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记者在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安宁村的鹃农农场看到一片巨型稻。该农场由成都市鹃农智慧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这里的巨型稻于今年4月底种下,目前已完成收割,稻谷正在进行脱壳、烘干、测产。
“每亩产量保守估计将超过1600斤,比普通水稻高出不少。”公司稻虾项目负责人杨露说,明年会继续试种,让“稻”路越走越宽。
个子高产量高,还能为鱼虾提供生存空间
在鹃农农场,巨型稻田的田埂比普通水稻高出不少。
这是为何?杨露解释,普通水稻的高度一般在1.1米到1.2米,而巨型稻的平均高度在1.8米到2.2米。个子高的巨型稻蓄水能力也强,普通水稻的田间蓄水深度大约是二三十厘米,而巨型稻蓄水有六七十厘米,“所以田埂必须加高,不然水就要漫过去。”
巨型稻产量也不一般。“巨型稻的理论产值每亩可达1800斤以上,今年试种的植株密度比较低,如果按正常植株密度,达到这个产量没太大问题。”杨露说。
植株密度不高,是为了给稻田里的鱼虾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杨露说,巨型稻个子高、遮阳性强、蓄水能力强,稻田里的水比较深,适合搞养殖,“我们就决定试种巨型稻,稻田里养罗氏虾,再搭配一些草鱼、鲫鱼。”
这其实是一个稻田循环生态种养模式——稻谷为鱼虾遮阴,提供氧气和有机物,鱼虾起到耘田、除草、减少病虫害、增肥的作用,排泄物也成为水稻的肥料。
目前,巨型稻已完成收割,但田里大部分鱼虾计划月底捕捞,尚不能准确测算出每一亩的收益。杨露说,根据此前的估算,巨型稻田每亩可产罗氏虾150斤。按市场批发价每斤60元计算,仅罗氏虾一项每亩便可销售近万元。
扩大面积提高密度,让每亩田效益最大化
虽然播种、收割时间与普通水稻基本同步,管护方式也相同,但巨型稻的试种还有一些特殊之处。几天前,鹃农农场的20余亩巨型稻完成收割。20多名收割手顶着烈日,在比自己还高的稻田里忙碌了一整天。如果换成机收,只需两小时就能完成。
是不是巨型稻的“身高”阻碍了机收?“今年没有大规模机收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机收时机器会伤到稻田里的鱼虾。所以我们只拿了一小块地做机收实验,发现不会伤到鱼虾。”杨露说,今年巨型稻也是人工插秧,因为巨型稻的秧苗比普通水稻高,现有的插秧机不太适合,“但我相信如果要推广巨型稻机插秧也不难,原理是一样的。”
在试种前,杨露还担忧过另一个问题,这么高的水稻抗倒伏性会不会弱?7月,鹃农农场里的巨型稻已经长到1.8米左右,开始挂穗。在当月刮大风的那几天,杨露专门跑去农场查看,发现它们几乎没有被大风影响,依旧站得稳稳的。
不过,明年的试种依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今年种得比较疏,为的是让鱼虾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明年除了扩大试种面积外,还想提高植株密度,在尽量不影响鱼虾生长的情况下提高巨型稻产量,让每亩田效益最大化。”杨露说。
在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农林中心主任余文霞看来,这20余亩的巨型稻对于郫都而言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按照相关要求,郫都区这几年腾退一些低效花木用地,并在腾退的土地上种粮食。如果‘巨型稻+罗氏虾’的模式能够成功,就多了一条增收的路径。”(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