可以在党史专家的解读下重溯那段红色党史故事。
以美铸史,别样视角了解画中故事
青年艺术家刘双和朱颖精心创作的油画《黎明即起》,选取了两位代表在博文女校中探讨交流的历史瞬间。黎明的曙光,翠绿的树叶,笼罩着一层薄雾的窗外,朴素而雅致的石库门房间,投入交流的氛围……让整个画面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韵味。为了创作好这幅画作,两位艺术家数次到中共一大纪念馆和博文女校搜集资料、实地采风。为了把握画作的色调,他们早早在房间内守候着曙光的到来,记录下光在房间内的撒播。正是这样的敬业和投入,才让观众看到了这幅画作。
长宁区图书馆特别邀请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研究部主任张玉菡,为观众作了线上导览,解读《黎明即起》背后的党史故事。1921年7月的下半月,位于白尔路389号的博文女校,悄悄住下了9位客人。他们就是到上海来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安排下,以“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入住下来。代表们在这里召开预备会议,休会期间在这里草拟会议文件,交流、商讨对中国革命的认识。7月23日晚,代表们三三两两从这里走到附近的望志路106号,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帷幕。中共一大的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博文女校是由进步人士黄绍兰主持创办的一所新式女子学堂,1920年校舍才迁至白尔路。在历史的必然与偶然的交会中,博文女校与中共一大会址一样,共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擘肌分理,画中细节均有史可考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史专家的支持和指导下,刘双和朱颖对于画作背景的静物道具做了细致的考证和深入的研究,这些道具均呈现在此次展览中。比如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文献《共产党》月刊、《新青年》(八卷一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以及《共产党宣言》,这些典型的文献资料在画作中进行了复原,艺术家还以油画的形式绘出了其中两份刊物的封面,写实的笔法让其和一旁的照片难分伯仲。这些刊物虽为《黎明即起》中的点缀,但却是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董必武探讨建党初期党的纲领以及未来建国理想的文献支撑。
为了尽可能在画作中还原历史,创作团队多次前往现场取景,观察实地情况。同时,团队也深入了解建党史实,并对当时上海的时代背景进行了研究。石库门作为海派文化的代表,团队参考了党史专家的建议,考察了历史地图和石库门的建筑特点,吸收了与当时的石库门富星里较为接近的渔阳里的建筑特征,融合到博文女校对面的背景建筑。从博文女校朝北的阳台往外看,画面背景的正中间是上海当时的地标性建筑上海大世界,画面东面是当时的外滩万国建筑群等标志性建筑。
在《黎明即起》背景最远处,东方即将升起的朝阳把光芒映射到整个画面,红色也是共产党的标志性色调,画面中既有现实主义写实的人物表达,也有象征主义的构成语言,还有现代印象派绘画中色彩的浪漫主义表现,表现了建党初期的两位青年对于国家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科技助力,1:1建模艺术呈现更细腻
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创作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两尊3D打印出的头像模型也在展品之列,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毛泽东与董必武在百年前交谈时的神情。数字雕塑的发展正逐渐改变传统雕塑的方式,刘双透露,3D建模这次给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帮助,结合相关历史照片,团队确立了画面中的人物形象,3D建模的精细程度和缜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传统雕塑,对于走极致写实路线的艺术家而言,数字建模对细节的把控会更加精确、到位。
本次创作主题是黎明的光线,展现的是绘画创作中复杂的背光。三维模型在场景中可以自由调节光线,给油画创作带来了优势。另一方面,画面人物形象在创作中需要不断修改,相比传统雕塑,数字雕塑的修改效率大大提高,且方便更换材质比对效果。
除此之外,观众还可以看到全身关节都可以活动的人体模特,在前期创作中用于和特型演员相互补充。画中人物服饰也听取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专业服饰学术团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服饰特 征、人物风貌进行的学术考证,尽可能地还原符合史实的人物形象。
长宁区图书馆馆长汤肖锋表示,这次展览,是长宁区图书馆在青年美术人才孵化方面的一次成果展示。这幅庆祝建党百年创作的油画《黎明即起》2021年被中共一大纪念馆永久收藏,意义非凡。长期以来,上海市青年写实绘画沙龙在长宁区图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发挥着无限的艺术潜能,他们一方面汲取优秀文化,肩负起文化艺术传承的使命,一方面用画笔,以年轻的视角向当代人重新讲述那段红色往事。观众可以在线上一览《黎明即起》的创作全貌,生动地走进画中的场景,感受“两湖毛董”永葆初心、行稳致远之路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