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乡村振兴
东山:美丽“蝶岛”全域蝶变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30 15:06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是东山岛的真实写照。


  作为镶嵌在福建最南部的一颗海上明珠,多年来,东山县持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围绕创建“国际旅游岛”,全面推进文旅经济、海洋经济建设发展各项工作,走出一条具有滨海特色的全面全域乡村振兴之路。


  渔旅融合 走出海岛富民路


  东山是福建省第二大海岛县,曼妙的海岸线在这里画出一个蝶形的海岛,故有“蝶岛”之誉。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霜降过后,略显凉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通过海平面直接照射到前楼镇顶上村时,勤劳的渔民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不远处的小渔船上,夫妻俩正忙着收起凌晨撒下的渔网,捕捞上岸的鱼和蟹由女人拿到市场上贩卖,男人则负责清理渔网和补网。


  这种“渔村晨曦”的景象被画家绘在顶上村118街区民房上,成为一道海味十足的风景线。


  顶上村,位于前楼镇西南角,处于西埔湾与诏安湾之间,以夫妻船讨海、海蛎吊养、海产养殖为主产业,是一个传统的小渔村。


  近年来,借助东山县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国际旅游岛”的契机,在发展传统渔业的同时,顶上村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下足“渔旅”功夫,对村道两侧立面及老旧房子进行改造提升,墙绘作品展现渔民勤劳勇敢和对生活的热爱,打造成滨海渔村特色街区。


  筑巢引凤至,花香蝶自来。通过盘活村民闲置房屋、发展渔业休闲游,顶上村的旅游业日渐火爆,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周边服务产业发展,释放了住宿、餐饮等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不少渔民吃上了“旅游饭”,逐步形成渔旅结合、以渔促旅、以旅兴渔的产业格局。


  “既能看到海,又能感受小渔村的烟火气,所以就选择到顶上村经营。入住率一般在七成左右,节假日基本上都是满房。”入驻顶上村的拾光民宿经营者陈平对渔旅前景信心满满。


  纷至沓来的游客及争相落户的民宿,激活了这个传统小渔村,为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新机遇。


  从传统渔村到渔旅融合,顶上村并不是孤例。


  陈城镇澳角村,也是远近闻名的传统渔村,不同的是,这个渔村以远洋捕捞为主。


  澳角村位于东山岛东南隅,三面环海,风光秀丽。村庄前后,南北两个月牙形海湾,鸟瞰呈“X”形美景,因此被誉为“行走在大海上的村庄”。


  走在村中,一幢幢漂亮的小别墅,市场、学校、幼儿园、篮球场、老人活动中心等设施相配套,绿树环绕、整洁优美。


  改革开放前期,澳角村是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是个“三不起渔村”——报纸订不起、电话费交不起、煤油灯点不起。


  但勤劳的澳角人紧抓改革开放契机,艰苦奋斗,自建了澳角渔港,并致力发展大型钢质渔船以替代中小型木船,渔业生产得到发展,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随后建设民宿电商一条街,念好“五海”产业致富经,推动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与海景民宿、海鲜电商协同发展,实现传统渔业“触网升级”。


  在澳角村乡村振兴馆,一字排开的5艘渔船模型,引起许多人的注意——“60年代竹排、70年代大桡船、80年代排船、90年代木质拖网船、现在大排量钢质船。”


  “从一条船的变化看澳角村的发展!”陈城镇澳角村党委书记林华忠说,目前,全村共有110艘大马力钢质渔船、水产品加工企业38家、海鲜电商110多家、民宿40多家。


  脱贫致富的澳角渔民,把渔村当景区来打造,用好“海上动物园”等特色旅游资源,提升村庄环境、建设澳角景区,拓宽乡村旅游、海上物业等增收渠道,发展渔家乐、海上体验游项目,实现联村带农增收,获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福建省绿色生态示范村”。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50万元,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万元,渔民生活蒸蒸日上。


  而在陈城镇岐下村,海面上有一小片只有在退潮时才能露出来的小沙洲。对当地渔民而言,这种小沙洲司空见惯,但对许多外地游客而言,却十分神奇,被网友们称为“鱼骨沙洲”,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一睹其神秘的风采,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千百年来以渔业为主的岐下村,突然爆红了,一年里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走上了渔旅融合发展的产业转型之路。


  文创赋能 点亮振兴新图景


  在东山,不靠海的内陆乡村,也有自己的蝶变密码。


  秋日的周末,杏陈镇磁窑村里的瓦窑升起几缕青烟,这个以“窑”为特色的古村落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参观体验。


  磁窑村始建于宋朝,因古代专门烧制瓷器而得名,相传宋代时建有8条窑炉,烧制的青釉瓷器产品销往海内外,磁窑村因此得名。时至今日,村中依旧随处可见瓦罐、瓷器的碎片。昔日芳华虽已去,却给磁窑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和宝贵的宋窑文化资源。


  “村头的小山头上,还能找到当年村中留存下来的古窑遗址。”磁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曾镇文介绍说。


  古窑址能否焕发新活力?


  几年前,磁窑村启动窑山公园项目建设,在后壁山、后劳山山脚开路,用旧石条铺设了健康步道,沿着步道先后建成古榕讲坛、百草园、仿古龙窑、宋窑展示馆等项目。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集休闲、健身、观景、游憩、文创于一体的生态公园。在这里,游客除了能欣赏南宋青瓷,感受千年古窑文化之外,还可以亲手体验制作陶瓷的乐趣。


  同样是古村落,樟塘镇南埔村更是在古厝与文创之间,找到了更佳的融合点。


  南埔村有50多座古厝,既有华侨风情,又有闽南海洋元素,年代最远的可追溯至清代,而且又是著名的爱国华侨谢联棠的故乡,人文底蕴深厚。


  古厝是传统村落最基本的空间组成单元,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历经岁月沧桑,不少古厝变得破败不堪,如何改造修缮古厝、延续村落文脉,成了南埔村乡村振兴中的一个新命题。


  南埔村党总支原书记谢建安自小就爱舞文弄墨,退休后在家里开辟“乡村书画室”,没想到吸引了许多文艺青年,每逢周末,工作室里总是特别热闹。


  这个现象给现任村“两委”带来启发!


  于是南埔村“两委”发动23户村民,以每年每平方米40元的租金将自家古厝委托给村委会集中管理,再对村中巷道、村居和广场实施硬化、绿化和美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去年,南埔村在江湖上发出“英雄令”——开展古厝认领模式,5年免租返利给文创客,开发“谢谢里”文创小村。


  “南埔村的村民以谢姓为主,参考《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记载,将文化小村取名‘谢谢里’。”南埔村党总支书记谢桂妹说。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英雄令”传遍大江南北,很快就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文艺青年,共有300多名创客前来报名。


  书画室、咖啡厅、茶室、文创工作室……村里挑选了15名创客,认领23户村民的老厝。


  回归桑梓的“台二代”林盛章开设“台北蝴蝶美术工作室”,成为首批入驻的文创客;乡贤陈孝键从福州举家迁回村里,创办了古美术艺术空间;乡贤阮鹏展投资打造“南薰小苑”休闲基地,成为网红打卡点……一座座古厝化身为古琴室、咖啡屋、书法创作基地等,让乡村振兴“力更足”。


  “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东山。”来到“谢谢里”的创客岳响是个自媒体人,他组织团队对周围村庄的生态文化体系进行调查和视频推广,设计“寻找石敢当”“古厝精品游”“传统小吃游”等线路,很受一些青年学生的欢迎。


  因地制宜,各美其美!


  在毗邻的湖尾村,至今小山坡上还遗留着当年东山保卫战的许多碉堡坑道等战地工事。


  当地结合富美乡村建设,以“战地文化”为主题,修复整理山上的“碉堡坑道”,建设一个既能现场体验,又能听史聆教的战地文化园,与金銮湾畔的海湾公园遥相呼应,成为东山岛又一红色旅游风景线。


  而在不远处的港西村,村民能人林华彪、林松峰通过“村企联姻”,利用村后的荒山建起了“中驰生态山庄”,发展乡村旅游,游客纷至沓来,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个曾经偏僻静谧的小村落,如今蜕变成群众和游客争先打卡的网红村,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富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高速路。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东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蔡燕忠说,近年来,东山县持续推广“三资增值”“渔旅融合”“红色物业”“集体带富”模式,以优势资源为牵引,开发乡宿、乡游、乡购等体验项目,推行“支部+企业+合作社”等合作形式,打造出特色民宿91家、作坊体验区6个、咖啡厅1家,2023年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20万元,超50万元的村达31个,超百万元的村达22个。


  城乡一体 绘就和美幸福岛


  城与乡,曾经是很遥远的距离。如今,它们正“双向奔赴”,在协调、融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东山历来重视城乡融合发展,突出“一岛一城市”“一岛一景区”,科学谋划“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的空间布局,坚持陆海统筹、城乡一体原则,因地制宜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乡建筑景观风貌导则,完善“两统筹两统管”机制,形成“一轴、两带、六区、多点”的建设蓝图,全面提升海岛景观风貌,打造全岛规划一张图,推进城乡一体化。


  “啪嗒”,夜幕降临,随着燃气灶的火苗燃起,樟塘镇樟塘村村民张锦坤家开始准备晚餐了。


  “很方便,和城市的居民一样了!”张锦坤高兴地说,自从通上天然气,做饭洗澡都很方便,重点还能省钱,现在的农村生活越来越好。


  “瓶改管”,用上管道天然气,是城区居民家的标配,在多年前的东山县,管道天然气就开始向农村延伸,目前东山县7个乡镇主干道已经完成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南埔村、湖尾村、康美村、东沈村等10多个农村通上了天然气。


  规划管控一张图、公共服务一张网、产业发展一盘棋。东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矢志破浪坚定前行。


  走入东山智慧水务中心,长达10米的大屏幕上,全县水务信息都汇聚在这里,数据不断跳动实时更新中。


  “东山是海岛县,淡水资源极为匮乏。”福建水投集团东山水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舜添说,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城乡统筹、全域覆盖,2011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并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供水管理方法,城乡供水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下垵是东山县最偏远的一个自然村,只有30多户,离村部陈城镇岐下村还有4公里长的山路,翻山越岭,多年没有通自来水。为了能让这个自然村也用上自来水,几年前,东山县专门铺设管道、建设多个提升泵站,下垵成为东山最后一个用上自来水的自然村。“现在屏幕上能清晰看到下垵自然村实时用水情况。”王舜添说,“刚才下垵泵站亮灯工作了,说明有村民在用水了。”


  “坚持同质同网,聚力从‘一张蓝图’转化‘一幅实景’。”东山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如今,在“一张蓝图”的指引下,东山县一体贯通、推动落实。基础设施注重构建城乡一体化“五张网”,建成“一廊道三林区”,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3条、“绿盈乡村”55个,构建全岛绿化一张网。


  成立环境集团,对城乡环境卫生实行市场化运营、精细化管理,城乡垃圾实现当天“村收集、镇监管、县转运处理”;建成4个污水处理厂、16座污水提升泵站和133.6公里的全岛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实现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建成“一环两横三纵”公路网,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乡差距日益缩小,走进海岛的游客,根本分不出哪里是城、哪里是乡。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加快了全域旅游的发展,如今的东山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最美旅游特色小城、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文旅渔旅深度融合,旅游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23年,全县游客数达856.9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


  如今的东山县,正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致力发挥海岛优势,全面推进文旅经济、海洋经济建设发展各项工作,谋划建设世界贝壳文化产业园、婚纱照摄影目的地、深远海养殖及捕捞基地、水上运动体验中心、休闲康养产业基地等,争创“国际旅游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记者 潘园园 萧镇平 见习记者 张子言 通讯员 欧东茵)


责任编辑:周益威审核:戴靖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东山:美丽“蝶岛”全域蝶变
来源:福建日报 2024-10-30 15:06:42
      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是东山岛的真实写照。作为镶嵌在福建最南部的一颗海上明珠,多年来,东山县持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围绕创建“国际旅游岛”,全面推进文旅经济、海洋经济建设发展各项工作,走出一条具有滨海特色的全面全域乡村振兴之路。渔旅融合走出海岛富民路东山是福建省第二大海岛县,曼妙的海岸线在这里画出一个蝶形的海岛,故有“蝶岛”之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霜降过后,略显凉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通过海平面直接照射到前楼镇顶上村时,勤劳的渔民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不远处的小渔船上,夫妻俩正忙着收起凌晨撒下的渔网,捕捞上岸的鱼和蟹由女人拿到市场上贩卖,男人则负责清理渔网和补网。这种“渔村晨曦”的景象被画家绘在顶上村118街区民房上,成为一道海味十足的风景线。顶上村,位于前楼镇西南角,处于西埔湾与诏安湾之间,以夫妻船讨海、海蛎吊养、海产养殖为主产业,是一个传统的小渔村。近年来,借助东山县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国际旅游岛”的契机,在发展传统渔业的同时,顶上村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下足“渔旅”功夫,对村道两侧立面及老旧房子进行改造提升,墙绘作品展现渔民勤劳勇敢和对生活的热爱,打造成滨海渔村特色街区。筑巢引凤至,花香蝶自来。通过盘活村民闲置房屋、发展渔业休闲游,顶上村的旅游业日渐火爆,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周边服务产业发展,释放了住宿、餐饮等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不少渔民吃上了“旅游饭”,逐步形成渔旅结合、以渔促旅、以旅兴渔的产业格局。“既能看到海,又能感受小渔村的烟火气,所以就选择到顶上村经营。入住率一般在七成左右,节假日基本上都是满房。”入驻顶上村的拾光民宿经营者陈平对渔旅前景信心满满。纷至沓来的游客及争相落户的民宿,激活了这个传统小渔村,为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新机遇。从传统渔村到渔旅融合,顶上村并不是孤例。陈城镇澳角村,也是远近闻名的传统渔村,不同的是,这个渔村以远洋捕捞为主。澳角村位于东山岛东南隅,三面环海,风光秀丽。村庄前后,南北两个月牙形海湾,鸟瞰呈“X”形美景,因此被誉为“行走在大海上的村庄”。走在村中,一幢幢漂亮的小别墅,市场、学校、幼儿园、篮球场、老人活动中心等设施相配套,绿树环绕、整洁优美。改革开放前期,澳角村是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是个“三不起渔村”——报纸订不起、电话费交不起、煤油灯点不起。但勤劳的澳角人紧抓改革开放契机,艰苦奋斗,自建了澳角渔港,并致力发展大型钢质渔船以替代中小型木船,渔业生产得到发展,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随后建设民宿电商一条街,念好“五海”产业致富经,推动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与海景民宿、海鲜电商协同发展,实现传统渔业“触网升级”。在澳角村乡村振兴馆,一字排开的5艘渔船模型,引起许多人的注意——“60年代竹排、70年代大桡船、80年代排船、90年代木质拖网船、现在大排量钢质船。”“从一条船的变化看澳角村的发展!”陈城镇澳角村党委书记林华忠说,目前,全村共有110艘大马力钢质渔船、水产品加工企业38家、海鲜电商110多家、民宿40多家。脱贫致富的澳角渔民,把渔村当景区来打造,用好“海上动物园”等特色旅游资源,提升村庄环境、建设澳角景区,拓宽乡村旅游、海上物业等增收渠道,发展渔家乐、海上体验游项目,实现联村带农增收,获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福建省绿色生态示范村”。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50万元,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万元,渔民生活蒸蒸日上。而在陈城镇岐下村,海面上有一小片只有在退潮时才能露出来的小沙洲。对当地渔民而言,这种小沙洲司空见惯,但对许多外地游客而言,却十分神奇,被网友们称为“鱼骨沙洲”,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一睹其神秘的风采,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千百年来以渔业为主的岐下村,突然爆红了,一年里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走上了渔旅融合发展的产业转型之路。文创赋能点亮振兴新图景在东山,不靠海的内陆乡村,也有自己的蝶变密码。秋日的周末,杏陈镇磁窑村里的瓦窑升起几缕青烟,这个以“窑”为特色的古村落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参观体验。磁窑村始建于宋朝,因古代专门烧制瓷器而得名,相传宋代时建有8条窑炉,烧制的青釉瓷器产品销往海内外,磁窑村因此得名。时至今日,村中依旧随处可见瓦罐、瓷器的碎片。昔日芳华虽已去,却给磁窑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和宝贵的宋窑文化资源。“村头的小山头上,还能找到当年村中留存下来的古窑遗址。”磁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曾镇文介绍说。古窑址能否焕发新活力?几年前,磁窑村启动窑山公园项目建设,在后壁山、后劳山山脚开路,用旧石条铺设了健康步道,沿着步道先后建成古榕讲坛、百草园、仿古龙窑、宋窑展示馆等项目。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集休闲、健身、观景、游憩、文创于一体的生态公园。在这里,游客除了能欣赏南宋青瓷,感受千年古窑文化之外,还可以亲手体验制作陶瓷的乐趣。同样是古村落,樟塘镇南埔村更是在古厝与文创之间,找到了更佳的融合点。南埔村有50多座古厝,既有华侨风情,又有闽南海洋元素,年代最远的可追溯至清代,而且又是著名的爱国华侨谢联棠的故乡,人文底蕴深厚。古厝是传统村落最基本的空间组成单元,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历经岁月沧桑,不少古厝变得破败不堪,如何改造修缮古厝、延续村落文脉,成了南埔村乡村振兴中的一个新命题。南埔村党总支原书记谢建安自小就爱舞文弄墨,退休后在家里开辟“乡村书画室”,没想到吸引了许多文艺青年,每逢周末,工作室里总是特别热闹。这个现象给现任村“两委”带来启发!于是南埔村“两委”发动23户村民,以每年每平方米40元的租金将自家古厝委托给村委会集中管理,再对村中巷道、村居和广场实施硬化、绿化和美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去年,南埔村在江湖上发出“英雄令”——开展古厝认领模式,5年免租返利给文创客,开发“谢谢里”文创小村。“南埔村的村民以谢姓为主,参考《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记载,将文化小村取名‘谢谢里’。”南埔村党总支书记谢桂妹说。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英雄令”传遍大江南北,很快就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文艺青年,共有300多名创客前来报名。书画室、咖啡厅、茶室、文创工作室……村里挑选了15名创客,认领23户村民的老厝。回归桑梓的“台二代”林盛章开设“台北蝴蝶美术工作室”,成为首批入驻的文创客;乡贤陈孝键从福州举家迁回村里,创办了古美术艺术空间;乡贤阮鹏展投资打造“南薰小苑”休闲基地,成为网红打卡点……一座座古厝化身为古琴室、咖啡屋、书法创作基地等,让乡村振兴“力更足”。“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东山。”来到“谢谢里”的创客岳响是个自媒体人,他组织团队对周围村庄的生态文化体系进行调查和视频推广,设计“寻找石敢当”“古厝精品游”“传统小吃游”等线路,很受一些青年学生的欢迎。因地制宜,各美其美!在毗邻的湖尾村,至今小山坡上还遗留着当年东山保卫战的许多碉堡坑道等战地工事。当地结合富美乡村建设,以“战地文化”为主题,修复整理山上的“碉堡坑道”,建设一个既能现场体验,又能听史聆教的战地文化园,与金銮湾畔的海湾公园遥相呼应,成为东山岛又一红色旅游风景线。而在不远处的港西村,村民能人林华彪、林松峰通过“村企联姻”,利用村后的荒山建起了“中驰生态山庄”,发展乡村旅游,游客纷至沓来,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个曾经偏僻静谧的小村落,如今蜕变成群众和游客争先打卡的网红村,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富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高速路。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东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蔡燕忠说,近年来,东山县持续推广“三资增值”“渔旅融合”“红色物业”“集体带富”模式,以优势资源为牵引,开发乡宿、乡游、乡购等体验项目,推行“支部+企业+合作社”等合作形式,打造出特色民宿91家、作坊体验区6个、咖啡厅1家,2023年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20万元,超50万元的村达31个,超百万元的村达22个。城乡一体绘就和美幸福岛城与乡,曾经是很遥远的距离。如今,它们正“双向奔赴”,在协调、融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东山历来重视城乡融合发展,突出“一岛一城市”“一岛一景区”,科学谋划“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的空间布局,坚持陆海统筹、城乡一体原则,因地制宜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乡建筑景观风貌导则,完善“两统筹两统管”机制,形成“一轴、两带、六区、多点”的建设蓝图,全面提升海岛景观风貌,打造全岛规划一张图,推进城乡一体化。“啪嗒”,夜幕降临,随着燃气灶的火苗燃起,樟塘镇樟塘村村民张锦坤家开始准备晚餐了。“很方便,和城市的居民一样了!”张锦坤高兴地说,自从通上天然气,做饭洗澡都很方便,重点还能省钱,现在的农村生活越来越好。“瓶改管”,用上管道天然气,是城区居民家的标配,在多年前的东山县,管道天然气就开始向农村延伸,目前东山县7个乡镇主干道已经完成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南埔村、湖尾村、康美村、东沈村等10多个农村通上了天然气。规划管控一张图、公共服务一张网、产业发展一盘棋。东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矢志破浪坚定前行。走入东山智慧水务中心,长达10米的大屏幕上,全县水务信息都汇聚在这里,数据不断跳动实时更新中。“东山是海岛县,淡水资源极为匮乏。”福建水投集团东山水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舜添说,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城乡统筹、全域覆盖,2011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并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供水管理方法,城乡供水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下垵是东山县最偏远的一个自然村,只有30多户,离村部陈城镇岐下村还有4公里长的山路,翻山越岭,多年没有通自来水。为了能让这个自然村也用上自来水,几年前,东山县专门铺设管道、建设多个提升泵站,下垵成为东山最后一个用上自来水的自然村。“现在屏幕上能清晰看到下垵自然村实时用水情况。”王舜添说,“刚才下垵泵站亮灯工作了,说明有村民在用水了。”“坚持同质同网,聚力从‘一张蓝图’转化‘一幅实景’。”东山县委主要负责人说。如今,在“一张蓝图”的指引下,东山县一体贯通、推动落实。基础设施注重构建城乡一体化“五张网”,建成“一廊道三林区”,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3条、“绿盈乡村”55个,构建全岛绿化一张网。成立环境集团,对城乡环境卫生实行市场化运营、精细化管理,城乡垃圾实现当天“村收集、镇监管、县转运处理”;建成4个污水处理厂、16座污水提升泵站和133.6公里的全岛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实现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建成“一环两横三纵”公路网,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乡差距日益缩小,走进海岛的游客,根本分不出哪里是城、哪里是乡。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加快了全域旅游的发展,如今的东山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最美旅游特色小城、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文旅渔旅深度融合,旅游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23年,全县游客数达856.9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如今的东山县,正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致力发挥海岛优势,全面推进文旅经济、海洋经济建设发展各项工作,谋划建设世界贝壳文化产业园、婚纱照摄影目的地、深远海养殖及捕捞基地、水上运动体验中心、休闲康养产业基地等,争创“国际旅游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记者潘园园萧镇平见习记者张子言通讯员欧东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