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乡村振兴
1231.8公斤!郎溪再生稻长出“吨粮田”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3-11-03 15:05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经测算,参加全省粮油作物高产竞赛田块再生稻头茬亩产711公斤干谷,二茬亩产520.8公斤,两茬亩产合计1231.8公斤。”日前,安徽省郎溪县涛城镇凤河村粮食生产精耕细作示范点核心示范区传来喜讯,郎溪再生稻亩产再创新高。


  当天收割现场,两台收割机来回穿梭于稻田之间。伴随着机器的隆隆声,颗粒饱满的稻穗被收割机“吞入”,打碎的秸秆则在机器尾部“吐出”,空气中弥漫着稻草清香。


  经现场专家测算,核心示范区170亩再生稻的二茬干谷平均产量达到了497.6公斤。


d579200be54521e2fa663a4c37a7d3e6.jpg

郎溪县再生稻喜获丰收。洪晶 摄


  “从目前测产来看,与非创建区相比,核心示范区亩均增产28.8%,示范区内均采取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单收、单储、单加工,实行订单生产销售,项目增产增效明显,达到水稻高产高效创建预期目标。”郎溪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宏兵介绍道。


  “我们采用了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如精准种植、合理施肥、适时灌溉等,不仅提高了再生稻的产量和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示范区种植大户涂世银分享了自己的种植经验,“今年再生稻的亩均纯收益可达2000多元,是个丰收年。”


  涂世银从事再生稻种植已有7年,是县里小有名气的大户。不少种植户慕名而来,他总是毫不保留地提供技术指导。“今年头茬亩产600多公斤,二茬亩产接近800斤,加一块就是妥妥的‘吨粮田’。”在涂世银的帮助下,凌笪镇董和平今年的再生稻也喜获丰收。


4a47b9ce3178894a80113c0453b2d818.jpg

专家对再生稻进行现场测产。洪晶 摄


  从2016年起,郎溪县就大力推广再生稻种植,几年下来,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为保证农户丰收,郎溪县还组织当地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种植户进行集中技术培训,并着力推广优良品种、提倡集中育秧,加强对粮食大户的技术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做好示范引领工作,合理引导农民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在粮食生产发展、稻谷补贴等相关项目中合理安排资金,对再生稻品种、技术配套应用等关键环节予以支持,以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李宏兵说。


  截至目前,郎溪县再生稻种植面积已突破2万多亩,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成为该县稳粮增粮、提质增效的重要模式。(汪瑞华、余克俭)

责任编辑:张露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1231.8公斤!郎溪再生稻长出“吨粮田”
来源:人民网 2023-11-03 15:05:17
      “经测算,参加全省粮油作物高产竞赛田块再生稻头茬亩产711公斤干谷,二茬亩产520.8公斤,两茬亩产合计1231.8公斤。”日前,安徽省郎溪县涛城镇凤河村粮食生产精耕细作示范点核心示范区传来喜讯,郎溪再生稻亩产再创新高。当天收割现场,两台收割机来回穿梭于稻田之间。伴随着机器的隆隆声,颗粒饱满的稻穗被收割机“吞入”,打碎的秸秆则在机器尾部“吐出”,空气中弥漫着稻草清香。经现场专家测算,核心示范区170亩再生稻的二茬干谷平均产量达到了497.6公斤。郎溪县再生稻喜获丰收。洪晶摄“从目前测产来看,与非创建区相比,核心示范区亩均增产28.8%,示范区内均采取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单收、单储、单加工,实行订单生产销售,项目增产增效明显,达到水稻高产高效创建预期目标。”郎溪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宏兵介绍道。“我们采用了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如精准种植、合理施肥、适时灌溉等,不仅提高了再生稻的产量和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示范区种植大户涂世银分享了自己的种植经验,“今年再生稻的亩均纯收益可达2000多元,是个丰收年。”涂世银从事再生稻种植已有7年,是县里小有名气的大户。不少种植户慕名而来,他总是毫不保留地提供技术指导。“今年头茬亩产600多公斤,二茬亩产接近800斤,加一块就是妥妥的‘吨粮田’。”在涂世银的帮助下,凌笪镇董和平今年的再生稻也喜获丰收。专家对再生稻进行现场测产。洪晶摄从2016年起,郎溪县就大力推广再生稻种植,几年下来,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为保证农户丰收,郎溪县还组织当地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种植户进行集中技术培训,并着力推广优良品种、提倡集中育秧,加强对粮食大户的技术服务。“下一步,我们将做好示范引领工作,合理引导农民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在粮食生产发展、稻谷补贴等相关项目中合理安排资金,对再生稻品种、技术配套应用等关键环节予以支持,以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李宏兵说。截至目前,郎溪县再生稻种植面积已突破2万多亩,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成为该县稳粮增粮、提质增效的重要模式。(汪瑞华、余克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