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基地里的石蛙。
黄花倒水莲。
“怎么保证石蛙养殖水质?”“石蛙的不同生长阶段,饲料怎么选、怎么喂?”近日,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迎来了一支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考察团,该考察团专程前来学习石蛙的养殖技术。
三江乡位于恭城的东南隅,这里群山环抱,林木葱郁,山泉潺潺。当地群众利用这一优势,发展起石蛙生态养殖,并使之成为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恭城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持续纵深推进,成效显著。该县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动力,绿水青山间澎湃着绿色发展的浪潮。
好生态带来新发展
乘车在山间云雾中盘旋而上,穿过葱郁的林木,再经过潺潺的山涧,摇摇晃晃行驶直至没了路,记者才看到一块牌匾上标注着——盆世钦石蛙养殖场。
“石蛙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我们这里山好水好,山涧就有很多野生石蛙。”养殖基地负责人盆世钦边说边带记者走入蛙棚。
养殖池内的石菖蒲郁郁葱葱,水流自上而下不间断。盆世钦蹲到产卵池旁,轻轻掀开附卵板,一个个小身影四处惊窜,溅起串串水花。
“来宾考察团明确表示要从我们三江乡引进石蛙种苗,规模发展石蛙养殖业。”盆世钦说,在详细了解养殖经验后,考察团采购了100只蛙苗带回试养。
“以往本地石蛙养殖户年收入有15万元左右,今年我们开始规模化养殖。按照养殖周期算,明后两年的产量和销售量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收入。”盆世钦说。
眼下,随着生态优化和需求增加,恭城石蛙养殖业发展逐渐向好。三江乡党委委员梁辉说:“今年三江乡引进了仿野生石蛙养殖项目,累计投放30万只蛙苗,预计两年后商品蛙产值将高达500万元。”
除了石蛙养殖业,恭城还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推动单一林业向复合产业转变。
在西岭镇营盘村的阔叶林下,曾宪明种植的500多亩黄花倒水莲长势正旺。趁着晴朗天气,他忙着采摘、晾晒。
“黄花倒水莲全身都是宝,生的根茎每公斤可以卖到16元,干花和叶能卖到240—360元每公斤。”曾宪明说,种植黄花倒水莲每年为他带来了17万元的收入。
“我们村30户人家大部分都种植了黄花倒水莲,全村的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合作社吸纳了16户种植户,其中8户是脱贫户。”曾宪明说。
恭城长期将中药材产业作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如今,恭城药材种植面积2.8万多亩,其中林下种植中药材面积超1万亩,实现了超千万元的经济价值。
新赛道带来好收益
金秋十月,一进入恭城莲花镇红岩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柿子林和一排排乡间民宿,沿途布满卖柿饼、腊肉、腊肠等特产的摊位。
柿园里个大饱满的柿子挂满枝头,村民穿梭在其中,忙着采摘、称重。成熟的柿子经脱涩或制成红柿子装箱,被装车发往国内外市场。
“国庆期间,我们这里的民宿基本是满客状态。游客们在万亩柿园里采摘、拍照、品尝,非常热闹。”身兼月柿种植户和民宿老板的朱刚伦说。
生态保护成果正为恭城的绿色发展开辟出更多新赛道,也让群众多了增收渠道。近年来,红岩村依托自然环境优势,实现产业致富与旅游致富并举,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除种植柿子外,村民也吃起“旅游饭”。有的在景区谋得一份稳定工作,有的开起民宿做起买卖,一年下来收入不少。
“我们村现在不只有柿子,还有中国月柿博物馆、柿子博览园、瑶族特色风雨桥、85栋花园小别墅……”谈起村里的变化,朱刚伦滔滔不绝。
红岩村硬化了通村道路,铺设的环形村道提升了交通便捷性。每年9月中下旬,漫山遍野的红柿子便会吸引众多游客来游玩。
据恭城旅游服务中心陈琴介绍:“恭城年接待游客超528万人次,生态旅游已成恭城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红岩村年旅游人数超150万人次,年收入破1.59亿元。”
产城融合有新突破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强化特色产业发展,恭城实现了多领域的协调发展。”恭城瑶族自治县委书记陈代昌表示,山水景观和历史资源为恭城生态旅游提供了沃土和养分,恭城也把生态旅游产业确立为首位产业进行培育。
近年来,恭城通过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了莲花镇柿子产业、栗木镇柑橘产业、嘉会镇桃李产业等多个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预计恭城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61亿元,增长7%。其中一产前三季度完成17.87亿元,同比增长5.5%。”恭城农业农村局局长赵财精说。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恭城也注重新型城镇化建设,倾力打造新型城镇化。龙虎渠、笔架峰、月柿小镇……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小乡镇,成为恭城乡镇发展的亮点。根据各乡镇的特色,该县还推出三庙两馆—红岩月柿、大岭山李花—杨溪古村等多条旅游线路。
恭城坐拥丰富的生态资源,持续寻觅向新而进的突破点和着力点。该县以柿子等特色产业为代表,构建起从源头种植到产品加工再至末端市场销售的产业链。村民们凭借家门口的绿色资源鼓起了钱袋子。
漫步于恭城的绿水青山间,处处可见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有机统一,生态效益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点绿成金的故事在持续上演。(记者 施洋洋 记者 李家健 通讯员 李茂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