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社会治理
长角的南湖菱“刺”痛了谁?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汪莹 姜鹏飞 发布时间:2021-11-05 16:50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传媒矩阵平台

  进入11月份,天气转冷,市场上的南湖菱逐渐退市了。


  不少细心的嘉兴“马大嫂”发现,原本圆润无角的南湖菱,许多都长出了尖尖的“角”。据嘉兴市农科院连续3年对嘉兴市本级一些农贸市场的取样调查,南湖菱长角率在40%以上。今年9月的取样中,常秀、府南、阳光三个农贸市场的南湖菱样品长角率甚至达到90%左右。而在南湖菱主产区秀洲区油车港镇麦家村、北官荡、千亩荡等地的取样调查中,长角菱和销售环节情况基本相符。


  “门外南湖菱最美,胜它风味鸭馄饨。”南湖菱是国内唯一的“无角菱”品种,也是嘉兴唯一以“南湖”命名的特色农产品。对于嘉兴人来讲,南湖菱不仅是一种地方土特产,更承载着南湖儿女深厚的乡土情结和精神寄托,是一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如今,南湖菱长了角,不仅市场上少了一种极具嘉兴辨识度的农产品,嘉兴人心中也平添了几分落寞和惆怅。这种情况让人痛心,更警醒我们种质保护刻不容缓。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则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


  作为红船起航地的嘉兴在种质资源保护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今年,嘉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大地方良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实际上,嘉兴市农科院则在2010年就开始关注南湖菱长角现象,并于2016年建立试验基地,开展种质提纯复壮试验,目前提纯过的菱种长角果比例都低于5%,在秀洲、海盐等地推广试种效果良好。


  虽说如此,南湖菱种质退化依然严重,保护形势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尚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种业发展的需要,面临一些新的挑战——首先,南湖菱成熟期晚、上市集中、用工成本大,因为经济效益不如其他菱种,小农户不愿意种,大农户又总是与长角的红菱、青菱混在一起种,直接导致花粉互串,品种退化。其次,尽管南湖菱提纯复壮效果不错,但市农科院人手和经费有限,可以保护的南湖菱种数量不多,更谈不上大面积推广种植。此外,近几年由于景区改造、村庄搬迁、乡村治理等原因,导致南湖菱种植面积急剧下降。凡此种种,归结为一点就是,南湖菱品牌尚未做大做响,没有把种业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也就无法调动起种植户、生产主体等社会各方的积极性。


  种质保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为乡村振兴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面对南湖菱种质退化严重的事实,嘉兴人痛在心头,更当痛定思痛,切实行动起来,从品种选育、种子繁殖、推广销售等环节入手为南湖菱良种保护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


  首先,以应用为导向,建立市级南湖菱种质库,为种植户提供品种选育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主产区建设种质资源库圃,加强原生境保护,防止资源流失和品种混杂;其次,设立种质资源保护专项经费,加大对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所支持力度,一边全力扩大提纯复壮的种植面积,一边推动种质资源创新,培育“南湖早菱”;再次,要充分调动种质资源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支持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对规模种植户给予适当的用工补贴;最后,开辟南湖菱旅游景点,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全面提高南湖菱的知名度、美誉度,打通南湖菱从池塘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一言以蔽之,保护与利用并重,全面提升南湖菱品种附加值,让一粒粒好种子成为农民的致富帮手,带动更多社会力量主动加入种质资源保护。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的嘉兴是农业大市,也是种业大市。打好种业翻身仗,事关乡村振兴大业,事关共同富裕大局,事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政府、农业科研人员还是种植户、生产主体,都应当把南湖菱长角之痛转化为种业翻身之力,从品种选育、种子繁殖、推广销售等环节入手,加快完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促进产学研用结合,育繁推一体化,让珍贵的种质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早日结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丰硕果实,从根子上杜绝种业退化之痛。(汪莹  姜鹏飞)


责任编辑:陈沁审核:戴靖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长角的南湖菱“刺”痛了谁?
来源:嘉兴日报 2021-11-05 16:50:35
      进入11月份,天气转冷,市场上的南湖菱逐渐退市了。不少细心的嘉兴“马大嫂”发现,原本圆润无角的南湖菱,许多都长出了尖尖的“角”。据嘉兴市农科院连续3年对嘉兴市本级一些农贸市场的取样调查,南湖菱长角率在40%以上。今年9月的取样中,常秀、府南、阳光三个农贸市场的南湖菱样品长角率甚至达到90%左右。而在南湖菱主产区秀洲区油车港镇麦家村、北官荡、千亩荡等地的取样调查中,长角菱和销售环节情况基本相符。“门外南湖菱最美,胜它风味鸭馄饨。”南湖菱是国内唯一的“无角菱”品种,也是嘉兴唯一以“南湖”命名的特色农产品。对于嘉兴人来讲,南湖菱不仅是一种地方土特产,更承载着南湖儿女深厚的乡土情结和精神寄托,是一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如今,南湖菱长了角,不仅市场上少了一种极具嘉兴辨识度的农产品,嘉兴人心中也平添了几分落寞和惆怅。这种情况让人痛心,更警醒我们种质保护刻不容缓。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则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作为红船起航地的嘉兴在种质资源保护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今年,嘉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大地方良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实际上,嘉兴市农科院则在2010年就开始关注南湖菱长角现象,并于2016年建立试验基地,开展种质提纯复壮试验,目前提纯过的菱种长角果比例都低于5%,在秀洲、海盐等地推广试种效果良好。虽说如此,南湖菱种质退化依然严重,保护形势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尚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种业发展的需要,面临一些新的挑战——首先,南湖菱成熟期晚、上市集中、用工成本大,因为经济效益不如其他菱种,小农户不愿意种,大农户又总是与长角的红菱、青菱混在一起种,直接导致花粉互串,品种退化。其次,尽管南湖菱提纯复壮效果不错,但市农科院人手和经费有限,可以保护的南湖菱种数量不多,更谈不上大面积推广种植。此外,近几年由于景区改造、村庄搬迁、乡村治理等原因,导致南湖菱种植面积急剧下降。凡此种种,归结为一点就是,南湖菱品牌尚未做大做响,没有把种业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也就无法调动起种植户、生产主体等社会各方的积极性。种质保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为乡村振兴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面对南湖菱种质退化严重的事实,嘉兴人痛在心头,更当痛定思痛,切实行动起来,从品种选育、种子繁殖、推广销售等环节入手为南湖菱良种保护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首先,以应用为导向,建立市级南湖菱种质库,为种植户提供品种选育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主产区建设种质资源库圃,加强原生境保护,防止资源流失和品种混杂;其次,设立种质资源保护专项经费,加大对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所支持力度,一边全力扩大提纯复壮的种植面积,一边推动种质资源创新,培育“南湖早菱”;再次,要充分调动种质资源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支持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对规模种植户给予适当的用工补贴;最后,开辟南湖菱旅游景点,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全面提高南湖菱的知名度、美誉度,打通南湖菱从池塘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一言以蔽之,保护与利用并重,全面提升南湖菱品种附加值,让一粒粒好种子成为农民的致富帮手,带动更多社会力量主动加入种质资源保护。“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的嘉兴是农业大市,也是种业大市。打好种业翻身仗,事关乡村振兴大业,事关共同富裕大局,事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政府、农业科研人员还是种植户、生产主体,都应当把南湖菱长角之痛转化为种业翻身之力,从品种选育、种子繁殖、推广销售等环节入手,加快完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促进产学研用结合,育繁推一体化,让珍贵的种质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早日结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丰硕果实,从根子上杜绝种业退化之痛。(汪莹 姜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