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头条要闻
入秋后,为什么中医建议你护好这个部位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5-09-26 10:15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传媒矩阵平台

  入秋后天气渐凉,大家会或多或少增添衣物,但很多人忽视了腿部和脚部的保暖,仍然穿凉鞋或裸露着脚踝。

  中医有“秋天腿不暖,冬天病缠身”之说,“上暖下凉”的穿衣方式,可能给冬季的健康埋下隐患。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秋季护好腿脚的重要性,并教你如何做好下肢保暖工作。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医师 彭玉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科主任医师 张洪美

  为什么秋季要护好腿脚?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十二条正经中有6条起止于双脚,足部是全身阴经阳经交汇之处。民间常说“百病从脚起”,就是强调脚部健康的重要性。

  腿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腿部的血管分布占到了全身的50%,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需要依赖小腿肌肉收缩,双腿相当于人体的第二个“血泵”。因此,养生先养腿脚。

  秋季更要注意护腿脚,还有以下3方面原因。

  1

  寒湿易入侵

  秋季气温下降,寒气下沉,小腿部位远离心脏,且脚踝、膝盖等部位皮肤较薄,易成为寒湿侵袭的突破口。

  2

  血液循环减慢

  天气转凉,血管收缩会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减慢,下肢可能供血不足。腿部血液循环直接影响全身代谢和营养输送,若长期供血不足,易引发静脉曲张、关节炎等疾病。

  3

  身体机能调整需求

  中医认为秋季应注重“收敛阳气”,此时护腿可避免阳气外泄,为冬季储备能量。腿部经络与脏腑相连,保养腿部有助于疏通肝胆经、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身体整体抗寒能力。

  秋天腿不暖,冬天病缠身

  下肢不保暖,寒邪易从足部侵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并且寒邪易潜伏体内,等到冬季阳气更弱之时,便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1

  关节疼痛加剧

  寒邪侵袭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导致气血凝滞,不通则痛。许多人的老寒腿、关节炎在冬季加重,根源常在于秋季受寒。

  2

  妇科疾病频发

  寒邪侵入体内,容易导致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因此,女性尤其需要注意下肢的保暖。

  3

  呼吸系统疾病

  足部受凉可通过经络影响肺腑功能,降低呼吸道抵抗力,冬季更易感受风寒,诱发感冒、咳嗽。本就患有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冬季病情则会加重。

  4

  消化功能减弱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均经过下肢,下肢受寒可能影响脾胃功能,导致冬季消化不良、腹痛腹泻。

  双腿是健康的一面镜子,许多疾病初发时,腿部都会有细微变化。

  腿部肿胀。大部分腿肿会自行消退,但如果腿肿时用手指按下去出现凹陷,很可能是心脏疾病、肾脏疾病、下肢血管疾病或某些代谢疾病等的信号。

  腿部麻木。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势会引起腿部发麻,此外,糖尿病、关节炎和周围动脉疾病也可能导致腿麻木。

  腿脚冰凉。有些人即使穿再多衣服也双脚冰凉,可能是血管疾病、代谢功能障碍、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等引起。

  腿部瘙痒。单纯的腿部瘙痒主要由干燥或真菌感染引起。一些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胆疾病、贫血也可导致腿部瘙痒,要到正规医院进一步排查。

  5件事让腿脚不受寒

  老人、女性,平时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的阳虚体质人群,及有风湿性关节炎、老寒腿等疾病者,都应提前做好下肢保暖工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实用建议。

  1

  适时添衣

  “秋冻”适用于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减少穿衣适当“冻”一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

  但当一天中的低温降到15℃时,就应穿长裤,避免脚踝裸露。

  2

  热水泡脚

  每晚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可以加入生姜、艾叶等用于温经散寒,促进血液循环。

  3

  穴位按摩

  经常按摩足三里(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处)、涌泉(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等穴位,能健脾温阳,增强体质。

  4

  适度运动

  太极拳、散步、站桩等舒缓的运动可使全身气血流通、下肢得到锻炼,增强抗寒能力。

  5

  饮食调养

  多吃温性食物,如生姜、大蒜、羊肉、核桃等,尽量少吃冷饮等寒凉食物。

责任编辑:钱一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入秋后,为什么中医建议你护好这个部位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号 2025-09-26 10:15:25
      入秋后天气渐凉,大家会或多或少增添衣物,但很多人忽视了腿部和脚部的保暖,仍然穿凉鞋或裸露着脚踝。中医有“秋天腿不暖,冬天病缠身”之说,“上暖下凉”的穿衣方式,可能给冬季的健康埋下隐患。《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秋季护好腿脚的重要性,并教你如何做好下肢保暖工作。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医师彭玉清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科主任医师张洪美为什么秋季要护好腿脚?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十二条正经中有6条起止于双脚,足部是全身阴经阳经交汇之处。民间常说“百病从脚起”,就是强调脚部健康的重要性。腿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腿部的血管分布占到了全身的50%,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需要依赖小腿肌肉收缩,双腿相当于人体的第二个“血泵”。因此,养生先养腿脚。秋季更要注意护腿脚,还有以下3方面原因。1寒湿易入侵秋季气温下降,寒气下沉,小腿部位远离心脏,且脚踝、膝盖等部位皮肤较薄,易成为寒湿侵袭的突破口。2血液循环减慢天气转凉,血管收缩会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减慢,下肢可能供血不足。腿部血液循环直接影响全身代谢和营养输送,若长期供血不足,易引发静脉曲张、关节炎等疾病。3身体机能调整需求中医认为秋季应注重“收敛阳气”,此时护腿可避免阳气外泄,为冬季储备能量。腿部经络与脏腑相连,保养腿部有助于疏通肝胆经、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身体整体抗寒能力。秋天腿不暖,冬天病缠身下肢不保暖,寒邪易从足部侵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并且寒邪易潜伏体内,等到冬季阳气更弱之时,便可能引发各种疾病。1关节疼痛加剧寒邪侵袭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导致气血凝滞,不通则痛。许多人的老寒腿、关节炎在冬季加重,根源常在于秋季受寒。2妇科疾病频发寒邪侵入体内,容易导致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因此,女性尤其需要注意下肢的保暖。3呼吸系统疾病足部受凉可通过经络影响肺腑功能,降低呼吸道抵抗力,冬季更易感受风寒,诱发感冒、咳嗽。本就患有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冬季病情则会加重。4消化功能减弱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均经过下肢,下肢受寒可能影响脾胃功能,导致冬季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双腿是健康的一面镜子,许多疾病初发时,腿部都会有细微变化。腿部肿胀。大部分腿肿会自行消退,但如果腿肿时用手指按下去出现凹陷,很可能是心脏疾病、肾脏疾病、下肢血管疾病或某些代谢疾病等的信号。腿部麻木。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势会引起腿部发麻,此外,糖尿病、关节炎和周围动脉疾病也可能导致腿麻木。腿脚冰凉。有些人即使穿再多衣服也双脚冰凉,可能是血管疾病、代谢功能障碍、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等引起。腿部瘙痒。单纯的腿部瘙痒主要由干燥或真菌感染引起。一些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胆疾病、贫血也可导致腿部瘙痒,要到正规医院进一步排查。5件事让腿脚不受寒老人、女性,平时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的阳虚体质人群,及有风湿性关节炎、老寒腿等疾病者,都应提前做好下肢保暖工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实用建议。1适时添衣“秋冻”适用于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减少穿衣适当“冻”一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但当一天中的低温降到15℃时,就应穿长裤,避免脚踝裸露。2热水泡脚每晚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可以加入生姜、艾叶等用于温经散寒,促进血液循环。3穴位按摩经常按摩足三里(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处)、涌泉(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等穴位,能健脾温阳,增强体质。4适度运动太极拳、散步、站桩等舒缓的运动可使全身气血流通、下肢得到锻炼,增强抗寒能力。5饮食调养多吃温性食物,如生姜、大蒜、羊肉、核桃等,尽量少吃冷饮等寒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