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平凉市开展调研采访活动,深入挖掘当地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平凉市位于甘肃东部,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相对富集的资源优势,为当地发展诸多特色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产业发展“链条化”
平凉市静宁县昊康牧业肉牛养殖基地里,环型木质栈道长廊两侧的墙壁上挂着内容丰富的宣传板,展示了与牛相关的各类科学知识和文化故事等内容。栈道下方是肉牛养殖区域,耳朵上带着不同颜色耳标的肉牛在标准化牛棚内或卧或站。“我们这里,撒料的有撒料车、搅拌的有搅拌机……全部用的是机械化,比以前养牛要先进许多。”昊康牧业副经理尹贵平介绍。
甘沟镇产业融合经济示范园暨昊康牧业肉牛养殖基地里的小牛犊毛色光亮、体格健壮。人民网记者 邵兰 摄
平凉有着悠久的养牛历史,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平凉红牛”独特的优质肉牛种质资源,长期以来,“平凉红牛”产业都是当地的战略主导产业之一。该肉牛养殖基地围绕“平凉红牛”产业链,瞄准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规划建成办公管理区、辅助生产区、规模养殖区、粪污处理区、防疫绿化隔离带、科技服务中心、智慧牛业运行中心“四区一带两中心”功能区域,配套撒料车、搅拌机、清扫车、恒温饮水机、按摩刷、音乐定时播放器、运动场等设施,实现养殖环节全机械化作业。该肉牛养殖基地带动甘沟、四河、红寺等5乡镇28村4000余户农户种植优质饲料玉米1.2万亩,配套建成产量20万吨的有机肥生产线1条、年屠宰能力达3万头的屠宰线2条,日循环利用污水处理厂污泥20吨、牛粪15吨、废旧果树枝条5吨,实现了牛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构建形成了“草蓄肥、种养加”循环农业体系,推动形成一产引领、二产跟进、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产业发展“标准化”
果园气象站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等信息;
果园路边的展示牌标明种植果品的名称、原产地和特性等信息;
果园对面坐落着静宁苹果电子商务中心等;
这里是平凉市静宁县城川镇现代果业示范基地暨静宁苹果良种苗木组培繁育中心。
近年来,城川镇坚持把发展现代果业作为强农富民和推进产业振兴的根本之举,抢抓“静宁苹果”作为平凉市9条重点产业链之一的发展机遇,致力在品种选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大力实施老果园更新改造,健全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步加快果产业高质量步伐。“目前,我们从自身着手,重点提升苹果果品的质量,同时加大品牌的宣传和推介工作,持续擦亮‘静宁苹果’金字招牌。”静宁县果业办公室主任贾军平说。
在城川镇现代果业示范基地暨静宁苹果良种苗木组培繁育中心,依托智慧滴灌系统、果园气象站等设施,“静宁苹果”被赋予了“科技价值”。人民网记者 邵兰 摄
据介绍,城川镇按照“政府主导、项目带动、全域谋划、有偿服务、经营在企、收益于民”的思路,建立健全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聚集果业“能手”,组建农技、农资、营销三支社会化服务团队,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向果农推广新技术、新理念,提高果农管园务园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果园标准化管理水平,培养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大力保障苹果产量增收增产,进一步夯实了农民果产业经营性收入。
产业发展“智慧化”
辣椒、西红柿、人参果、茄子……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日光温室内,各种作物生机盎然。
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人民网记者 邵兰 摄
该产业园位于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中部的泾河南岸川区河谷地带,区域覆盖王寨、马莲、打虎、白水、焦庄5个行政村,总面积1.1万亩,以产业发展、农旅融合等为主要元素,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培训、农旅为一体的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样板园区,是崆峒区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据介绍,该产业园大力推广秸秆反应堆、水肥一体化、菌菜轮作、“畜—肥—菜”的循环农业和尾菜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推行智慧农业,实施智能观测技术推广项目,安装病虫情物联网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和绿色防控设备,实现了预警和预报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每亩农药支出费用减少200元以上,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产业园全面推行“农民+”利益联结模式,与园区周边“三类户”签订常年用工协议200多人,年收入可达2万元。该产业园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6亿元,将带动周边群众1万人从事蔬菜种植以及农家乐、民宿、农产品供销等蓬勃兴起,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产业发展“规模化”
面对轰隆作响的庞大生产机器,平凉国维年加工150万吨玉米生产淀粉项目的工作人员拿出一颗玉米粒向记者介绍:“这种品种的玉米,它不同的部分在这里会被转化成食用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粉、喷浆玉米皮等产品。”
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人民网记者 邵兰 摄
平凉国维年加工150万吨玉米生产淀粉项目位于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在招商引产业方面,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紧紧围绕生物制造、智能终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按照“延链、补链、强链”的产业发展思路,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进一步深入谋划实施生物制造产业链,依托平凉国维年加工150万吨玉米生产淀粉项目,以玉米淀粉为基础原料,利用生物技术生产葡萄糖等糖类、赖氨酸等酸类、玉米化工醇等醇类、变性淀粉和酶制剂等产品,力争通过3—5年努力建成百亿级生物制造产业链。
据悉,该项目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实施,项目整体建成达产达标后,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缴纳税收6000万元,吸纳就业1000人。
坚定“进”的信心,细化“稳”的举措,铆足“拼”的干劲。平凉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抓项目、优环境、兴产业、促发展,在项目建设、产业赋能、破解瓶颈上聚力攻坚、挖潜增效,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6.9亿元,增长5.2%。(记者 邵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