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乡村振兴
广西:携手谋共富 浇灌“团结花”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19 14:33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金秋时节,八桂大地,满目翠色。记者随“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广西,看到一幅兴边富民团结进步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做大“果盘子”焕发新活力


  广西光热条件充足,这里的水果种类丰富、质优量大,被誉为中国“果盘子”。近年来,广西各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让水果产业焕发新活力。


  在广西百色市德保县都安乡凌雷村,农户正在火龙果树间忙碌着。“你们来得真巧!这是我们最后一批火龙果了,再晚就要等明年喽。”凌雷村党支部书记农定益说。


  走进火龙果基地,只见沉甸甸的火龙果挂满枝头,看起来煞是喜人。“凌雷村的地理位置好,火龙果格外甜。”国家民委派驻凌雷村第一书记张仁明告诉记者,因地处“回归线绿洲”,水热条件好、光照时间长,凌雷村的火龙果皮薄肉厚、甜度高,很受市场欢迎。


  近年来,在国家民委的帮扶推动下,凌雷村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渠道,推动农产品直销。“我们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盘活200余亩闲置土地,建成百余亩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和50余亩黄金百香果种植基地,不断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张仁明介绍。2022年以来,凌雷村果品销售额达15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2年的1.32万元提高到1.47万元,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8月下旬正值东南亚水果交易高峰时段,在凭祥市友谊关口岸,一车车新鲜水果已经排满了整个水果查验平台,等待海关查验合格后,进入我国大江南北。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陆路门户,友谊关口岸是中国最大的陆路水果进出口口岸。


  “目前,口岸76个查验平台均由系统自动分配,装载进口水果的冷链货车享有优先检查权,大大提升了整体车辆周转率。”友谊关海关办公室副主任冉景航告诉记者,自越南榴莲准入以来,国内销售的10个越南榴莲有7个从友谊关口岸进入,为此,友谊关口岸设立“榴莲专用通道”,并配备智能查验辅助管理系统,既方便检疫查验,又进一步提高进口榴莲通关效率。


  据了解,智能查验系统设立以来,友谊关检查车位周转效率提升35%,检疫处理时长压缩近70%,进口水果在口岸停留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以超高效率助力消费者实现“水果自由”。


  发展农文旅构建新格局


  明江之畔、花山脚下,崇左市宁明县城中镇珠连村如明珠般镶嵌在左江花山岩画之中,鲜活叙述着中华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经营着农家乐,我和天南海北的游客处成了一家人。逢年过节,他们就携家带口来珠连村旅游。”2024年是珠连村村民马建国经营农家乐的第9个年头。他告诉记者,随着村子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升级壮大,自己也打算抓住机遇,扩大经营第二家民宿。


  近年来,依托左江岩画世界文化遗产的厚重底蕴,珠连村深挖本土民俗文化,并结合当地自然秀美的生态风光,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目前,珠连村已经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在美丽花山乡村之旅’的特色品牌。”提起如今村子的发展,崇左市派驻珠连村第一书记梁宗婷颇为自豪,“2023年,我们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


  在此基础上,珠连村着眼文旅发展机遇,推进产业兴边,打造集“传统村落、民俗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家乐农村旅游项目,加强骆越印象体验地蝴蝶谷、木洲冷泉、民族村寨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了糖波酒、艾糍粑、土制红糖等地方特产,全村130余名村民从事旅游工作,农文旅产业不断融合发展。


  在德保矮马王国景区内,萌萌的德保矮马是人气爆棚的“明星”,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来到这里骑马游园,多维度体验矮马文化。


  “短短的腿走长长的路,矮矮的身子驮重重的物。”德保矮马——世界上最矮的马种之一,是中国矮马的代表,也是百色市德保县的一张珍贵名片。自从被列为农业农村部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以来,德保矮马从珍稀物种逐渐转变成为“产业明星”。


  德保县矮马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华汉介绍,该县以矮马保护和文化传承为核心,从德保矮马“萌”的特色出发,以酷、萌、学、乐、享五大主题为线索,将矮马IP形象化、观赏化,推动德保矮马走出广西,走向世界。


  “我们共建立德保矮马品牌平台账号30个以上,如今各平台的活跃度显著提升,短视频平台话题播放数提升2000万次以上。”德保县文旅局局长农全畅说。


  近年来,德保县依托矮马资源优势,将矮马从传统畜牧资源转化为可深度开发的文旅IP资源,深入发掘德保矮马文化与现代休闲旅游之间的结合点,秉承“互联网+、旅游+”理念,不断构建德保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努力推动德保矮马“走出去”,着力推进文旅结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传承老技艺绣出新画卷


  走进靖西市新靖镇旧州古镇,民俗风情浓郁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绣球元素。旧州街是当地有名的“绣球一条街”,自古以来以制作绣球而闻名于世,全街有500余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在这里,从七八岁的小娃娃到七旬的老奶奶,都参与绣球的制作。每逢农闲日子,满街都是坐在门口缝制绣球的女子。鲜艳的布条、绸带和丝线流光溢彩,老街也因此亮丽起来。


  绣球是旧州的传统工艺品,每个球一般用12个球瓣组合而成,各瓣均匀对称,分别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上花卉图案,手工精细、美观大方。“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代表一个月,寓意每个月都平平安安、吉祥好运。这12个瓣也象征着广西壮、汉、瑶等12个世居民族在八桂大地共同奋斗,共同创造的美好生活。”汉族姑娘王秀芬说。


  一次偶然的结缘,使王秀芬迷上了绣球文化。从山东来到靖西后,她虚心向壮族绣娘学习,在制作绣球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她一边学做绣球,一边开网店,成为了旧州绣球对外宣传的“媒人”。2013年,王秀芬注册成立了一家以绣球为主业的公司,专注于绣球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文化宣传,着力推动绣球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此外,公司还在当地开展绣球制作技艺培训,王秀芬说:“这10多年来,我们已经开展义务培训2000多场,培训农村妇女2万多人次,带动20多个村屯500多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


  “如今旧州绣球的年产量50多万个,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旧州街党支部书记赵斌告诉记者,近年来,在靖西市政府的主导下,旧州街成功申报“广西绣球之乡”“中国绣球之乡”,并建立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聘请“中华巧女”“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为专业培训教师,通过织绣艺人传授技巧,提高手工艺人的文化素质和工艺水平。


  如今的绣球,绣出了旧州人民的锦绣新生活,也绣出了各民族的团结友爱。精致的绣球不仅是广西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符号,更是各族群众和谐共处、团结致富的生动象征。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近年来,广西持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在传承中求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各族群众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使八桂大地壮美画卷更加绚丽多彩。(记者 雍敏 见习记者 蒋若晴 刁慧)


责任编辑:周益威审核:戴靖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广西:携手谋共富 浇灌“团结花”
来源:农民日报 2024-09-19 14:33:39
      金秋时节,八桂大地,满目翠色。记者随“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广西,看到一幅兴边富民团结进步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做大“果盘子”焕发新活力广西光热条件充足,这里的水果种类丰富、质优量大,被誉为中国“果盘子”。近年来,广西各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让水果产业焕发新活力。在广西百色市德保县都安乡凌雷村,农户正在火龙果树间忙碌着。“你们来得真巧!这是我们最后一批火龙果了,再晚就要等明年喽。”凌雷村党支部书记农定益说。走进火龙果基地,只见沉甸甸的火龙果挂满枝头,看起来煞是喜人。“凌雷村的地理位置好,火龙果格外甜。”国家民委派驻凌雷村第一书记张仁明告诉记者,因地处“回归线绿洲”,水热条件好、光照时间长,凌雷村的火龙果皮薄肉厚、甜度高,很受市场欢迎。近年来,在国家民委的帮扶推动下,凌雷村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渠道,推动农产品直销。“我们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盘活200余亩闲置土地,建成百余亩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和50余亩黄金百香果种植基地,不断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张仁明介绍。2022年以来,凌雷村果品销售额达15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2年的1.32万元提高到1.47万元,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8月下旬正值东南亚水果交易高峰时段,在凭祥市友谊关口岸,一车车新鲜水果已经排满了整个水果查验平台,等待海关查验合格后,进入我国大江南北。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陆路门户,友谊关口岸是中国最大的陆路水果进出口口岸。“目前,口岸76个查验平台均由系统自动分配,装载进口水果的冷链货车享有优先检查权,大大提升了整体车辆周转率。”友谊关海关办公室副主任冉景航告诉记者,自越南榴莲准入以来,国内销售的10个越南榴莲有7个从友谊关口岸进入,为此,友谊关口岸设立“榴莲专用通道”,并配备智能查验辅助管理系统,既方便检疫查验,又进一步提高进口榴莲通关效率。据了解,智能查验系统设立以来,友谊关检查车位周转效率提升35%,检疫处理时长压缩近70%,进口水果在口岸停留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以超高效率助力消费者实现“水果自由”。发展农文旅构建新格局明江之畔、花山脚下,崇左市宁明县城中镇珠连村如明珠般镶嵌在左江花山岩画之中,鲜活叙述着中华一家亲的动人故事。“经营着农家乐,我和天南海北的游客处成了一家人。逢年过节,他们就携家带口来珠连村旅游。”2024年是珠连村村民马建国经营农家乐的第9个年头。他告诉记者,随着村子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升级壮大,自己也打算抓住机遇,扩大经营第二家民宿。近年来,依托左江岩画世界文化遗产的厚重底蕴,珠连村深挖本土民俗文化,并结合当地自然秀美的生态风光,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目前,珠连村已经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在美丽花山乡村之旅’的特色品牌。”提起如今村子的发展,崇左市派驻珠连村第一书记梁宗婷颇为自豪,“2023年,我们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在此基础上,珠连村着眼文旅发展机遇,推进产业兴边,打造集“传统村落、民俗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家乐农村旅游项目,加强骆越印象体验地蝴蝶谷、木洲冷泉、民族村寨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了糖波酒、艾糍粑、土制红糖等地方特产,全村130余名村民从事旅游工作,农文旅产业不断融合发展。在德保矮马王国景区内,萌萌的德保矮马是人气爆棚的“明星”,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来到这里骑马游园,多维度体验矮马文化。“短短的腿走长长的路,矮矮的身子驮重重的物。”德保矮马——世界上最矮的马种之一,是中国矮马的代表,也是百色市德保县的一张珍贵名片。自从被列为农业农村部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以来,德保矮马从珍稀物种逐渐转变成为“产业明星”。德保县矮马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华汉介绍,该县以矮马保护和文化传承为核心,从德保矮马“萌”的特色出发,以酷、萌、学、乐、享五大主题为线索,将矮马IP形象化、观赏化,推动德保矮马走出广西,走向世界。“我们共建立德保矮马品牌平台账号30个以上,如今各平台的活跃度显著提升,短视频平台话题播放数提升2000万次以上。”德保县文旅局局长农全畅说。近年来,德保县依托矮马资源优势,将矮马从传统畜牧资源转化为可深度开发的文旅IP资源,深入发掘德保矮马文化与现代休闲旅游之间的结合点,秉承“互联网+、旅游+”理念,不断构建德保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努力推动德保矮马“走出去”,着力推进文旅结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传承老技艺绣出新画卷走进靖西市新靖镇旧州古镇,民俗风情浓郁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绣球元素。旧州街是当地有名的“绣球一条街”,自古以来以制作绣球而闻名于世,全街有500余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在这里,从七八岁的小娃娃到七旬的老奶奶,都参与绣球的制作。每逢农闲日子,满街都是坐在门口缝制绣球的女子。鲜艳的布条、绸带和丝线流光溢彩,老街也因此亮丽起来。绣球是旧州的传统工艺品,每个球一般用12个球瓣组合而成,各瓣均匀对称,分别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上花卉图案,手工精细、美观大方。“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代表一个月,寓意每个月都平平安安、吉祥好运。这12个瓣也象征着广西壮、汉、瑶等12个世居民族在八桂大地共同奋斗,共同创造的美好生活。”汉族姑娘王秀芬说。一次偶然的结缘,使王秀芬迷上了绣球文化。从山东来到靖西后,她虚心向壮族绣娘学习,在制作绣球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她一边学做绣球,一边开网店,成为了旧州绣球对外宣传的“媒人”。2013年,王秀芬注册成立了一家以绣球为主业的公司,专注于绣球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文化宣传,着力推动绣球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此外,公司还在当地开展绣球制作技艺培训,王秀芬说:“这10多年来,我们已经开展义务培训2000多场,培训农村妇女2万多人次,带动20多个村屯500多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如今旧州绣球的年产量50多万个,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旧州街党支部书记赵斌告诉记者,近年来,在靖西市政府的主导下,旧州街成功申报“广西绣球之乡”“中国绣球之乡”,并建立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聘请“中华巧女”“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为专业培训教师,通过织绣艺人传授技巧,提高手工艺人的文化素质和工艺水平。如今的绣球,绣出了旧州人民的锦绣新生活,也绣出了各民族的团结友爱。精致的绣球不仅是广西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符号,更是各族群众和谐共处、团结致富的生动象征。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近年来,广西持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在传承中求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各族群众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使八桂大地壮美画卷更加绚丽多彩。(记者雍敏见习记者蒋若晴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