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楼寨茶园
武汉新洲城楼寨,被称为“蕲黄(清代前蕲州、黄州地)四十八寨”之一,位于大别山余脉的新洲旧街,这里一直流传着农民自卫军保护家园的故事,还有着上百年的茶叶种植历史。12月初,极目新闻记者前往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探访城楼寨遗址,听当地居民讲述几百年前安民保寨的故事,品尝滋味醇厚、齿颊留香的城楼寨茶。
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关于城楼寨建造的时间,当地流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太平天国初期,为抗击太平天国军而建;另一种是明末清初,为抗击清军入侵而建。但无论是哪个时期,当地人都统一认为,城楼寨是当地一个名叫胡百万的开明绅士组织当地农民保卫家园而建。同时,农户们种植茶叶、谷物等农作物自给。
“农民自卫军依山势南北走向垒石筑寨,修东、西、南、北四门,每门设两座炮台。”宋资科是新洲区旧街城楼寨茶厂的茶叶加工师,对城楼寨的故事了如指掌。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城楼寨位于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道东南面,海拔345米,是全镇最高点。当年,农民们在寨内砌起石屋300余间,用以囤粮住人。城墙的周围还配有土墙土炮、长矛大刀,以及石头、滚木之类等武器,用来防御外侵。
平日里,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安稳生活;如遇兵乱,人们就带上家里的重要财物到寨上聚集,拿起武器守护城楼古寨。
城楼寨附近还有一个“万人坑”。相传,与敌军的一场战斗中,农民自卫军只有3000余人,而对方足足有2万人。农民自卫军利用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和土制武器优势,离敌人远时,就用炮弹射击;近时,就以石头、滚木、刀矛出击,将敌军一次次击退,最后敌军死伤2万余人,村民们把死去的敌兵扔在一个大坑里,后人称这个坑为“万人坑”。
一片郁郁葱葱的茶园
如今的这里,已变成一片郁郁葱葱的茶园,成为当地农户们安居乐业的家园。
“看到那个瞭望塔了吗?城楼寨就在那旁边。”在位于山脚的城楼寨茶厂,极目新闻记者顺着宋资科手指的方向,看到矗立的一座铁塔,可那个曾经维护一方安宁的城楼寨却无从辨认。
宋资科说,由于土壤结构好、环境适宜,城楼寨生长出来的茶叶,形如松针,扁平直,色泽绿中显黄,能够久放不变质。冲泡之后,香高持久,滋味醇爽,汤色明亮口感极佳。几百年来,城楼寨以茶闻名,家家户户零散种植,代代相传制茶至今。其中,两百年以上树龄的茶树就有20亩。
宋资科还说,当年寨内还有一座龙王庙,庙内有一口井,叫龙井。龙井之水一年四季水位不变,且香甜可口。用龙井水泡出来的茶“久泡不变红、久放不变质”,滋味醇厚,饮后生津止渴,齿颊留香,润喉回甘。遗憾的是,寨内的龙王庙和龙井,在抗日时期被日寇摧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的茶厂恢复城楼寨茶传统加工工艺,师徒相传,不断涌现出一些全面掌握茶叶种植、加工技艺的高手,还创建了“城楼寨茶”品牌。2013年,城楼寨茶获准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5年8月城楼寨制茶技艺被录入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方滋养百姓的乐土
采访途中,极目新闻记者一行看到了正在茶园忙碌的茶农们。
他们有的忙着给茶树施有机肥,有的拿着锄头弯腰除草,还有忙完农活的茶农席地而坐,享受劳作之余片刻的歇息。看到记者拿着手机拍摄,他们大方地招手互动:“Hello你好啊,你们是在拍抖音吗?”
记者与他们闲聊得知,在城楼寨茶厂的带动下,周边农户逐渐摒弃种植棉花、大豆等传统农作物,转而种植茶叶。随着品质和规模的提高,当地绿茶价格从每斤不到200元提高至600-800元,茶农的鲜叶收购价由每斤20元提高至40-60元;当地白茶价格从原来的每斤80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斤1200-1800元,茶农的鲜叶收购价由过去的每斤80元提高到每斤100-120元。以前,农户的农作物年收入为8000余元,而今年收入提升2.1万余元。
史料记载,城楼寨城墙高4.5米,宽1.5米,总周长2800余米。极目新闻记者在城楼寨遗址,发现曾经保卫着一方百姓平安的城楼寨,只剩下一段段布满青苔的石头墙,取而代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茶园,滋养着当地百姓。(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冬莉 实习生 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