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新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塑造乡村振兴之“形”、夯实乡村振兴之“实”、激活乡风文明之“魂”为出发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实基础,做实产业,改善环境,狠抓治理,持续推进乡村宜居宜业,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那岭乡龙令屯“两高两道”乡村风貌。梁桂花 摄
打造美丽乡村,塑造乡村振兴之“形”
走进大新县那岭乡龙令屯,“白墙青瓦、屋顶坡面风格的民居立面改造,以中国文化的墙绘画,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空间发展“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等“微田园”,提升乡村绿化美化水平,一幅幅美景映入眼帘。
去年以来,该县以“两高两道”乡村风貌提升为契机,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程,大力实施“支部推动、党员带动、村企联动、群众主动”的党群共建模式,对全县979栋农房外立面改造,让美丽乡村更加有“颜值”。该县还出台了《大新县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奖补活动方案》,整合全县各有关部门项目资金,推进综合示范村各项基础建设,截至目前,大新县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旱改水)、“四个好”宜居乡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等共4000多万元,并统筹安排2021年广东财政帮扶资金1050万元,用于推进14个示范村及19个合那高速沿线乡村风貌提升建设工作。
该县还结合开展“三清三拆”工作,创建“乡贤联络站”“集中攻坚日”“民情恳谈会”等平台,组织全县87个县直部门1200多名大新籍干部回村发动开展“三清三拆”行动,参与拆除危房、乱搭乱建违规建筑500多栋、清理建筑垃圾1.5万吨,推动“三清三拆”工作深入开展,助力乡村振兴。
大新县昌明乡东风村澳洲坚果种植基地。梁桂花 摄
做优乡村产业,充盈乡村振兴之“实”
“以前这片空地都是种玉米,一年下来,一亩地才能收入几百元,前几年改种了3亩澳洲坚果,这两年开始有收获,效益比种植其他作物要好几倍。”大新县昌明乡东风村村民覃捷民说。
2015年底至2016年初,东风村响应种植坚果的号召,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后盾单位自治区商务厅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积极带领519户农户发展澳洲坚果种植,种植面积约3000亩,2020年部分挂果,2021年喜获丰收。目前,全县坚果种植面积5193亩,挂果2600多亩。
“我家‘旱改水’田共3.5亩,通过旱改水工程,灌溉用水容易了,现在稻谷亩产比以前增收,稻田套螺养殖也有好收成。”大新县雷平镇品现村东律屯千亩“旱改水”示范区项目现场,村民农流建说。这是大新县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旱改水)等方式,有效提高群众收入的缩影。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如何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赋能?该县专门出台政策,引导产业集中规模发展,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
该县坚持产业以奖代补,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出台《大新县2021年特色产业奖补办法(暂行)》等政策,对糖料蔗、优质水稻、其他水果(青梅)、牛、猪等5个特色优质产业进行奖补共2709.83万元;2020/2021年榨季入厂原料蔗241.83万吨,较上榨季增长15.15%。全县青梅种植面积6.2万亩、结果面积1.2万亩,产量1.7万吨。
美丽的科渡屯。梁桂花 摄
做活乡村治理,铸牢乡风文明之“魂”
在雷平镇科渡屯,昔日粗糙、单调的砖墙如今一幅幅色彩艳丽、造型生动的新农村“手绘画”跃然墙上,村里建有文化活动广场,精美各异的农耕雕塑吸引村民驻足观看,形成一道靓丽的乡村“文化墙”风景线。
该县以“千屯五化·乡村振兴”活动契机,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注重文化引领,打造农村文化教育“新课堂”;坚持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通过挖掘当地的民俗民风和历史文化,以文化墙的形式来展现,提升文明的乡风、淳朴的民风、良好的家风以及群众的精神面貌。
该县还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提高党在村民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该县147个行政村(社区)成立“一约五会”,吸纳德高望重、群众认可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以及经济能人、文化能人进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和乡贤理事会,发挥他们在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等工作上的示范带头和引领作用,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让农民群众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如今,在大新县,不随地丢垃圾、左邻右舍互相帮助……一道道文明之光,汇聚成社会文明新风尚。(梁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