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6%、85.61%、85.92%、87.74%,这是湖南永州市金洞管理区2018年以来的森林覆盖率数据;
国家保护植物56种,年平均气温18℃左右,地表水27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I级水质标准,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2万个/立方厘米,空气质量等级I级,年均蓝天天数和空气达标天数超过350天,这是湘江源头,湘南福地、金洞管理区的天然禀赋。
因为千山万壑,植被丰厚,这里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碧水常绿,天空常蓝;因为山水和鸣,特色鲜明,“生态旅游”招牌熠熠生辉,这里除了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示范区、碳汇经济先行区,还喜摘中国森林康养林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楠木之乡等诸多殊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抽丝剥茧,破解永州市金洞管理区善待天然禀赋,生动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两山理论”,让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的斯芬克斯之谜。
对接两个战略善待资源禀赋
天赋绿水青山,坐拥金山银山。如果说,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对金洞先天地理物产的生动描述,那么,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与“乡村振兴”两个国家级战略则是金洞人的自知与自觉。
金洞人深刻领会习近平主席“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凝心聚力打好打赢环境保护攻坚战,高站位确立“核心引领、一带联动、多区支撑、全域旅游”总体生态发展布局。
他们采取组织保障,目标导向,成立了由区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明确了各乡镇、各部门关于生态文明创建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和建设标准,并建立健全了督查和考核奖惩办法,形成了政府负责、部门牵头、统一监管、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与此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深入灌输生态理论是他们善待资源禀赋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报,还是移动的车载喇叭,无不深入村组,深入管理区的旮旮旯旯。
通过长期的宣传引导,金洞人深刻认识到先天的禀赋不可复制,特色资源大有可为。经过多年探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他们逐渐打造形成了以金洞漂流、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楠木主题公园等为代表的20多个旅游景点群,先后荣获中国森林康养林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楠木之乡、全国楠木康养特色小镇试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10余个“国字号”生态品牌。
“挥毫得当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如今的金洞,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古朴农耕与现代旅游的交相辉映,视觉的震撼与感官的欣悦,尽在潇水之源,湘南福地。
轮伐后的远山和山下即将替补的苗木
用好“两长”机制护好绿水青山
五月的金洞管理区,金白河畔,楠木大道两边,机关、校园里……今年新栽的楠木、红豆杉等树木绽绿吐翠,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沿着白水河往西走,夹道相迎的是无边的绿意和苍翠茂密的森林,那层次分明的杉木林浪,将数次人工造林的历史刻在大自然的脸上。
“不挖山、不砍树、靠漂流、能致富”,这是金洞漂流所在的小黄司河村和白沙凼贫困户老百姓这几年总结的经验。但就在几年前,金洞人还沉迷在纯粹的造林和砍树的粗放式经营中,在向山水取利思想主导下,人称潇湘画廊的金洞也曾满目疮痍、不忍卒看。经历了壮士断腕、痛定思痛的反思与悔悟,金洞人终于从“河长制”与“林长制”中找到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金钥匙。
他们全面强化组织领导,深入推进“林长制”,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林长制工作体系,明确了各级林长的职责和责任区域,落实区、乡、村三级林长制责任机制,建立了“一长三员”网格化管护体系,将全区按照行政村区域划分88个网格,实现林长组织体系全覆盖。
一方面,他们加快珍贵树种植树造林和改培进度。全区220余名各级林长、护林员、监管员、执法员和技术员参与国土绿化工作,他们利用春节前后的有利天气,进村入户做造林动员,到责任网格和山头地块促进度、抓质量,善待先天禀赋,厚植特色资源。2021年,金洞管理区完成更新造林3950亩,其中珍贵树种造林面积超过80%,杉木林改培面积1.47万亩,补植苗木全是楠木等乡土珍贵树种;仅今年一季度,全区完成珍贵树种更新造林2900亩,退化林修复7900亩。
另一方面,他们强力推进林业基础建设。通过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三边”绿化工作,近几年每年完成造林1万亩以上、“三边”绿化大苗1万余株。强化野外禁烧及护林防火工作,创造连续36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的工作业绩。严格林地保护和征占用审核审批,加大对各类建设工程使用林地建设项目的执法监督力度,有效防止了林地资源流失。
如今,金洞林地面积达76万亩,森林蓄积量达387万立方米;拥有野生动物300余种、木本植物568种、药用植物100余种,其中古树名木达1595株,入列“全国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国家储备林示范林场”,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在全面推进“河长制”中,他们护蓝天、守碧水、治净土,成立环境治理指挥部,组建综合执法队,设立挖沙采砂整治、污水垃圾整治、畜禽养殖整治、餐饮油烟整治、扬尘治理等专项工作组,强力推进执法行动。近年来,他们先后关停非法采砂场9处、洗沙场2家,清理非法采砂船3艘,清除采砂场地约2万平方米,关闭养殖场5家,修复矿山生态环境372亩,拆除晒北滩水库投肥网箱2800平方米。流域内生活垃圾全部实行清运焚烧处理,餐饮油烟和扬尘得到治理,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为有效保护白水河金洞段生态平衡,他们严格落实白水河流域重点水域三年禁渔政策,出台史上最严禁渔令,严控炸鱼、毒鱼、电鱼。每年增殖放生各类鱼苗30多万尾,改善河道生物链。同时,他们持续不断增强水环境保护宣传,每年坚持开展“河长制‘五进’”“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保护金洞母亲河科普巡展”等宣传活动,并成立“护河志愿队”,开展河流河道净滩活动,形成全民治水、全民护水的治理格局。
目前,该区地表水27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I级水质标准,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做好两篇文章变现金山银山
作为全省最大的国有林场,金洞林场在林业碳汇经济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金洞管理区以永州市委、市政府支持开展碳汇经济先行区建设试点为契机,金洞深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打造湘南地区“最大楠木景观”,扩大森林碳汇储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多领域多层级低碳发展模式。
一本生态帐,牵动万方心。“不能手捧金饭碗去化缘”,金洞人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林区向现代文旅转型势在必行,机不可失。将生态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是金洞不懈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金洞深入实施“一核两区”发展战略,积极统筹、谋篇布局,做好“两山论”实践基地与“碳汇先行经济先行区”两篇大文章,带领广大群众探索由“绿”变“富”的产业之路,加速建设现代化新金洞。
他们根据自身资源特点,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全要素整合,优化融合区域内特定区位、特色资源、体制机制、特殊政策,实现产业融合、区域协调,锻长板、强弱项、布短板,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从传统的靠山吃山,到山、水、林、居、特,形成了“全域规划、全方位拓展、全面提质、全员参与”的文化、山水、林业、民宿为核心产品的旅游新格局。
瞄准将金洞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旅游度假目的地目标,管理区全力打造“金白河生态廊道示范线”百里画廊,将金牛公路建设成为景观层次丰富的“美丽公路”,沿途布局“漂流主题、红色旅游、楠木文化、生态文化、高端民宿、康养休闲”六大旅游产业集群。2021年,金洞漂流、楠木主题公园、白果市红色景区等旅游品牌得到提质升级,三公垒瀑布群景区成功创建。此外,金洞镇、晒北滩生态康养旅游区和凤凰、石鼓源乡农业观光及旅游产品加工区等项目正在打造中,力争逐步实现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
他们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前沿优势,拟利用森林资源优势,高标准建设碳汇林,储备一批符合绿色信贷要求的林业碳汇项目,将金洞管理区打造成碳汇经济先行区、示范区。从2021年开始,金洞人积极开展林业碳汇开发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十四五”林业碳汇发展规划编制、基线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制工作。目前,金洞已入选湖南省林业碳汇工程30个试点县市区之一,碳汇市场开放后可短期形成高质量的林业碳汇产品进入市场交易。
青山绿水与民俗风情的有机融合,谱写了与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如今的金洞,神奇山水+特色林种+千年民风的多重奏已然奏响,入耳有声,入目成色,入脑入心。(通讯员 袁波 刘福华 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