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乡村振兴
铜仁梵净山:生态文化映照绿色崛起
    来源:铜仁日报 作者:罗旭 发布时间:2022-02-17 09:22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在2022冬奥会北京新闻中心的“美丽中国”图片展上,两张贵州照片之一便是铜仁梵净山。梵净山被誉为地球同纬度唯一的“绿宝石”,是中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繁衍着存世量仅700只左右的“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以及植物界“大熊猫”珙桐等为代表的7000多种动植物。

2018年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标志着梵净山成功走上全球视野的大舞台,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

随后的时间里,“梵净山”和“世遗”2个关键词热度瞬间飙升。仅一间旅行社的订单数据显示,往年梵净山的年游客量也才20万左右,申遗成功一天就达到了2万人次的游客量,“梵净山”搜索和预订热度环比增加300%,“世遗”搜索和预订热度环比增加180%。

“梵净山申遗成功,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向世界证明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坚定决心,也向全世界展示了美丽中国的美好一页。”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说。

行走梵净山脚下,一片片嫩绿的树叶,在丝丝春雨点缀下显得格外生机盎然,走进天然“氧吧”,更让人恬静而舒缓。正由于生态环境的优良和景色的优美,梵净山每天都吸引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来。

海拔2572米、10—14亿年的梵净山,是中国南方最早成为陆地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演化历史,展现了独特的神奇地质景观、珍稀生物资源、悠久佛教文化等不可复制的自然遗产。

一片仙境、一方净土、一个神迹。毋庸讳言,如何保护好这块净土是个世界级难题。

梵净山位于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方圆约567平方公里。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面积402.7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公里,涉及周边7个乡镇22个行政村,现共有居民5692户、21905人。

回望过去,梵净山的发展与保护却从未停止。1956年被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1978年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成立,并组建了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梵净山成为首批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1987年,梵净山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A级保护区,人们悉心守护着这片净土,坚守保护与发展共赢。

“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梵净山,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好梵净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市委、市政府发出的指示就是命令,就是行动的指南,就是铜仁人抓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决心。

面对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2018年8月30日,历时19个月的《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在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表决通过,这是我市行使地方立法权后审议通过的第二部实体法规,对梵净山保护与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立法规范。明确提出:凡是涉及提名地和缓冲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项目,一律不立项;凡是对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可能有影响的行为,一律严格管控。

“梵净山保护区总面积是65万亩,但是我们开放的区域只有4万多亩,这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保护。据我们现在调查的数据,这里可知的物种有7154种,动物有3000多种,植物有3000多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梵净山保护区高级工程师邱阳说。

因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梵净山拥有优良的水资源储备系统。邱阳说,保护区搞科考的时候专门做过水质调查,我们九大河流都取过水样,基本上它的源头都在一类(水质)。

山泉水清冽甘甜,来往游客专家赞不绝口。“梵净山就像一个生态孤岛,上面有很多物种在里面生存、发展,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美国生态学博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专家吉姆·桑赛尔在考察时曾发出感慨。

不仅如此,梵净山保护区还推进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先后与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伦敦动物协会进行科研监测交流与学习,与北京大学、西双版纳植物园等有关单位开展志愿者合作、生态宣传教育、森林群落样地调查等活动,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数据显示,目前梵净山森林覆盖率超过9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值达12万个/立方厘米。

当然,这样骄傲的数字更是离不开周边群众,当地群众对大山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和崇敬。“每个月都要巡山十多次,时间长的能有十天半个月。”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口管理站站长杨昌荣告诉记者。58岁的他,1993年成为一名护林员,25年间,他和另外5名同事负责11.8万亩片区保护工作。 近年来,梵净山从法律法规及社区共建共管方面,建立起了多级管理的保护体系,成立了保护管理队伍,专门进行梵净山森林资源的巡护、管理工作。目前,保护区已建立了100多人的管护队伍,重点打造森林保安队伍,主要负责梵净山日常巡护、森林防火、监测等工作。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精心呵护,梵净山周边群众持之以恒保护、孜孜不倦善待自然环境,而这些良好的资源优势又以释放生态红利的方式滋养着这里的老百姓。

在江口寨沙侗寨,古树参天,满眼翠绿,青山绿水,倒影如画,令人流连忘返。从2009年开始,江口县在寨沙原址上高起点规划建设占地93亩的百户侗寨新村。发展中的寨沙侗寨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无论是修民房、广场,还是步道、停车场,始终为古树让道,让山村与古树融为一体。几年来,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同时,梵净山下附近群众还发展起了茶叶种植、经果林种植、中草药种植、食用菌培植、农副产品加工、工艺与纪念品加工、田园旅游服务等产业体系,让群众有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梵净山得以生动体现,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做好山水文章,始终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除此之外,我市还多年连续举办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深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哲学思想,倡导尊崇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淀了“心灵环保·世界和谐”“铜仁生态美·梵净天下灵”“心态决定心境·心境牵动环境”的生态文明共识,并将“心灵环保·世界和谐”定为论坛主题,顺应生态文明新时代发展要求,增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行动自觉,得到国际国内广泛认同。

如今,梵净山已建立了由上至下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先后出台《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4-2023)》《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保护计划(2015-2025)》《贵州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5-2024)》《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2014-2023)》等规划,针对黔金丝猴的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周边社区的参与管理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确保梵净山完整性得到保护和保存。

2019年11月8日,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为“215021”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梵净山星”。

当前,梵净山作为铜仁市的一张生态文明建设名片,向全国、全世界展示着它的原生态。将美丽山水“变现”,正带领全市走出一条绿色致富之路。

责任编辑:周益威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铜仁梵净山:生态文化映照绿色崛起
来源:铜仁日报 2022-02-17 09:22:52
      在2022冬奥会北京新闻中心的“美丽中国”图片展上,两张贵州照片之一便是铜仁梵净山。梵净山被誉为地球同纬度唯一的“绿宝石”,是中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繁衍着存世量仅700只左右的“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以及植物界“大熊猫”珙桐等为代表的7000多种动植物。2018年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标志着梵净山成功走上全球视野的大舞台,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随后的时间里,“梵净山”和“世遗”2个关键词热度瞬间飙升。仅一间旅行社的订单数据显示,往年梵净山的年游客量也才20万左右,申遗成功一天就达到了2万人次的游客量,“梵净山”搜索和预订热度环比增加300%,“世遗”搜索和预订热度环比增加180%。“梵净山申遗成功,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向世界证明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坚定决心,也向全世界展示了美丽中国的美好一页。”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说。行走梵净山脚下,一片片嫩绿的树叶,在丝丝春雨点缀下显得格外生机盎然,走进天然“氧吧”,更让人恬静而舒缓。正由于生态环境的优良和景色的优美,梵净山每天都吸引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来。海拔2572米、10—14亿年的梵净山,是中国南方最早成为陆地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演化历史,展现了独特的神奇地质景观、珍稀生物资源、悠久佛教文化等不可复制的自然遗产。一片仙境、一方净土、一个神迹。毋庸讳言,如何保护好这块净土是个世界级难题。梵净山位于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方圆约567平方公里。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面积402.7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公里,涉及周边7个乡镇22个行政村,现共有居民5692户、21905人。回望过去,梵净山的发展与保护却从未停止。1956年被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1978年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成立,并组建了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梵净山成为首批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1987年,梵净山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A级保护区,人们悉心守护着这片净土,坚守保护与发展共赢。“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梵净山,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好梵净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市委、市政府发出的指示就是命令,就是行动的指南,就是铜仁人抓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决心。面对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2018年8月30日,历时19个月的《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在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表决通过,这是我市行使地方立法权后审议通过的第二部实体法规,对梵净山保护与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立法规范。明确提出:凡是涉及提名地和缓冲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项目,一律不立项;凡是对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可能有影响的行为,一律严格管控。“梵净山保护区总面积是65万亩,但是我们开放的区域只有4万多亩,这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保护。据我们现在调查的数据,这里可知的物种有7154种,动物有3000多种,植物有3000多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梵净山保护区高级工程师邱阳说。因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梵净山拥有优良的水资源储备系统。邱阳说,保护区搞科考的时候专门做过水质调查,我们九大河流都取过水样,基本上它的源头都在一类(水质)。山泉水清冽甘甜,来往游客专家赞不绝口。“梵净山就像一个生态孤岛,上面有很多物种在里面生存、发展,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美国生态学博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专家吉姆·桑赛尔在考察时曾发出感慨。不仅如此,梵净山保护区还推进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先后与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伦敦动物协会进行科研监测交流与学习,与北京大学、西双版纳植物园等有关单位开展志愿者合作、生态宣传教育、森林群落样地调查等活动,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数据显示,目前梵净山森林覆盖率超过9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值达12万个/立方厘米。当然,这样骄傲的数字更是离不开周边群众,当地群众对大山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和崇敬。“每个月都要巡山十多次,时间长的能有十天半个月。”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口管理站站长杨昌荣告诉记者。58岁的他,1993年成为一名护林员,25年间,他和另外5名同事负责11.8万亩片区保护工作。近年来,梵净山从法律法规及社区共建共管方面,建立起了多级管理的保护体系,成立了保护管理队伍,专门进行梵净山森林资源的巡护、管理工作。目前,保护区已建立了100多人的管护队伍,重点打造森林保安队伍,主要负责梵净山日常巡护、森林防火、监测等工作。正是得益于这样的精心呵护,梵净山周边群众持之以恒保护、孜孜不倦善待自然环境,而这些良好的资源优势又以释放生态红利的方式滋养着这里的老百姓。在江口寨沙侗寨,古树参天,满眼翠绿,青山绿水,倒影如画,令人流连忘返。从2009年开始,江口县在寨沙原址上高起点规划建设占地93亩的百户侗寨新村。发展中的寨沙侗寨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无论是修民房、广场,还是步道、停车场,始终为古树让道,让山村与古树融为一体。几年来,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同时,梵净山下附近群众还发展起了茶叶种植、经果林种植、中草药种植、食用菌培植、农副产品加工、工艺与纪念品加工、田园旅游服务等产业体系,让群众有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梵净山得以生动体现,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做好山水文章,始终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除此之外,我市还多年连续举办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深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哲学思想,倡导尊崇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淀了“心灵环保·世界和谐”“铜仁生态美·梵净天下灵”“心态决定心境·心境牵动环境”的生态文明共识,并将“心灵环保·世界和谐”定为论坛主题,顺应生态文明新时代发展要求,增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行动自觉,得到国际国内广泛认同。如今,梵净山已建立了由上至下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先后出台《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4-2023)》《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保护计划(2015-2025)》《贵州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5-2024)》《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2014-2023)》等规划,针对黔金丝猴的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周边社区的参与管理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确保梵净山完整性得到保护和保存。2019年11月8日,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为“215021”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梵净山星”。当前,梵净山作为铜仁市的一张生态文明建设名片,向全国、全世界展示着它的原生态。将美丽山水“变现”,正带领全市走出一条绿色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