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乡村振兴
不敢相信,这里曾经是沙地!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贾雪 发布时间:2021-12-10 08:55
生成海报

鸟瞰奈曼旗八仙筒镇门迪浩来嘎查。

乌旦塔拉森林公园。

植树治沙改善生态环境。

林田立体化。

南部山区小流域治理。

防风固沙林。

  科尔沁沙地横跨内蒙古、吉林、辽宁三省区,沙地面积7760万亩,其中,通辽市境内有4199万亩,占科尔沁沙地面积的54.1%,全市138个苏木(乡、镇)321万人口中,有90个苏木(乡、镇)近200万人口生活在“无风三尺土”的恶劣环境中。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誓要与黄沙抗争到底!

  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通辽市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先后被授予“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地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被确定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唯一地级示范市,被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人进沙退

  来到通辽市科左后旗,你会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这个概念有更直观的了解。

  据测算,2008年,这里有460万亩沙地。

  改变,从2013年开始——治沙“愚公”们用马车拉来树苗,用脊背扛起绿色希望,向沙地“宣战”。

  无论严寒酷暑,不管雨雪大风,他们在沙坨子里吃、住,每天重复着一件事——种树!

  广袤沙海没有路,那就边修路边种树;碱沙摧残树苗,树种不活,那就再种新的;治沙遇到瓶颈,那就走出去学习……

  几年间,沙海变“绿洲”。树多了,草也长出来了,野生动物开始在这里安家了。

  科左后旗地处科尔沁沙地中心地带,该旗每年综合治沙100万亩、造林1600万株,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30%、植被覆盖度达到70%以上。

  走在横贯奈曼旗东西方向的穿沙公路上,大风在车外呼啸。在沙地里穿行,却听不到风沙打在车上的噼啪声。

  沙地治理负责人刘国安边开车边介绍:“再往前走就能看到满树的果子,好看着呢!”

  下了穿沙公路,走在科尔沁沙地的沙土路上,不远处,一片片鲜艳的亮黄色在风中跳动。

  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挂满枝头的沙棘果。“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都是光秃秃的,现在不一样了,夏天的时候全是绿色,在这里生活,心情都不一样!”刘国安说,如果是9年前来到这片沙地,遇到大风天,沙子迷得眼睛都睁不开。

  变化要从2012年说起。

  2012年,刘国安的公司落户奈曼旗,承包了5万亩沙地,先后尝试种植竹柳、玫瑰、枸杞等作物进行治沙,但收效甚微。眼看着辛辛苦苦种下的作物枯萎死亡,刘国安和他的同事们很是心疼,一度也曾想过要放弃。最终,试种的一片沙棘重新点燃了他们的希望。

  目前该公司种植沙棘树8000亩,其中有近3000亩已结果。沙棘果实营养丰富,沙棘油中含有206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和大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A、黄酮等。盛果期的沙棘林每亩可产沙棘果500公斤以上,每年的直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如果再通过生产线进行深加工,价值还会再翻几番。该公司在沙棘林里套种苦参,既可以起到防虫作用,又可以收获额外的经济效益。

  比经济效益更为可观的是生态效益。

  沙棘树根系发达,一棵沙棘树能够固住周围约10平方米的沙层,一亩地能够种植111棵沙棘树,沙棘林能够将其附近风沙沙化的现象基本杜绝。沙棘树上的“金豆豆”又吸引众多鸟类前来觅食,站在沙棘林里会让人忘了自己身处沙漠腹地。

  “我们试种了24个沙棘新品种,下一步计划带动更多农牧民加入到沙棘种植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逐步打造成沙棘特色小镇,带动更多人治沙致富。”刘国安说,现在有很多去往宝古图沙漠旅游的游客会顺路到沙棘林里拍照游玩。

  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通辽市按照先易后难、保护与治理相结合,造封飞、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实施了“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即2018—2020年三年时间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1000万亩)、“千万亩”天然草原修复工程(即2018—2020年三年时间完成退化天然草原修复面积1000万亩)。在气候持续干旱的不利条件下,全市以年均综合治沙3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通过一、二、三、四、五期“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892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624.3万亩。

  绿进沙退

  上世纪中叶,奈曼旗的地貌被形象地总结为“六沙三山一平原”——全旗8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中,60%是沙地、30%是山地,平原只占10%。

  “过去在旗里想找有人居住的地方,就看哪里是白色的,因为有人的地方,牲畜把草都吃光了,周围只剩下白沙。现在不一样了,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人家。”作为土生土长的奈曼人,苑国城既是科尔沁沙地变化的亲历者,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参与者。

  2005年,八仙筒国有林场把无能力治理的退化林分承包到户进行改造和治理。苑国城和儿子承包了1480亩残次林地,开始了残次林改造试验项目,打造洪涛生态林场。

  当时,除500多亩高大沙丘外,在600多亩平缓沙地和300多亩沙坨间,连同灌木亩均不足10棵树,整体植被稀疏,有些地段已经沙化。

  洪涛生态林场的变化也是奈曼旗乃至全市生态环境改善的缩影——经过15年的综合治理,该林场由治理前仅有8900多棵树、林木蓄积量450立方米,到治理后有树木40000多棵,林木蓄积量3500多立方米,有林地面积12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2%。

  这片残次林重新披上绿装,成为一片“绿色家园”。

  “以前老百姓编了一个顺口溜:‘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吃一顿,剩不多。’现在不一样了,周围都绿了,种啥都好长!”苑国城在治理的过程中,分阶段总结梳理残次林改造经验,最终行成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植树护林方案,为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植绿护绿中提供了可参照、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在通辽,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沙治沙工程,构筑起绿色生态屏障,全市范围内的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了整体治理速度大于破坏速度的良性逆转;全市沙化土地面积逐年缩减,沙区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沙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科尔沁沙地达到了“生态状况恶化整体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的局面。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绿进沙退”,等到草原最美的时节,重披绿装的科尔沁大地等你来打卡。(贾雪)

责任编辑:周益威审核:戴靖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不敢相信,这里曾经是沙地!
来源:内蒙古日报 2021-12-10 08:55:47
      鸟瞰奈曼旗八仙筒镇门迪浩来嘎查。乌旦塔拉森林公园。植树治沙改善生态环境。林田立体化。南部山区小流域治理。防风固沙林。科尔沁沙地横跨内蒙古、吉林、辽宁三省区,沙地面积7760万亩,其中,通辽市境内有4199万亩,占科尔沁沙地面积的54.1%,全市138个苏木(乡、镇)321万人口中,有90个苏木(乡、镇)近200万人口生活在“无风三尺土”的恶劣环境中。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誓要与黄沙抗争到底!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通辽市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先后被授予“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地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被确定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唯一地级示范市,被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人进沙退来到通辽市科左后旗,你会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这个概念有更直观的了解。据测算,2008年,这里有460万亩沙地。改变,从2013年开始——治沙“愚公”们用马车拉来树苗,用脊背扛起绿色希望,向沙地“宣战”。无论严寒酷暑,不管雨雪大风,他们在沙坨子里吃、住,每天重复着一件事——种树!广袤沙海没有路,那就边修路边种树;碱沙摧残树苗,树种不活,那就再种新的;治沙遇到瓶颈,那就走出去学习……几年间,沙海变“绿洲”。树多了,草也长出来了,野生动物开始在这里安家了。科左后旗地处科尔沁沙地中心地带,该旗每年综合治沙100万亩、造林1600万株,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30%、植被覆盖度达到70%以上。走在横贯奈曼旗东西方向的穿沙公路上,大风在车外呼啸。在沙地里穿行,却听不到风沙打在车上的噼啪声。沙地治理负责人刘国安边开车边介绍:“再往前走就能看到满树的果子,好看着呢!”下了穿沙公路,走在科尔沁沙地的沙土路上,不远处,一片片鲜艳的亮黄色在风中跳动。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挂满枝头的沙棘果。“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都是光秃秃的,现在不一样了,夏天的时候全是绿色,在这里生活,心情都不一样!”刘国安说,如果是9年前来到这片沙地,遇到大风天,沙子迷得眼睛都睁不开。变化要从2012年说起。2012年,刘国安的公司落户奈曼旗,承包了5万亩沙地,先后尝试种植竹柳、玫瑰、枸杞等作物进行治沙,但收效甚微。眼看着辛辛苦苦种下的作物枯萎死亡,刘国安和他的同事们很是心疼,一度也曾想过要放弃。最终,试种的一片沙棘重新点燃了他们的希望。目前该公司种植沙棘树8000亩,其中有近3000亩已结果。沙棘果实营养丰富,沙棘油中含有206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和大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A、黄酮等。盛果期的沙棘林每亩可产沙棘果500公斤以上,每年的直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如果再通过生产线进行深加工,价值还会再翻几番。该公司在沙棘林里套种苦参,既可以起到防虫作用,又可以收获额外的经济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可观的是生态效益。沙棘树根系发达,一棵沙棘树能够固住周围约10平方米的沙层,一亩地能够种植111棵沙棘树,沙棘林能够将其附近风沙沙化的现象基本杜绝。沙棘树上的“金豆豆”又吸引众多鸟类前来觅食,站在沙棘林里会让人忘了自己身处沙漠腹地。“我们试种了24个沙棘新品种,下一步计划带动更多农牧民加入到沙棘种植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逐步打造成沙棘特色小镇,带动更多人治沙致富。”刘国安说,现在有很多去往宝古图沙漠旅游的游客会顺路到沙棘林里拍照游玩。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通辽市按照先易后难、保护与治理相结合,造封飞、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实施了“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即2018—2020年三年时间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1000万亩)、“千万亩”天然草原修复工程(即2018—2020年三年时间完成退化天然草原修复面积1000万亩)。在气候持续干旱的不利条件下,全市以年均综合治沙3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通过一、二、三、四、五期“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892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624.3万亩。绿进沙退上世纪中叶,奈曼旗的地貌被形象地总结为“六沙三山一平原”——全旗8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中,60%是沙地、30%是山地,平原只占10%。“过去在旗里想找有人居住的地方,就看哪里是白色的,因为有人的地方,牲畜把草都吃光了,周围只剩下白沙。现在不一样了,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人家。”作为土生土长的奈曼人,苑国城既是科尔沁沙地变化的亲历者,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参与者。2005年,八仙筒国有林场把无能力治理的退化林分承包到户进行改造和治理。苑国城和儿子承包了1480亩残次林地,开始了残次林改造试验项目,打造洪涛生态林场。当时,除500多亩高大沙丘外,在600多亩平缓沙地和300多亩沙坨间,连同灌木亩均不足10棵树,整体植被稀疏,有些地段已经沙化。洪涛生态林场的变化也是奈曼旗乃至全市生态环境改善的缩影——经过15年的综合治理,该林场由治理前仅有8900多棵树、林木蓄积量450立方米,到治理后有树木40000多棵,林木蓄积量3500多立方米,有林地面积12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2%。这片残次林重新披上绿装,成为一片“绿色家园”。“以前老百姓编了一个顺口溜:‘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吃一顿,剩不多。’现在不一样了,周围都绿了,种啥都好长!”苑国城在治理的过程中,分阶段总结梳理残次林改造经验,最终行成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植树护林方案,为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植绿护绿中提供了可参照、可复制的宝贵经验。在通辽,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沙治沙工程,构筑起绿色生态屏障,全市范围内的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了整体治理速度大于破坏速度的良性逆转;全市沙化土地面积逐年缩减,沙区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沙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科尔沁沙地达到了“生态状况恶化整体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的局面。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绿进沙退”,等到草原最美的时节,重披绿装的科尔沁大地等你来打卡。(贾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