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论坛(2025·运城)在山西省运城市举行。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蜿蜒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多重战略价值。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6月底,由民进中央主办,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民进山西省委会承办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论坛(2025·运城)在山西省运城市举行。来自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相关部门、机构负责人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聚焦“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的论坛主题,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在论坛开幕式上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黄河流域生态本底差、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突出,更需要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处理好水与人口、粮食、能源的关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要健全黄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进一步加强法治保障,形成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破解水资源困局:节水与调控并重
黄河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问题均与水资源短缺问题密切相关。
“黄河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承载了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14%的经济总量。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5%,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的15%。”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李群强调,面对黄河流域严峻的水资源形势,需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
李群指出,推动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需要各行业、各领域、各省区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我们坚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等,持续提高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矛盾突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表示,需建立科学调控机制,全面规划和统筹三方用水。针对水沙失衡问题,朴世龙提出“增水、减沙、提高水沙调控能力”的建议:减少输沙用水量,加快国家水网建设,推动跨流域水量互济,从时间和空间上优化梯级水库群的水沙调控。
在科学调控机制的基础上,技术创新同样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突破口。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蔡明提出分布式双供双排新型供排水系统,采用分质供水(将部分自来水深度处理为直饮水供用户)和分类排水(黑水、灰水分类处理),因地制宜的供排水模式可实现水资源精准处理和循环利用,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系统修复: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治理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系统健康关乎国家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面对流域湿地退化、碳汇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问题,亟须建立跨区域、多要素协同的系统治理体系。黄河流域湿地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气候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国家在黄河流域安排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23处。
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程良表示,黄河流域湿地保护要围绕筑牢“中华水塔”,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性,持续恢复生物多样性上,采取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作,推进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价值转换路径,实现高质量保护。
“以泥炭地为主的湿地在调节区域环境、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克林强调,湿地虽然具有强大的储碳功能,但湿地一旦遭到破坏,土壤中的碳将被释放到大气中,湿地由碳库转变成碳源,将加剧全球变暖进程。
若尔盖湿地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沼泽集中分布区,蓄水总量近100亿亿立方米。随着排水疏干、过度放牧等,若尔盖高原湿地很多地方面临着沙化问题。陈克林建议通过水文修复、植被恢复等重建“高原碳库”。
“治水的本质在于重构水资源格局。”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刘俊国提出渐进式生态修复,充分考虑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在一定社会投资和技术水平约束条件下,选择合理的修复模式,分阶段、分步骤地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循序渐进修复和治理。
科技赋能治理:数据驱动决策
当前,科技赋能正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遥感监测、智能化分析等技术不仅破解了传统生态治理中的时空局限,更为实现精准施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遥感数据能够以较高分辨率覆盖大范围区域,具有可重复和动态性的特点,且遥感数据可灵活应用于不同空间尺度。”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晓松认为,在生态监测与治理技术方面,遥感技术可弥补传统监测不足,为制定差异化政策、优化资源分配提供依据。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志慧围绕植被变化监测与归因分析和区域植被变化的水碳效应两方面,对相关研究工作进行分享。“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碳汇的贡献率83%,与未变化的耕地、草地和裸地相比,退耕还林草、植树造林等可提高碳汇能力1.5倍至3倍,同时可显著减少土壤有机碳迁移流失,起到增绿增汇和保土固碳作用。”王志慧说。
数据成果为“三北”工程分区治理提供了参考。面向“三北”工程系统治理需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研究员肖春蕾聚焦“三北”工程系统治理分区方案,讲述了分区分级分类指标体系。“分区方案形成后,实现因地制宜、分区施策,为各区域共同实现美丽‘三北’、幸福‘三北’奠定基础。”
国际相关组织也在探索更系统的保护模式。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区域主任、中国淡水项目主任任文伟介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自然的和被改变的生态系统的行动,能有效应对社会挑战,并提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效益。任文伟希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助力黄河大保护。
政策与机制创新:法治护航绿色发展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制度和法治正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保障。同时,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总工程师喻权刚以绥德辛店沟小流域为例,探讨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践与探索。并指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要明确相关产权,确定交易标的,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做到合理定价、完善交易规则、加强监管以及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中国林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赵荣坦言,价值核算是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面临核算结果难应用、地方难开展,以及社会公认度和市场认可度低等问题。赵荣建议,构建系统化核算体系和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落地,形成生产供给与价值转化的良性循环。
这些理论探索与创新实践在此次论坛举办地山西运城得到了生动诠释。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运城发挥区位优势,将生态治理与区域协同发展有机结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十年来,运城市共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2282个,累计完成投资3990亿元。联合签署《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框架协议》等,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打造沿黄绿色生态廊道。”运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刁海鹏介绍,通过立法保障和跨省协作,该市持续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10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黄河干流(运城段)稳定保持在Ⅱ类水质。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统筹水资源管理、生态修复与科技创新。坚持节水优先,筑牢生态屏障;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完善法治保障,激发多元主体参与。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