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秭归县沙镇溪镇长春村村民用无人机转运收获的稻谷。郑家裕 摄
5月21日,远安县的村供销专员在田间收集村民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信息。伍玉华 摄
10月12日,湖北省以旧换新公共服务平台用户突破200万。梅怡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供销合作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湖北省供销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全省供销合作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供销社综合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环境、政策环境、发展环境和工作环境。截至目前,省、市、县供销社机关102个,社有企业1042家,在职干部职工11万人;6.3万个经营服务网点遍布城乡;全省供销系统资产总额592亿元。湖北省供销社连续5个年度在全国供销社综合业绩考核中排名第二。
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今年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7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湖北省供销系统以打造城乡供应链一体化平台为切入点,构建新型供销服务体系,建设“一网五链”,推动供销社企业由经营主体向服务主体转变,在建设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积极投身“强县工程”,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市场保供”,为全省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新发展理念推进社资社企改革
湖北供销集团加快“四个转变”
按照“政事分开、社企分离”要求,2023年7月正式成立湖北供销集团,职能是省本级社有资本专业化投资运营主体,实行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不以高盈利为目的。今年以来,湖北供销集团着力加快“四个转变”:从过去偏重省本级转向注重县以下,推动服务、资金、项目、人员下沉;从过去偏重做经营转向注重做服务;从过去过于偏重社企利润转向注重助农增收;从过去偏重量的扩张转向注重质的提升。
湖北供销集团注册资本30亿元,资产总额285亿元。全资控股企业11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控股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参股上市主板企业1家。各项数据显示,湖北供销集团运行正稳健前行。
经营规模过千亿。2023年,湖北供销集团经营规模达到1217.51亿元。其中,农资购销143.21亿元;粮油托管服务面积10万亩、购销38.11亿元;棉花购销334.89亿元;农批市场交易额370亿元;电商交易额40.83亿元;废旧金属、废塑料、废旧家电等再生资源购销127.49亿元。
加快动能培育,向“新”而行。坚持农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两端发力”,谋划了数字供销、城乡供应链、数字化升级改造、智慧物流、战略“备份”农资、粮油云仓等重大项目18个,投资总额262.7亿元,全部进入省发改委项目“三库”。招商引进了深圳怡亚通、京东、厦门国贸等上市企业,开展股权和业务合作。
聚焦三大功能,加快四个下沉。注重发挥集团的社有资产布局和重组功能、社有企业产业发展和服务“三农”功能、社有股权投资和运营功能。以“强县工程”为抓手,2023年注入资本4550万元,与市州县合作成立45家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在全省新增布局省市县乡四级经营网点5255个。
加强风险防控。着力降杠杆、减负债、压“两金”,改善股权结构和融资结构,改变社资社企体制单一、股东单一、一股独大等问题,资产负债率68.4%,运行在低风险区域。“两金”占比62.9%、“三项费用”9.87亿元。重点加强“一利五率”考核。
湖北供销集团成立后,建立了市场化经营机制,并以此为载体和抓手,引进一批供应链头部企业,引进一批上市公司的先进理念、机制和股权合作。市场化选聘了经营团队,实行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拟定了集团五年发展规划。出台了30项权责清单,推动集团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
除省本级资产投资运营平台湖北供销集团全资外,各出资企业都在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造。目前,所有市县均成立供销集团,履行社有资本投资运营职能。县以上供销合作社主任一律不兼社企负责人。黄梅县供销社率先“两个分开”,成立全省第一家县级供销集团,搭建县域供销经营服务平台。枝江供销集团整合资产资源,评估超7亿元,在“地网”基础上,赋能农产品上行渠道、品牌建设、金融平台等功能。
与此同时,省供销社专门设立湖北供销乡村振兴公益基金。截至目前,省本级已筹集9343万元,用于承担公益性服务项目补贴、产业扶持和基层社以奖代补等,加快推进“四个转变”。
搭建供应链平台推进供需有效对接
重塑“一网五链”实现产业联农带农
湖北供销集团成立后,引进技术团队,在省供应链专家的倾力指导下,共同搭建湖北城乡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该平台明确三个运营定位,要破解城乡“两张皮”问题,改变中间环节多、农民生产生活成本高、市民买不到高性价比农产品的现状;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以促进“农民增收、市场保供”。力争实现三大主要功能,不仅汇聚各供应链渠道资源、供需对接、撮合交易和市场行情信息、经营服务网络;还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产业增值服务;打造具有政府公信力、市场生命力、社会影响力的城乡供应链一体化网络服务平台。
今年以来,技术专家攻坚克难,平台完成升级换代。2024年5月23日,省级“一网五链”集中上线,基本建成全省城乡供应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在湖北供销大厦建成3500平方米的湖北农产品线上线下“天网”运营总部,整合农资、棉花、粮油、日用品等产业数字交易商流,实现“一屏观全网”和大数据可视。
农资产业链平台,探索“集采+直供+回收”模式,实现了农资服务联农带农。省、市、县合资成立县域农资公司24家,汇聚供需磋商、优选商城、团购集单、行情信息、庄稼医院、服务网点,形成省内农资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多主体参与的供需对接平台,统一为种田大户、小农户等提供直供服务,帮助农民每吨化肥节约成本350元,实现了农药“零差率”销售。目前入驻企业超1438家,信息发布2万条,链主企业农资集团经营量223.49万吨,交易额52.75亿元。
粮油产业链平台,探索“三方持股+十服务”模式,实现了粮油种植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农带农。提供粮油作物耕、种、防、收全程托管10项服务,帮助农民每亩平均节本增收280元(节约生产成本150元,增产100斤、增收130元)。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我省供销系统开展粮油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安排专项资金1.49亿元、粮油作物全托管任务211万亩。全省50个产粮大县实际完成239万亩。2024年,中央财政接续支持安排专项资金1.74亿元、试点任务234万亩。目前入驻企业1355家,信息发布4732条,链主企业农服集团社会化服务面积21.99万亩。
日用品产业链平台,探索“互联网+集采集配+自有物流+社会物流”模式,实现了日用品“低进价、低运价、低卖价”联农带农。组建湖北“天网”供应链公司,探索形成“互联网+集采集配+自有物流+社会物流”模式,汇聚原料供应、产品设计、加工生产、供需撮合、云仓资源、金融服务。目前入驻企业近千家,信息发布899条,平台交易额33.95亿元。在谷城等11个县建设27个县级仓,整合9大类274个品牌、203台配送车辆和2965个镇村网点,年销售日用品近50亿元,降低售价10%至25%。
棉品产业链平台,探索“一网+五服务”模式,实现了棉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联农带农。与国内500多家大中型棉加工、纺织、贸易企业实现资源对接,探索形成“一网(银棉汇)+五服务(种、加、贸、仓、纺)”模式,汇聚原棉超市、点价采购、竞价拍卖、物流配送、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入驻企业435家,信息发布1500余条,撮合成交40.05万吨、交易额64.83亿元。年供应链业务超过60万吨,营业收入114亿元,棉纱生产定制化等综合服务占比78%,创历史新高。
“两新”回收(可再生资源)产业链平台,探索“四级回收网络、六大业务板块、十大类再生资源、三大交易(一键回收,以旧换新,二手展销)”模式,实现了再生资源产业服务乡村振兴联农带农。组建“两新回收”湖北科技公司,“两新”回收平台被指定为湖北省“互联网+上门回收+家电以旧换新”官方平台,目前再生资源产业链会员数155.94万,入驻企业达2359家,信息发布93.1万条,链主企业湖北再生集团废旧物资经营量270万吨,交易额84.8亿元,配合线下门店对消费者累计发放补贴6.58亿元,拉动家电消费39.58亿元。
截至目前,全省城乡供应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上线用户数88.9万,其中,入驻企业6608家,供需信息发布95.8万条,不断汇聚整合生产服务要素,破解供需错配,推进城乡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