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园农业综合体园区。
荆州区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弥市镇太平桥村瓜农采摘瓜蒌。
八岭山镇铜铃岗蔬菜主题公园。
川店镇红旗林场网红粉黛园。
俯瞰弥市镇双马村、双柳树稻虾连作田,绿油油的稻田连接成片,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
川店镇双店村郊野文体公园。
千年古城,藏不住光辉熠熠的历史,挡不住奔涌向前的洪流。
荆州市荆州区,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稻菽飘香、鱼虾满仓,捧出一座“天下粮仓”“鱼米之乡”。
近年来,荆州区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及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农村改革、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2021年,全区预计农业生产总值87.80亿元,增长3%;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54家,产值86.32亿元,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3万元,增长10%。
作为荆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信息中心,荆州区更是“颜值担当”。从环境美到发展美,从形态美到制度美,从风景美到风尚美……每一镇,每一村,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沃野织锦绣,乡村竞芳菲。荆州区以新发展理念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围绕“一轴四线八片”,串点连线成片,打造城乡融合、全域美丽的新格局,奋力崛起江汉平原乡村振兴“样板群”。
精准定位 绘制“全景地图”
乡村振兴,既有乡愁,又有奔头。
为了探索一条立足资源、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之路,荆州区坚持五级书记抓振兴,高位统筹推进,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邀请专业团队制定多规合一的区、镇、村三级“1+N”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体系,搭建“四梁八柱”。
一幅贯穿“一轴四线八片”的“全景地图”应时而生,一场全景式打造、全要素服务、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全域建设拉开序幕。
——围绕荆当线、川张线、枣蔡线等8条风景线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6个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30个村庄规划编制,与土地、环保、交通、水利等规划有机衔接,构建乡村建设“生命共同体”。
——以荆当旅游公路为主轴,建设八岭山森林公园旅游环线、荆江大堤治水风景线、红旗林场户外研学线等4条线路及3个“口子村”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建设铜铃岗农家乐民宿体验、枣林岗民俗文化体验等8个片区,串联龙隐湖滨水民宿园、菱角湖湿地公园等十余个园区,形成组团促互补。
——发挥财政资金“拳头”聚合效应,整合17项涉农项目资金约5.1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助、认建等方式参与乡村建设。
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荆州区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纳入区政府和行业部门“十四五”规划,广泛实施教育帮扶、健康帮扶、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兜底保障等问题动态清零,建立完善防止返贫和帮扶机制,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各美其美 一路风景如画
古城、方特、园博园是荆州城市旅游名片。承接游客资源,“打卡”美丽乡村,荆州区谋定后动。
作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县级创建单位之一,荆州区主动对接荆州市旅游发展大局,找准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一方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力拆违治乱,补齐治污短板,改善村容村貌;一方面推进“一轴四线八片”美丽乡村片带建设,串线成珠,将点点繁星变成月华一片。
隆冬,八岭山镇铜铃岗蔬菜主题公园却是色彩斑斓。红黄相间的凤尾花,为铜铃岗描上一抹亮色;整齐划一的私家菜园,铺满绿色;温室大棚内,琳琅满目的蔬菜,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果蔬采摘、菜地认购、年猪代养、亲子种植,别有一番农趣。
马山镇联山村菩提泉景区,依起伏有致的地貌而建,山水相依、森林绿道、木屋客栈让人流连忘返,坐在草坪上听琴喝茶,给心灵放个假。“漫步于此,恍如置身于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中。”钟祥游客田亚琴说。
川店镇双店村盘活村集体和农民闲置房屋,打造乡村民宿。通过“年猪节”“农贸赶集会”等多种活动,开发本地土、特、新农副产品,丰富“旅游后备箱”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依偎在菱角湖畔的蔡桥村,集红色教育、研学旅游、休闲度假、观鸟赏景于一体,晋升乡村旅游“新网红”……
荆当一路诗,沿途千幅画。
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便利的区位优势,“打底”荆州区美丽乡村。喝自酿美酒、品农家土菜、住悠闲民宿、赏园林风光、观智慧农业,各美其美、爆款不断的乡村旅游,引来了游客,带活了经济,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产业兴旺 激活美丽经济
走进川店镇紫荆村紫荆工业园,一片繁忙。荆奇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承接全国家装订单,正加紧赶制。荆州理昂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厂区,拖运农林废弃物的大货车进进出出,这些树皮、稻壳将作为燃料生产清洁电能。不远处的紫荆农庄,林木环绕,曲径通幽,屋舍俨然,游客纷至沓来。
紫荆村,是农业农村部推介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该村打开新兴工业、苗木种植和乡村旅游的“致富密码”,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年产值超16亿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荆州区坚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培育壮大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乡村产业,强化乡村振兴发展支撑。
——抓紧抓好粮食生产。落实“藏粮于地”,全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版,选取李埠镇沿江村示范绿色农田5680亩,“田成方、地连片、水循环、路相连、林成网、花似锦”的古城田园美景跃然眼前。落实“藏粮于技”,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实现粮食产量和面积稳定增长。
——建立农业产业链“链长制”。编制《荆州区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分工》《荆州区蔬菜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确立以蔬菜产业发展为重点,兼顾推动畜禽、水产、粮食三大特色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到2023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总产量100万吨,年加工高端蔬菜1万吨,综合总产值25亿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焦蔬菜加工业短板,招大引强。引入湖北华沛集团,投资5亿元在建太辉农产品深加工中心,打造江汉平原蔬菜物流中心;引进北大荒供应仓体系,投资1.5亿元建设龙和农业优质农产品深加工产销中心,即将投入运行。
——擦亮农产品金字招牌。宇祥鸡蛋常年供应粤港澳大湾区,万福祥“纪山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聚珍园“三宝”弘扬荆楚饮食文化,荆州区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楚乡有礼”,越来越多农产品从古城走向世界。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区“四大家”负责人及区直部门“一把手”包保联系农产品加工企业制度,38家区直单位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全力协调解决企业经营难题。
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美丽经济持续释放红利。
文化铸魂 凝聚发展合力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区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南方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荆州古城墙、“北有兵马俑、南有熊家冢”的楚陵王遗址、5000多年前的水稻田遗迹,无不诉说着楚文化发祥地的绵延记忆。
传说关羽曾在八岭山镇铜岭村练兵,因关羽赤兔马上的铜铃曾掉落于此,人称此地“铜铃岗”,即现在的铜岭村。
沿铜岭大道走进铜岭村,整齐排列的民居颇具楚文化特点,每座房屋门侧都刻着古朴的对联,门前随处可见盆景花卉。因距各核心景点距离均不超过30分钟车程,加上韵味十足的本土乡村文化,曾经“一穷二白”的铜岭村,一跃而成村集体年收入近30万元的文旅新村。
马山镇枣林村,地势较高,与荆江大堤齐平,荆江大堤以此处为起点修筑。在枣林岗,“荆江大堤起点”的水泥碑碑石斑驳,字迹仍存。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枣林村主打“治水文化”,建成荆堤园景区、荆江水文化馆。
此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也从马山镇传唱开来。马山民歌,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楚地的“扬歌”“田歌”,是荆楚古歌遗风的典型代表。围绕独特的文化资源,枣林村按下乡村振兴“快进键”。
凭借国家重点保护的楚国贵族古墓葬遗址熊家冢,川店镇张新场村打造楚风特色小镇,正在有序招商;位于革命老区的马山镇蔡桥村,挖掘红色历史文化,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助推农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创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菱角湖湿地公园“碰撞”农耕文化园、瓜蔬果采摘园,水乡生态与农耕文化相得益彰,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交相辉映,赋予荆州区独有的“精气神”,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党群齐心 共谋乡村善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八岭山镇实施“领头雁”工程,推进党组织书记领办合作社。铜岭村“90后”村支书马聂,领办铜铃岗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打造铜铃岗蔬菜主题公园,以“村委会+项目发起人+农户+基地”的投资模式,让村民变股民。今年初,股民们喜领分红80万元,见证“历史性”时刻。
马山镇双垱村、蔡桥村,先后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双垱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村“两委”带头成立集体合作社,引进主体、发展产业、培育品牌,如今瓜果飘香,现代农业大棚的火龙果、脆冠梨、阳光玫瑰俏销全国。蔡桥村充分激发村民自治活力、不断提升法治水平、持续塑造乡村道德秩序,实现村级事务共享共治“三治融合”,探索出一套科学、民主、有序的红色治理体系。
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荆州区坚持发挥“红色阵地”引领作用,培育“红色头雁”,打造“红色产业”,激活“红色细胞”,抓住乡村经济发展主线,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党员群众创业致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优势,走出一条村集体、村民多方受益的乡村振兴之路。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荆州区积极探索长效机制,持续推进乡村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坚持“定、议、抓、保、比、评、晒、建”工作路径,健全现场观摩、互学互评、评比检查、限期整改、奖惩并举为一体的工作机制,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小组户主会征求群众意见,赢得群众支持。开展“金豆激励”“小巷微自治”“一组两会”“湾长管湾”试点,组织文明镇村、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卫生家庭、最美庭院等评比,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示范带动。
支部领航、特色引路、头雁领飞,已然成为荆州区乡村振兴的最美风景。
策划:荆州市荆州区委农办 荆州区农业农村局
撰文:肖新竹 陈亮
摄影:肖晓波 黄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