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展现了突出的文化价值,还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艳玲表示,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非遗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激发经济活力。作为非遗传承人,在承担保护传承非遗重任的同时,更应担起社会责任,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科技”等灵活方式,让非遗项目活起来、百姓日子火起来,为乡村振兴贡献非遗力量。
孙艳玲建议,对积极走进乡村、带领农民创收增收的各级非遗传承人,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对传统手工艺者给予适当补助,明确奖励标准,并监督到位。这将激发传承人的创业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积极主动为乡村振兴出力出汗,推动农民富裕富足。
孙艳玲说,要引导、鼓励、支持传承人大胆创新,将非遗与文创相结合、与旅游纪念品相结合、与百姓的生活相结合,让非遗真正走进游客、走进群众、走进千家万户。黑龙江刺绣、芦苇画、漆画、木雕等非遗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旅游需求进行创新性生产。
孙艳玲建议,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各种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非遗项目的乡村创建非遗工坊,着力扶持培养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工艺骨干等专业性非遗人才的同时,推出一批百姓认可、市场占有率高的非遗文创产品,将对乡村经济的繁荣起到助力作用。
在乡村振兴中,非遗能够发挥包括解决农民就业、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产业等多种功能,还能为乡村振兴起到标杆示范作用。“通过非遗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动力,使得非遗强了、农民富了,这是我最愿意看到的。”因此,孙艳玲建议,要大力打造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的文创龙头企业,并在政策、融资、税收、土地使用、优化乡村环境及助力非遗产品走出去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回 应: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
加大顶层设计,让“非遗+”有机融入乡村振兴
非遗在乡村振兴中优势明显,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黑龙江省文旅部门鼓励、支持各级非遗传承人寻求非遗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带着非遗项目走进乡镇村屯,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兴则国家兴,广大农村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非遗在农村大有作为,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之一。非遗项目涵盖老百姓吃、住、行、游、购、娱、医、养等各个方面,“非遗+”进乡村是提振乡村经济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黑龙江省文旅部门结合乡村振兴,大力实施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培养非遗传承人、非遗相关产业带头人、非遗骨干,夯实了非遗进乡村的人才基础。文旅系统进行顶层设计,把非遗项目纳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从而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同时出台民间融资、税费减免、银行信贷、基金扶持等各种扶持政策,创建多种推进机制,为“非遗+”的繁荣创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
黑龙江省文旅系统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创建非遗工坊,在发展壮大后转化为非遗工厂,通过工坊家庭小集体行为变为工厂企业大集体行为,小众转大众,并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产业升级。经过近些年的培育、保护、传承,很多非遗项目在乡村振兴中形成了知名品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下一步,黑龙江省文旅部门将实施非遗进乡村计划,指导、引领非遗项目进农家、进乡村景区,鼓励非遗企业打造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非遗研学基地,推出非遗历史游、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线路和项目。实施非遗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走下去、请上来、师带徒等多种方式,大力培养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作用的非遗人才;实施非遗品牌推广计划,培育非遗知名品牌,同时立足各自优势,以非遗为本体,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和传播手段,进一步扩大黑龙江非遗产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实施非遗工坊计划,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在全省乡村大面积建设非遗工坊,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非遗节庆计划,通过举办东北秧歌节、朝鲜族流头节、非遗博览会、非遗展示周等特色非遗节庆活动,促进乡村经济繁荣的同时,推动非遗项目的有效传承。通过多种方式的非遗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让乡村环境变得越来越美,百姓越来越富裕,精气风貌越来越好。(记者:张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