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乡村振兴
洞庭“卖米郎”
——湘阴县金龙镇朱剑锋转行卖米助农增收的故事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璇 徐亚平 梁军 蒋纪 发布时间:2021-12-06 09:11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朱剑锋在生产车间检查产品质量。张璇 摄

  【小康指数】

  朱剑锋,46岁,湘阴县金龙镇燎原村人。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一家公司任职。2006年,为照顾父母,回乡创业。一次偶然交谈,朱剑锋决意转行农业,加入湖南金惠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进大米精深加工项目,去年刚投产一年就卖出3亿元大米,让“湘阴大米”香飘四方。目前,全县已有8万亩稻田参与该公司订单农业,促成“农民种好田、公司卖好米”的良性循环。不少农户受益,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脱贫奔小康。

  【圆梦故事】

  前不久,一个22岁女孩成为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秘书的话题引发热议。没有背景和财力的普通人,凭借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也曾在一个湘阴小伙身上上演。

  “以前我就是董事长秘书。”11月30日,在湘阴县洋沙湖工业园一处厂房里,记者见到一身轻便装束、肤色黝黑的朱剑锋,很难将他与每天西装革履的董事长秘书联系在一起。

  朱剑锋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很早来到办公室,准备大米采购招标材料,与销售团队商讨明年续订大米方案。一有时间,他还会去生产车间严格查控米质。

  车间里,机器轰鸣,一辆接一辆的大货车井然有序排队进出。朱剑锋明白,农民播种收获的幸福,就饱含在每一粒饱满的金色谷粒里。

  从“跃龙门”到“回农门”,他难忘儿时白米香

  1976年,朱剑锋出生在湘阴县金龙镇燎原村一户贫穷农家。依靠种地、养猪等微薄收入,父母艰难地拉扯大朱剑锋和他的6个哥哥姐姐,却从未要他们辍学回家务农。

  懂事孝顺的朱剑锋,只要一放假就跑回家帮忙。“夏天,稻田里水热得发烫,蚂蟥、蚊子追着咬,踩打谷机踩到脚发麻。”他仍然记得,“儿时在田里耕作一天后,又累又饿,吃的那碗白米饭真的香啊!”

  “燎原村出大学生啦!”1996年,朱剑锋不负众望,考进湖南财经学院。毕业后在深圳一家大公司做旅游投资,工作业绩突出、为人踏实上进的朱剑锋,被选为董事长秘书。

  “父母日渐老去,想多陪陪他们。”2006年,朱剑锋不顾家人的反对,与妻子回乡经营药店,陪伴父母。

  一次偶然聊天,做粮食贸易的一位朋友告诉朱剑锋,本地农民不重视大米加工,县里也没有规模化加工企业,米质参差不齐,卖不出好价钱。“国家对农业十分重视,政策只会越来越好。”“湘阴是种粮大县,开一家大米精深加工厂是一件于企有利、于民有益的好事。”志同道合的两人彻夜长谈,决定投资建厂。

  村里第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朱剑锋回乡卖米的消息传开,亲友劝他:“干农业不是件简单的事,大部分是赔多赚少。”他一笑置之:“失败了,我就再回村里种地!”

  从“门外汉”到“卖米郎”,他实现“小目标”3个亿

  2016年,朱剑锋加入湖南金惠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名义上是公司运营总监,其实是个‘门外汉’,什么都不懂。”朱剑锋自嘲。

  筹钱、找地、立项、建厂房……前期,朱剑锋每天马不停蹄奔波在路上。不到1年,占地50亩的大米加工厂开工建设。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朱剑锋多次前往湖北、益阳考察,购置国内领先的全自动化五色选碾米生产线。从稻谷到大米,经过去石、碾米、抛光、色选等10多道工序,加工过程仅需10多分钟。如今,生产车间40余名工人,日产大米400吨。

  为了应对市场供需变化,朱剑锋在长沙月湖公园附近建立仓储,一次性存放30吨大米,发货速度惊人。他还组建省内外两个团队,延伸销售触角,逐个击破空白市场,不仅长沙、益阳等地大米销售额逐月攀升,还成功吸纳广东、福建等省外客户。去年项目投产,朱剑锋摸爬滚打,第一年实现销售3亿元的“小目标”。

  去年初,湖北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在机器还未调试至最佳的情况下,朱剑锋毅然决定暂停其他订单,带领全厂工人全天不停机生产,两天加工30吨优质大米及时援助湖北黄冈。

  从“种好田”到“卖好米”,他帮助农民种有信心、销有底气

  “公司现有惠江南、湖湘天润、天之润、江南香米、柬埔寨香米5个系列产品,湘阴大米走上了中端市场。”朱剑锋介绍,今年公司更加注重质量检控、品牌树立,通过提前签订订单,收购全县近六成粮食产量。

  说话间,金龙镇胜利村种植大户杨勋打来电话,找朱剑锋商量签订明年的水稻订单。“去年多亏了你的帮忙,不然我们村民损失惨重。”杨勋回忆,去年晚稻收割后雨水过多,朱剑锋热心帮他和村民免费烘干一批稻谷,还高于市场价全部收购。

  “大米的质量,是我卖米最大的底气。”朱剑锋深知,通过签订收购订单,让农民不再为粮食价格的起伏发愁,统一供种,统一提供技术指导,既从源头保证了大米质量,又把利润最大限度让给农民,确保他们稳定增收。

  朱剑锋算了算,全县已有8万亩稻田参与订单农业,规模化种植黄花粘、玉晶91等优质水稻品种,每亩两季可增收200元以上,促成了“农民种好田、公司卖好米”良性循环。目前,全县共有300多户贫困农民受益,每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脱贫奔小康。

  “明年,我将在老家燎原村发展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种出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更高的湘阴大米。”朱剑锋充满期待。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璇 徐亚平 通讯员 梁军 蒋纪)

责任编辑:周益威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洞庭“卖米郎”
来源:湖南日报 2021-12-06 09:11:20
      朱剑锋在生产车间检查产品质量。张璇摄【小康指数】朱剑锋,46岁,湘阴县金龙镇燎原村人。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一家公司任职。2006年,为照顾父母,回乡创业。一次偶然交谈,朱剑锋决意转行农业,加入湖南金惠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进大米精深加工项目,去年刚投产一年就卖出3亿元大米,让“湘阴大米”香飘四方。目前,全县已有8万亩稻田参与该公司订单农业,促成“农民种好田、公司卖好米”的良性循环。不少农户受益,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脱贫奔小康。【圆梦故事】前不久,一个22岁女孩成为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秘书的话题引发热议。没有背景和财力的普通人,凭借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也曾在一个湘阴小伙身上上演。“以前我就是董事长秘书。”11月30日,在湘阴县洋沙湖工业园一处厂房里,记者见到一身轻便装束、肤色黝黑的朱剑锋,很难将他与每天西装革履的董事长秘书联系在一起。朱剑锋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很早来到办公室,准备大米采购招标材料,与销售团队商讨明年续订大米方案。一有时间,他还会去生产车间严格查控米质。车间里,机器轰鸣,一辆接一辆的大货车井然有序排队进出。朱剑锋明白,农民播种收获的幸福,就饱含在每一粒饱满的金色谷粒里。从“跃龙门”到“回农门”,他难忘儿时白米香1976年,朱剑锋出生在湘阴县金龙镇燎原村一户贫穷农家。依靠种地、养猪等微薄收入,父母艰难地拉扯大朱剑锋和他的6个哥哥姐姐,却从未要他们辍学回家务农。懂事孝顺的朱剑锋,只要一放假就跑回家帮忙。“夏天,稻田里水热得发烫,蚂蟥、蚊子追着咬,踩打谷机踩到脚发麻。”他仍然记得,“儿时在田里耕作一天后,又累又饿,吃的那碗白米饭真的香啊!”“燎原村出大学生啦!”1996年,朱剑锋不负众望,考进湖南财经学院。毕业后在深圳一家大公司做旅游投资,工作业绩突出、为人踏实上进的朱剑锋,被选为董事长秘书。“父母日渐老去,想多陪陪他们。”2006年,朱剑锋不顾家人的反对,与妻子回乡经营药店,陪伴父母。一次偶然聊天,做粮食贸易的一位朋友告诉朱剑锋,本地农民不重视大米加工,县里也没有规模化加工企业,米质参差不齐,卖不出好价钱。“国家对农业十分重视,政策只会越来越好。”“湘阴是种粮大县,开一家大米精深加工厂是一件于企有利、于民有益的好事。”志同道合的两人彻夜长谈,决定投资建厂。村里第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朱剑锋回乡卖米的消息传开,亲友劝他:“干农业不是件简单的事,大部分是赔多赚少。”他一笑置之:“失败了,我就再回村里种地!”从“门外汉”到“卖米郎”,他实现“小目标”3个亿2016年,朱剑锋加入湖南金惠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名义上是公司运营总监,其实是个‘门外汉’,什么都不懂。”朱剑锋自嘲。筹钱、找地、立项、建厂房……前期,朱剑锋每天马不停蹄奔波在路上。不到1年,占地50亩的大米加工厂开工建设。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朱剑锋多次前往湖北、益阳考察,购置国内领先的全自动化五色选碾米生产线。从稻谷到大米,经过去石、碾米、抛光、色选等10多道工序,加工过程仅需10多分钟。如今,生产车间40余名工人,日产大米400吨。为了应对市场供需变化,朱剑锋在长沙月湖公园附近建立仓储,一次性存放30吨大米,发货速度惊人。他还组建省内外两个团队,延伸销售触角,逐个击破空白市场,不仅长沙、益阳等地大米销售额逐月攀升,还成功吸纳广东、福建等省外客户。去年项目投产,朱剑锋摸爬滚打,第一年实现销售3亿元的“小目标”。去年初,湖北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在机器还未调试至最佳的情况下,朱剑锋毅然决定暂停其他订单,带领全厂工人全天不停机生产,两天加工30吨优质大米及时援助湖北黄冈。从“种好田”到“卖好米”,他帮助农民种有信心、销有底气“公司现有惠江南、湖湘天润、天之润、江南香米、柬埔寨香米5个系列产品,湘阴大米走上了中端市场。”朱剑锋介绍,今年公司更加注重质量检控、品牌树立,通过提前签订订单,收购全县近六成粮食产量。说话间,金龙镇胜利村种植大户杨勋打来电话,找朱剑锋商量签订明年的水稻订单。“去年多亏了你的帮忙,不然我们村民损失惨重。”杨勋回忆,去年晚稻收割后雨水过多,朱剑锋热心帮他和村民免费烘干一批稻谷,还高于市场价全部收购。“大米的质量,是我卖米最大的底气。”朱剑锋深知,通过签订收购订单,让农民不再为粮食价格的起伏发愁,统一供种,统一提供技术指导,既从源头保证了大米质量,又把利润最大限度让给农民,确保他们稳定增收。朱剑锋算了算,全县已有8万亩稻田参与订单农业,规模化种植黄花粘、玉晶91等优质水稻品种,每亩两季可增收200元以上,促成了“农民种好田、公司卖好米”良性循环。目前,全县共有300多户贫困农民受益,每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脱贫奔小康。“明年,我将在老家燎原村发展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种出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更高的湘阴大米。”朱剑锋充满期待。(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璇 徐亚平通讯员 梁军 蒋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