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的交合,在混沌苍茫间,缔造了纯净和圣洁——这是我们赖以生息的家园。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是青藏高原的核心区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北半球的气候敏感启动区,全球生态系统调节稳定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青海的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生态责任重大而艰巨,青海肩负着全面筑牢国家安全根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青海为长江水系贡献25%的水量,为黄河提供49%的水量,为澜沧江提供17%的水量。青海的草原面积占省域面积的60.5%,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和维护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海山川纵横,湖泊众多,湿地广袤,河流密布。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青海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青海是千余种鸟类和众多哺乳动物的栖息地,也是数千种野生植物的繁育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种数超过全国总种数的三分之一。
青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汉、藏、回、蒙古、撒拉、土六个世居民族,在这里安居乐业,创造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和睦相处,休戚与共的文明景观。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2020年,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青海考察,他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将敬畏还给自然,立丰碑于青山绿水,唱豪迈在高山大川,保护好生态环境是青海永久的责任。
2021年7月,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确定了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目标:到2025年,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取得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到2035年,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全面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文明高地基本建成;到本世纪中叶,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融合深化,全面建成更加完备、更高水平、更具影响、更美形态的生态文明高地。
科学的决策,换来大自然的回报,艰苦奋斗,不负韶华。如今,青海大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昔日远遁绝境的野生动物重返家园,成为青海的形象代言。在昆仑山下,在三江之源,处处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在河湟谷地,在西海之滨,处处欣欣向荣,幸福和谐,一幅美好生活的壮丽画卷。
影像当为时代写真,影像当为人民留影。今天,我们用镜头记录青海这片高天厚土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丰硕成果,共同唱响建设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豪迈壮歌。
主办单位:
中共青海省委统战部
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支持单位:
中国摄影家协会
承办单位: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青海省援青干部人才管理服务办公室
青海省摄影家协会
展览时间:
2021年10月25日-11月3日
展览地点:
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东一厅、西一厅
展览预告
展览通过“绿水青山”“和谐共生”“生灵草木”三个板块,展示了青海这片高天厚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唱响建设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豪迈壮歌,记录下高原上特有的文明图景,既是对青海生态建设成果的展示,也是青海摄影人对时代的致敬。
布展花絮
《势均力敌》 石径/摄影
《黄河湿地》 黄剑平/摄影
《各族绣娘心向党》 李崇轩/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