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第53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国内首个青头潜鸭人工种群在北京动物园建立。就在一年多前,因为野外种群数量不断减少,青头潜鸭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据了解,青头潜鸭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地区,我国是其重要的迁徙分布区。青头潜鸭对水质要求极高,是一种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的水鸟,加之气候变化、天敌侵害及人为因素等干扰,青头潜鸭野外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濒危程度越来越严重,被称为“鸟中大熊猫”。
历时三年,北京动物园建立国内首个青头潜鸭人工种群。
如今,在北京动物园共有“三代”青头潜鸭54只,堪称“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体圆、头大,雄性成年个体的头颈富有绿色光泽,眼眶亮白,胸腹之间白色、褐色和栗色的羽毛形成交错的花纹。它们体态轻盈,身姿灵活,不用在水面助跑也能起飞,还会游泳、潜水,活跃的身姿在饲养池内十分引人注目。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青头潜鸭保护与研究,2019年,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统一部署下,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动物园、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开展青头潜鸭的易地保护研究。北京动物园主要围绕青头潜鸭引种和人工孵化技术开展工作。研究小组经过三年的努力,建立的青头潜鸭人工种群近日经过了专家验收,为我国在青头潜鸭鸭卵孵化、胚胎发育、人工育雏等各个阶段都积累了宝贵的科学数据和研究技术。
首个青头潜鸭人工种群在北京的成功建立,是北京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一环,是首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支持下,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的指导下,北京动物园将与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继续合作,重点开展青头潜鸭饲养繁殖技术研究,进一步扩大青头潜鸭人工种群数量、研究其野化放归技术,持续为北京建设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作出贡献。
鸟类物种的丰富和回归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晴雨表”,越来越多的鸟类在公园出没并繁殖繁衍。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市属公园鸟类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至今,共选取五家市属公园进行鸟类调查264次,共记录到野生鸟类249种,占北京市有记录野生鸟类种数的50.51%。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众多鸟类在市属公园安家落户,标志市属公园具备比较健康完备的生态系统。城市公园已经成为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北京市属公园广泛运用乡土花卉和地被植物,注重乔、灌、草的有机结合,形成复合林相,同时持续推进绿色植保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水体环境治理,进一步完善了公园生态系统。目前,市属公园的绿地面积已占陆地总面积的73.4%,达到755公顷,水体面积总计350公顷,已形成人与动物、植物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
自21世纪80年代,北京动物园致力于野生鸟类的保护和种群扩大,直至目前共有鸟类144种、2716只。历史上,北京动物园首先进行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朱鹮人工饲养,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朱鹮人工种群;诞生了中国第一只人工授精繁殖的黑颈鹤;将人工繁育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进行野化放归;从2009年开始,连续10余年在北京地区野化放归人工育幼的鸳鸯,促进了北京地区野生鸳鸯的种群扩大……多年来,北京动物园持续为拯救濒危鸟类、研究保护野生鸟类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数据。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