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44届世遗大会在福州落幕后,中办国办印发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为此,人民网福建频道推出探访福建非遗技艺系列报道,展示福建历经代代传承与发展的非遗技艺,以助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
晒香。康庆平 摄
岁末,闽南及东南亚地区进
岁末,闽南及东南亚地区进入用香旺季,趁着连日来的大晴天,泉州永春县达埔镇各香厂的工人们正忙着晒香,迎接销售旺季到来。
永春香,俗称“永春汉口神香”,香品蜚声海内外。据统计,全世界每三根香,就有一根来自永春达埔。
永春香制作技艺传承人蒲良宫在制作原材料。张文庆 摄
沁人肺腑的香,自古以来就颇受人们的喜爱。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古代,焚香被誉为“十大高雅之首”。
特别是在宋元时期,文人雅士甚至认为“无香何以为聚”。就在此时,阿拉伯香料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跋涉万里,与中国传统香文化在福建永春相遇了。到了清初时期,两种香融合孕育出了一缕独有的幽香,传承至今。
称重。张文庆 摄
300多年来,永春香已形成自身独特的制香技艺,2017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春与厦门、广东新会、河北古城并称为“中国四大制香基地”。
蒲良宫是永春香制作技艺传承人,同时也是旅居泉州的阿拉伯人后裔。蒲良宫的祖先原是阿拉伯香料商人,至明末清初时已定居泉州地区多年。1646年,蒲氏由晋江东石迁居到永春达埔汉口村,同时也将阿拉伯制香技术融入中国传统香文化,改良创造出了永春香。如今,这一技艺传至蒲良宫已是第10代。
制香。康庆平 摄
作为中外文明交汇的产物,永春香颇为讲究“手艺”。沾水打底、展香、抡香、切香、染香、晒香、跺香……一尺长的永春香背后,经历了十多道工序的层层叠加。
蒲良宫仍然沿袭着数百年前祖先留传下来的制香技艺,连制香的器具还是百年前的那一套,搓香粉时浸水的陶瓮,已经用了150多年。
制香。张文庆 摄
蒲氏代代相传闻香、品香、配香、制香的技艺。在蒲家,5岁接触香料,9岁学习制香……每一代人基本都按照这样的步骤,开启传承之路。
蒲家祖传香方采用天然香料和中草药配制而成,品种繁多,按香型可分为奇楠香、沉香、檀香、兰花香等上百种,按形制则可分为竹签香、盘香、塔香、香囊、香粉等。而“草本兰花香”,则要用到36种原料。
展香。康庆平 摄
据蒲良宫介绍,一款上等的香品,短时间是不可能调制出来的,有时候需要两三代人的反复调试,才能做出经典的香。
“不管赚多赚少,都要把老祖宗的技艺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祖祖辈辈共同的理念。”蒲良宫如是说。蒲氏的“寻香之旅”,还要一代一代走下去。
抡香。康庆平 摄
永春县文化馆负责人周梁泉介绍,永春香制作技艺现已有省、市、县三级非遗传承人20人。其中包括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4名,此外还有13名县级传承人。
近年来,在坚守传统制香技艺,注重传承的同时,永春香不断加强产品创新,推动香业市场多元化,助力产业蓬勃发展。
切香。张文庆 摄
据了解,永春县已建成1200亩中国香都香品产业园,拥有制香企业近300家,重点香企年产值均超亿元,从业人员达3万人,产品种类达300多种,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20年,全县香产业产值达102亿元。
“十四五”期间,永春香产业将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求,出台香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结合永春地道香料香药材,研究开发香料、精油等芳香产业,做大香品市场,形成香产业发展集群。到2025年,实现香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50亿元。
晒香。康庆平 摄
晒香。康庆平 摄
晒香。康庆平 摄
晒香。张文庆 摄
晒香。张文庆 摄
永春香产业园区一期。康庆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