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综合资讯
一粒“种子”的故事
    来源:党报头条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09-26 17:13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金秋九月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一片稻田金黄。“再过一段时间,这些成熟的稻子就将被收割、脱壳,变成白花花的大米,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一想到这些,北京交通大学派驻到科左后旗巴彦乌楞嘎查(村)做第一书记工作的包涵老师欣慰的笑了。


6162b3624db8fbb6ca672c3c562a64a7.jpg


  2021年的5月6日,包涵怀揣着激动与兴奋、忐忑与不安,踏上了通往旗里的高铁。望着窗外狂风席卷着黄沙刮得漫天都是的景色,他有点担心自己没有农村生活经验,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没有农业生产知识,能否完成学校交给自己这么重要的任务呢?

  他知道此行的艰辛与挑战,他更知道他有学校这样一个坚实靠山的支持,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当晚住下后,第二天他就在村书记的带领下,开始了调研和走访。

  巴彦乌楞嘎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由白音、西草甘、刘窑三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有户籍人口375户1235人,常住人口291户872人。总土地面积5.8万亩,其中耕地1.8224万亩,林地1.8万亩,草牧场1.982万亩,其他土地面积0.1974万亩,人均红本地11亩。全村原来共有59户贫困户,2019年实现了全部脱贫。2020年度农牧民平均收入1.6万元。农牧民主要收入来源是饲养繁育母牛,种植玉米。

  在走访调研中,包涵了解到:村里的主要问题是农牧民安于生活现状,创业热情不高,依赖传统种养殖模式。他心里想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嘎查村共有18000亩耕地,以沙土地为主,黑土地约有4000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为14400亩,水稻种植面积3600亩。

  “这里种水稻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日照充足,地处北纬42°水稻黄金生长带,光照时间长,高积温能保持150天以上的生长期;二是这里有稀有的高水位沙漠水库泉水灌溉;三是这里属于松原平原西侧,黑土地富含大量的草炭。”经过调研,包涵心中产生了发展绿色水稻、把水稻磨成大米外销的想法。

  农时将近,村里的种稻农户有的在旋耕土地,有的在插秧。包涵与农户们唠着家常,聊着农事,跟他们商量着种植绿色水稻和深加工的想法。

  过去,这里农户都是把收割完的水稻直接卖到了接壤的辽宁,并且随着玉米价格的逐年上涨,越来越多的人把稻田变成了旱田,用低种植成本的玉米逐渐取代着高种植成本的水稻,所以收入一直上不去。

  听了包涵的介绍,大家有了改种绿色水稻的热情,但又不敢做大胆的尝试。

  包涵首先找到了该村书记。经过一番深夜长谈,村书记以无条件的信任将家中的60亩稻田交到了包涵手中,并鼓励他说:“我也想尝试一下,找找村里水稻的出路。”

  5月底,包涵选取村支部书记60亩稻田作为试验田,全部应用有机肥,开展绿色水稻种植工作。

  然而,解决了土地问题,包涵面临的是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农时将近,不懂绿色水稻产业,不懂水稻加工,没有销售渠道,缺乏销售资质。

  包涵到镇里找到了正在开展科研工作的丁克俭教授,丁克俭教授向他介绍了自己研发的“控失有机肥技术”,就是利用有机肥取代部分无机肥,形成“养殖——有机肥——种植”循环生态农业的思路。

  包涵把这项新技术在试验田上应用了起来,并且他还主动联系丁克俭老师,将村里3000头黄牛的粪便销售给了镇里的有机肥生产企业,这样既提升了村民收入,也有效解决了村里牛粪臭气熏天,人居环境差的问题。

  “水稻成熟了,不能像以前直接当农产品卖了,而是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并形成一种产业,这样可以给乡亲们带来更多收入。”包涵想得比较长远。

  他通过邀请北京交通大学校友企业家到村里考察调研,为村里的绿色水稻发展精准出谋划策;还通过到大米生产加工企业学习取经,为村里的绿色水稻发展指明方向。经过他和村委会其他领导的调研总结,形成了“科学种植,合理管护,科技助力,质量为先”的绿色水稻发展理念。

  为了大米的加工质量,包涵遍访了旗里所有的大型水稻加工企业,找到了地理位置更近的辽宁官保村,先进的加工设备与整洁的车间环境,让着两个村有了共同为村民谋利益的合作。

  他还联系了旗里的农牧局,明确了大米销售所需的资质、许可,申请了“思源粮心”商标与商品码,提交了绿色食品的审批手续。

  通过与学校沟通,取得了多家企业的销售订单,通过与各地校友组织沟通,建立了订单式的“校友农场”模式,通过与互联网企业沟通打通了线上销售渠道。

  据介绍,2021年,包涵帮助村民向校友、企业销售高中低端大米25吨,实现经济收入201700元,增收47000余元,其中线上销售115000元,占比57%。

  看到了希望也尝到甜头的村民,纷纷把种玉米的旱田又改回了稻田。今年又有5家农户开展试验田种植,共计150亩水稻,全部采用有机肥。因雨水丰沛,管理得当,今年的亩产预计比去年提升15%左右。如全部销售,可增收100000元左右。

  村民赵宝杰说:“在小包书记帮助下,去年我家水稻多卖了3万多块钱。我们现在又成立了合作社,希望今年把合作社社员的大米都卖出去,让大家多挣点钱。”

  此刻,坐在村部前广场上的包涵凝望着那片即将成熟的稻田,心中想起里临来前学校党委书记书记黄泰岩嘱咐他的那句话:“你要做那粒给村民带来幸福和欢乐的‘种子’!”。

  据了解,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对科尔沁左翼后旗开展结对帮扶工作。10年来,直接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开展各类培训50余场,建设了一大批契合当地条件的民生项目。最近又要为当地捐建一座小桥。

责任编辑:钱一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一粒“种子”的故事
来源:党报头条客户端 2022-09-26 17:13:13
      金秋九月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一片稻田金黄。“再过一段时间,这些成熟的稻子就将被收割、脱壳,变成白花花的大米,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一想到这些,北京交通大学派驻到科左后旗巴彦乌楞嘎查(村)做第一书记工作的包涵老师欣慰的笑了。2021年的5月6日,包涵怀揣着激动与兴奋、忐忑与不安,踏上了通往旗里的高铁。望着窗外狂风席卷着黄沙刮得漫天都是的景色,他有点担心自己没有农村生活经验,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没有农业生产知识,能否完成学校交给自己这么重要的任务呢?他知道此行的艰辛与挑战,他更知道他有学校这样一个坚实靠山的支持,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当晚住下后,第二天他就在村书记的带领下,开始了调研和走访。巴彦乌楞嘎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由白音、西草甘、刘窑三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有户籍人口375户1235人,常住人口291户872人。总土地面积5.8万亩,其中耕地1.8224万亩,林地1.8万亩,草牧场1.982万亩,其他土地面积0.1974万亩,人均红本地11亩。全村原来共有59户贫困户,2019年实现了全部脱贫。2020年度农牧民平均收入1.6万元。农牧民主要收入来源是饲养繁育母牛,种植玉米。在走访调研中,包涵了解到:村里的主要问题是农牧民安于生活现状,创业热情不高,依赖传统种养殖模式。他心里想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嘎查村共有18000亩耕地,以沙土地为主,黑土地约有4000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为14400亩,水稻种植面积3600亩。“这里种水稻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日照充足,地处北纬42°水稻黄金生长带,光照时间长,高积温能保持150天以上的生长期;二是这里有稀有的高水位沙漠水库泉水灌溉;三是这里属于松原平原西侧,黑土地富含大量的草炭。”经过调研,包涵心中产生了发展绿色水稻、把水稻磨成大米外销的想法。农时将近,村里的种稻农户有的在旋耕土地,有的在插秧。包涵与农户们唠着家常,聊着农事,跟他们商量着种植绿色水稻和深加工的想法。过去,这里农户都是把收割完的水稻直接卖到了接壤的辽宁,并且随着玉米价格的逐年上涨,越来越多的人把稻田变成了旱田,用低种植成本的玉米逐渐取代着高种植成本的水稻,所以收入一直上不去。听了包涵的介绍,大家有了改种绿色水稻的热情,但又不敢做大胆的尝试。包涵首先找到了该村书记。经过一番深夜长谈,村书记以无条件的信任将家中的60亩稻田交到了包涵手中,并鼓励他说:“我也想尝试一下,找找村里水稻的出路。”5月底,包涵选取村支部书记60亩稻田作为试验田,全部应用有机肥,开展绿色水稻种植工作。然而,解决了土地问题,包涵面临的是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农时将近,不懂绿色水稻产业,不懂水稻加工,没有销售渠道,缺乏销售资质。包涵到镇里找到了正在开展科研工作的丁克俭教授,丁克俭教授向他介绍了自己研发的“控失有机肥技术”,就是利用有机肥取代部分无机肥,形成“养殖——有机肥——种植”循环生态农业的思路。包涵把这项新技术在试验田上应用了起来,并且他还主动联系丁克俭老师,将村里3000头黄牛的粪便销售给了镇里的有机肥生产企业,这样既提升了村民收入,也有效解决了村里牛粪臭气熏天,人居环境差的问题。“水稻成熟了,不能像以前直接当农产品卖了,而是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并形成一种产业,这样可以给乡亲们带来更多收入。”包涵想得比较长远。他通过邀请北京交通大学校友企业家到村里考察调研,为村里的绿色水稻发展精准出谋划策;还通过到大米生产加工企业学习取经,为村里的绿色水稻发展指明方向。经过他和村委会其他领导的调研总结,形成了“科学种植,合理管护,科技助力,质量为先”的绿色水稻发展理念。为了大米的加工质量,包涵遍访了旗里所有的大型水稻加工企业,找到了地理位置更近的辽宁官保村,先进的加工设备与整洁的车间环境,让着两个村有了共同为村民谋利益的合作。他还联系了旗里的农牧局,明确了大米销售所需的资质、许可,申请了“思源粮心”商标与商品码,提交了绿色食品的审批手续。通过与学校沟通,取得了多家企业的销售订单,通过与各地校友组织沟通,建立了订单式的“校友农场”模式,通过与互联网企业沟通打通了线上销售渠道。据介绍,2021年,包涵帮助村民向校友、企业销售高中低端大米25吨,实现经济收入201700元,增收47000余元,其中线上销售115000元,占比57%。看到了希望也尝到甜头的村民,纷纷把种玉米的旱田又改回了稻田。今年又有5家农户开展试验田种植,共计150亩水稻,全部采用有机肥。因雨水丰沛,管理得当,今年的亩产预计比去年提升15%左右。如全部销售,可增收100000元左右。村民赵宝杰说:“在小包书记帮助下,去年我家水稻多卖了3万多块钱。我们现在又成立了合作社,希望今年把合作社社员的大米都卖出去,让大家多挣点钱。”此刻,坐在村部前广场上的包涵凝望着那片即将成熟的稻田,心中想起里临来前学校党委书记书记黄泰岩嘱咐他的那句话:“你要做那粒给村民带来幸福和欢乐的‘种子’!”。据了解,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对科尔沁左翼后旗开展结对帮扶工作。10年来,直接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开展各类培训50余场,建设了一大批契合当地条件的民生项目。最近又要为当地捐建一座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