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的高标准农田里,集中连片栽种的稻谷即将进入成熟收割期,一派喜人的景象。“这是高标准农田该有的样子,高标准建设,带来高产出。”大足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大足拾万镇高标准农田一角。特约通讯员 邓小强 摄
所谓高标准农田,是指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田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农田。“十二五”以来,大足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建设,大力提高农田基础设施科学化、智能化、机械化水平,累计投入资金12.54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66.97万亩。
据悉,为推进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足区农业农村委从规划、选址到具体建设,每一步均科学谋划、严格实施,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综合效益。
集中连片的大足高标准农田。特约通讯员 邓小强 摄
科学规划是前提。在规划设计方面,坚持与产业布局结合,优先在东部隆平五彩园区、西部大安现代农业园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和两区划定区域规划实施;与部门项目结合,通过与水利部门大型灌区建设、交通部门公路建设、规资部门土地整治等项目结合,科学规范确定建设内容;与业主需求结合,以“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宜机化”为重点推进项目建设。
在修建时,建好道路、沟渠、田块整治等配套设施是关键,以确保能排能灌、宜机宜耕、地力提升。大足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像是下田坡道修建时就很有讲究,讲究的是“四结合”,即下田方向与田间道、下田位置与田块边角、下田坡度与田块高差、下田安全与分层压实相结合,以便于农机耕作。
建设是基础,运用是根本。为利用好高标准农田以产生最大综合效益,大足区探索形成了五个融合的模式。
高标准农田里的稻虾混种混养模式。特约通讯员 邓小强 摄
与特色产业发展融合。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基础上,大足区着力打造20万亩稻+渔生产示范基地和3万亩稻+油生产示范基地,鼓励经营主体采取粮经轮作、水旱轮作、立体种养的耕种方式,实现一地多收。
与企业发展融合。先后引进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鲸智农业公司、重庆鼎祥农业公司、祥源药业、惟德药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培育一批本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企业生产基地,发展壮大稻田综合种养产业。
与群众利益融合。在三驱、铁山、拾万等镇推广“稻+鱼、稻+虾、稻+药”等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亩均产值8000元以上,纯利润4000元以上。在回龙、宝兴、珠溪等镇推行“稻+油”“粮+菜”旱地间种套作模式,实现亩均产值3000元以上,纯利润1000元以上。
与改革试点融合。高标准农田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宅基地腾退、第三轮土地承包、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相融合。积极探索土地改造提升后确权不确界、探索水稻种植全程社会化服务、探索壮大集体资产与群众利益联接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腾挪空间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
与文旅发展融合。隆重举办“天下大足·醉美乡村”系列节会,赓续农耕文化,让乡音不变、乡愁不减、乡恋更浓,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足区粮食稳产增产形势良好。2022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94.87万亩、总产粮食41.2万吨。(特约通讯员 邓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