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年,晋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锚定“一产上台阶”目标,扎实抓好“三农”工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特色增收产业加快发展,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市农业农村领域各项工作突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千村万户走上富裕新生活
春寒料峭,高平市寺庄镇釜山村村民丁和平“坐”在“田里”干得起劲儿,摘苗、培土、定植,一气呵成,一点也不像68岁的样子。 “现代农业科技园让种地变了样,不用风吹日晒,坐在暖和的棚子里就能挣钱。”丁和平点赞的现代智慧农业,是釜山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釜山村坚持把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抓手,依托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工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集体增收带动农民增收。
如今,青山绿水、闲置土地、农业设施、公共建筑等宝贵资源,都变成了百姓的致富源泉。
釜山村党支部书记陈文才给记者算了笔账,现在村民可以通过村集体分红、返聘务工、自主经营、出租房屋等多个渠道增加收入。“过去一年,我们村集体收入增加30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8000多元。”
釜山村是晋城市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的缩影。
近年来,晋城按照“一环两带、五指成拳、百村精品、千村共富”的总体布局,持续完善“市、县、乡、片、村”五级规划体系,推动全市1548个村庄“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全覆盖,深入实施总投资超千亿元的880多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串联起全市90%脱贫地区、90%景区景点和90%特色农产品产区,辐射带动739个村,8.1万人返乡就业创业,带富50多万农村人口;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工程,贯通3县13个乡镇310个村,辐射带动40多万城乡人口受益;探索形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0种模式”、联农带农利益联结“6项机制”,全市近1/3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1/2的村达到50万元、2/3的村达到30万元。
广袤乡村焕发宜居新容颜
青山连绵环抱,洋房鳞次栉比,北石店镇大张村村口,“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九个大字赫然醒目。 北石店镇大张村是“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个村从改善村民住房条件入手,实施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垃圾分类,相继开展3次规划设计,建成7个高标准花园式小区,水、暖、电、气等管网全部下地,老百姓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我们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60平方米,物业费全免,水费村里补贴。”谈起如今的生活,村民刘利波的脸上满是自豪。“我们早就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还更实惠哩!”
生态宜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晋城市立足老百姓的需求,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社会治理、要素流动“五个融合”,加快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打造更多像大张村一样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新实施人居环境星级管理制度,晋城市全市三星级以上行政村达75.8%,卫生厕所普及率83.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9.2%、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94.96%,均走在全省前列;实行城际、城市、城乡、旅游、镇村五级公交“一元票价”,出台《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狠抓路、水、暖、网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气化晋城”“大水网”、清洁取暖工程覆盖面分别为95%、98%、92%,5G网络覆盖全市重点行政村,“四好农村路”建设获国家表彰;常态化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4650个网格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获评14个,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11年排全省第一。
乡村产业迸发高效新动能
“一箱售价108元,一亩地就能收入9000多元。”去年秋天,高平市韩家庄村喜获丰收,熟透的黄梨一个个装箱“飞”往广州,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像高平黄梨一样,生猪、蚕桑、中药材、蜂蜜等一系列曾经不起眼的土特产,如今成了晋城农业抢手的“金饽饽”。
“没想到蜂蜜酒也这么醇香!”这几天,皇城相府迎来一波“蜜酒”热潮,外地游客纷纷选择将皇城相府蜜酒作为伴手礼回赠亲友。“太行山蜂蜜资源优渥,我们依托此建成了5000吨的蜂蜜酒厂,每年可转化蜂蜜1万余吨,带动1500余户蜂农稳定增收,并开发了相府蜜酒等系列产品。”阳城县皇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皇城相府集团董事长陈晓拴告诉记者,随着蜂蜜酒的火爆,酒厂也成了工业旅游的网红打卡点。
高平黄梨走出大山,相府蜜酒火爆出圈,都是晋城市推动产业振兴的真实写照。晋城市围绕“土特产”文章,大力推进“6+3”特优农业产业,瞄准“稳蔬菜,强生猪、家禽、甘薯、中药材,精蚕桑,提蜂业、黄梨、黑山羊”方向,启动生猪、家禽、肉羊、蜂业、蔬菜、中药材、甘薯、蚕桑、黄梨、小杂粮、小麦等11条全产业链建设,重点打造生猪、家禽、肉羊全产业链重点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拓展观光农业、农村电商、庭院经济等新业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特优农业产业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市县域经济领先,泽州、高平、阳城、沁水4个县(市)连续三年在全省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中排在前10位,全市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增速位居全省领先。
“晋城市把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促融合、全域推进共富裕的创新路径。”晋城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光义信心满怀地说,下一步,我们将不折不扣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全力描绘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画卷,为建设农业强省作出更多晋城贡献。(记者 李全宏 通讯员 裴囡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