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牡蛎最肥美的时节。3月10日,日照经开区北京路街道的臧家荒牡蛎市场一派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一辆辆满载着牡蛎的卡车缓缓驶出市场。
“今天出货5000多公斤!从目前的销售情况看,今年行情依旧不错。”牡蛎养殖户臧涛正在盘算着一天的收成。
臧家荒村是日照经开区传统的渔民村,养殖牡蛎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全村一天最多时能出货15万公斤,近一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臧家荒村党支部书记臧家德介绍。
然而几年前,却不是这般光景。村里的牡蛎养殖户一年忙活下来,收入并不多。“那时,我们这些养殖户最发愁的是卖,有时跑一天,都卖不出多少。”臧涛回忆说。尤其是2019年3月,牡蛎养殖户更是经历了一场“寒冬”。受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臧家荒村的牡蛎滞销,有些养殖户忙活了一年,最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规模小、人心散是臧家荒村发展的障碍。“村里养殖户缺一个主心骨。”臧涛的话道出了全村养殖户的心声。
变化发生在2020年。这一年,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东风”吹进这个渔村。
“我们9个部门联合出台了专项实施方案,鼓励依托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进一步盘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日照经开区党群部副部长杨玉瑕介绍。日照经开区坚持因村制宜,优选主导产业科学确定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主营业务、组织形式和发展规模,在发展质量高、效益好的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创新金融扶持,积极推进“强村贷”等业务,通过政府增信、财政贴息、降低门槛和费率等,解决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我们村能不能也搞个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让所有养殖户都参与其中,抱团发展?”在一次村党支部会议上臧家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此言一出,得到了与会党员的一致赞成。
说干就干。为了把好事办好,臧家德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养殖大户辗转烟台、威海及秦皇岛考察学习、建立合作渠道。逐渐探索出了适合本村实际情况的合作社模式:领办不包办,将合作社定位为服务属性,开展牡蛎从购苗到销售的统购统销。
回到村里后,臧家德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先跟村干部统一思想,再挨家挨户发动,许多村民是在自家院子里、村口的路灯下,第一次了解到能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入股合作社。
面对这一新鲜事物,村民们议论纷纷:“万一赔钱怎么办?”“万一牡蛎卖不掉怎么办?”……大家犹豫不决。
面对大伙儿的疑虑,臧家德不打感情牌,他算了三笔账。
第一笔是成本账:从商贩处购买牡蛎苗每公斤溢价0.4元,合作社提供同等质量的牡蛎苗,每公斤只收取运营成本费0.06元。
第二笔是销售账:合作社负责拓宽渠道,由原先的销往省内,扩大至销往全国20多个城市,每公斤牡蛎可节省中间商差价0.4元。
再算第三笔账:股民每年按照利润的26%分红,如果到养殖区打工还能获得工资收入。
三笔“增收账”算得明明白白。合作社成立当天,全村七成村民选择入股,共计筹集资金200万元。
合作社成立首年就让村集体掘得“第一桶金”。很快,凭借合作社批量采购的成本优势和出色的品质,臧家荒村牡蛎供不应求,年销售量达1500万公斤,养殖户实现利润3000万元,合作社盈利80余万元。
不仅货卖得好,合作社还采购了新设备。记者采访时,正逢合作社的清洗机和分拣机忙碌工作,在履带的传送下,大小不一的牡蛎,被分门别类地送入不同的容器中。臧家德介绍,经过清洗和分拣的牡蛎被分成不同的等级,一般直接卖给消费者,平均下来价格可增收五成。
村子还是原来的村子,但是通过党建引领后就大不一样了。如今臧家荒村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和谐,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成为远近闻名的“牡蛎亿元村”,是日照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市级示范村。
眼见村里的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在外打工的10余名青年也回村搞起了牡蛎养殖和直播带货,“牡蛎亿元村”又有了新气象。
臧家德又算了一笔账,牡蛎批发每公斤均价10元,直播带货每公斤可达30元,直播一天能搞两三场,最多时每天销售额能达到六七万元。
“大伙儿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望着一辆辆满载牡蛎扬长而去的货车,臧家德笑着说。(记者 栗晟皓 吴宝书 通讯员 王俊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