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种了360亩地,在合作社的指导下,目前正在拔节的麦苗长得更壮实,不出意外,产量肯定会比去年多。”芜湖市湾沚区花桥镇花桥村种粮大户周银光如是说。
去年年底,花桥村启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老周就是这一探索的受益人。
“说到底,就是把群众团结起来,靠自己的双手干,一方面壮大村集体经济,另一方面带着村民致富。”花桥村党总支书记袁祖发三言两语,道出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意义所在。
其实,早在2017年,花桥村就在村两委的牵头下,成立了芜湖县施茶湖粮食烘干专业合作社,当时全村55户村民入股。
合作社成立后,首要解决的就是老百姓卖粮难的问题。
“过去村里没有烘干设备,眼瞅着粮食从田里收上来,紧接着就要四处寻觅烘干点,最远的时候,10多万斤粮食一车一车拉到30公里外去卖。”回忆起过去的出粮难,老周是一脸无奈。
之所以无奈,是因为老周在卖粮上尝过苦头。2016年,麦子归仓后连续阴雨,导致麦粒发芽,最后只能以饲料价格出售,那一季,老周足足亏了10多万元。
花桥村是湾沚区三变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村,全村80%的土地都流转了出去,大户纷纷希望,村里能建起自己的烘干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省去运输成本,还能提高种粮收入,解决增产不增收的窘境。
2017年,花桥村争取了国家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10万元,把粮食烘干合作社给建了起来。缺钱,就大家一块筹;缺人,就对外集体发包,由粮食经纪人来承包。“一来可以保证粮农收益,二来解决了卖粮难题,同时在运输成本上大大减轻了种粮户的负担。”袁祖发说。
他给人民网安徽频道算了一笔账,全村每年产粮5000吨左右,就地卖粮,可节省运费30万元,这就意味着真金白银为老百姓增收30万元。在他看来,这与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初衷不谋而合。
如果说去年年底启动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还处在初步阶段,那么之前的粮食烘干合作社,就是前期的探索试点。
袁祖发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通过两年时间的运营,粮食烘干厂已经步入正轨,但仅限于满足本村需求,如果要想辐射周边村镇,就要引进资金添置设备,扩大烘干规模。
尝到甜头的村民纷纷站出来支持,2019年,花桥村又争取了国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104万元,把原有的烘干点进行了扩建,一年下来可收购粮食1.5万吨左右。
“没有党建引领,就没有我们合作社如今的发展规模。”袁祖发感叹说。为了能够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眼下,花桥村正在推进合作社的重组,为的就是推动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目标就是使党建工作与合作社的经营发展深度融合,以前农户单枪匹马找市场,有了合作社,农户抱团闯市场,这就好比给合作社装上了火车头,动力足、跑得快。”袁祖发形象比喻道。
这几年,得益于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花桥村解决了不少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路灯实现整村全覆盖、游步道也铺到了村口……
“这些公益性项目的资金全靠村集体收入。”袁祖发说,村集体经济壮大了,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去年年底,花桥村启动合作社的重组,改制姓“党”,目前评估和审计环节已经完成,整个过程也将收官。“原有的粮食烘干合作社,就地更名为芜湖施茶湖农业专业合作社,同时,把服务范围向粮食的产前、产中延伸,让更多老百姓从中获利。”
按照规定,合作社重组之后,村集体股份不低于51%,村民占股不低于30%,另外释放出2000股由村民自愿购入。对于这些,作为村里的带头人,袁祖发心里早有本账。
组织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有效探索下,花桥村正蹚出一条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