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村民在蔬菜基地务工。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过去年年讨租金,今年却能从这块土地上分红,真是没想到。”12月28日,璧山区健龙镇新石村新石溯农家乐院坝,四组村民谭朝勋从村党委书记代伟手中接过分红款,很是感慨。
前些年,新石村300多户村民将800亩土地流转给一家苗木企业,用于发展苗木和林下养殖。后来,企业经营困难,开始拖欠流转金。村民钱也拿不到,地也收不回,800亩土地逐渐“烂尾”。
在今年“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当地党委政府把解决新石村土地问题与乡村振兴远景规划以及发展集体经济联系起来,由村集体以“三变”改革的方式“接盘”,把800亩“烂尾地”变成了带动群众增收的“香饽饽”。
800亩土地“烂尾”
新石村位于璧山南部,全村户籍人口3156人,常住人口却只有700多人,多是老弱妇孺。
全村1900多亩耕地全部流转给了农业经营主体,最大的一宗就是这800亩地。当年,村民与苗木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时约定,企业于头年年底结清下一年土地流转金85万元。企业起先几年都能如约付钱,但2018年底,村民没像往年一样收到钱。
“我们去找公司现场管理人员,他们说,自己的工资都被拖欠了,公司账上没钱。”谭朝勋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村民们多次要钱无果,村委会就出面找公司负责人协调,公司这才于2019年7月还清了头年的租金。但到了当年年底,公司又开始拖欠租金。
村民气愤不过,便拦住来买苗木的货车,要求将购树款抵扣土地流转金。如此几番后,买树的车再也不敢进村。公司树卖不出,村民钱也拿不到,800亩土地就这样“烂尾”。
镇、村干部多次找到公司负责人协商,好不容易达成了用卖苗木款抵扣流转金的协议,但公司没有按协议履约,仍旧拖欠租金。而且,那些卖出苗木的土地因没有补植,开始逐渐荒芜。党员干部们愈发急了,“这事再不彻底解决,老百姓意见会越来越大。”
村集体临危“接盘”
今年初,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健龙镇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普遍问题、发展痛点难点和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摸底排查,列出“问题清单”。新石村的土地流转金问题因涉及群众多、影响面广,被镇党委列为清单中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我们先后走访30多次,开了6次村党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代伟说,最后根据群众意见形成了三个方案。
第一,由村集体回收全部土地,再“化整为零”分成小块流转给其他企业;第二,将苗木公司告上法庭,追回其拖欠的土地租金;第三,村集体回收土地后,以“三变”改革的形式带着村民一起干。
方案各有利弊,大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质疑村集体是否有能力当好“接盘侠”,支付每年数十万元的土地租金;有人认为方案一太保守,方案二时间长、执行难,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办实事关键在办“实”。既要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镇党委、村“两委”通盘考虑后,决定由村集体带头挑起这份担子,把握村子发展的主动权。
但发展不能盲目:结合镇上争取到的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村集体先对部分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在充分机械化的前提下保证土地收益。
今年3月,150亩土地宜机化改造完成,水田里种上了水稻,旱地里种上了玉米;收获后,空出来的地又种上了蔬菜……
村集体还领头创办了劳务合作社,将在家村民组织起来在基地务工,只要勤快,人人都有活干。
……
“烂尾地”成了希望的田野
不到一年时间,新石村大变样。
近日,记者在新石村采访时看到,经过宜机化改造的土地上,种植着时令蔬菜,白菜、萝卜、花菜成列成行,劳务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地里干活。过去带头讨租金的谭朝勋如今是菜地管理员,带头搞起了生产。公路上,不时有挖掘机、大货车通过,一派热闹景象。
健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春鸣告诉记者,新石村是璧山区今年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镇政府为其规划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前来现场考察的企业,一来对新石村有山有水的田园风光感兴趣,二来看到村里先期盘活的土地上生产热热闹闹,小山村充满了活力,便纷纷主动与村里洽谈土地流转事宜。
“我们已从招商引资变成了招商‘选’资。”李春鸣说,现在,新石村集体已与3家企业、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村里发展带动力强、前景好的观光旅游、文旅和科研试验田等项目,800亩“烂尾地”现在彻底成了“香饽饽”。
一年忙到头,村集体今年有了7万元纯收入,便决定开个分红会,大家热闹一下,为明年鼓鼓劲。
分红大会在新石溯农家乐举办,这是村里第一个农家乐,其主人是原苗木企业现场管理人员邓书文。今年初,新石村收回土地后,邓书文便“下了岗”,但代伟挽留他,说新石村乡村振兴需要他这样的能人留下来带头,还帮他向企业讨欠薪。反复考虑后,邓书文和妻子在村里开了农家乐,自己当老板,从此扎根新石村。
分红会一结束,代伟和党员干部们又开始着手规划明年要为群众办的实事。在今年走村入户中,除了土地租金问题,村民们反映得最多的就是村里老人多,每天做饭是个难题,老人们普遍做一顿吃几天,饭菜馊了也不舍得扔。
现在,800亩土地盘活了,村集体也有了收入,村里的党员干部们准备明年办个公益食堂,让老人们有地方吃热乎饭。(首席记者 龙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