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乡村振兴
找准破局策 拓宽振兴路
——农业农村部帮扶湖南湘西州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18 17:13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盛夏时节,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满眼葱郁,到处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产业园内,应用了“一干两蔓”整形修剪技术的猕猴桃长势正好,逐渐饱满的“黄金果”挂满枝头;苗木繁育基地中,齐腰高的柑橘苗已达到移栽标准;山上一片片莓茶整齐排列,山下土壤中的百合即将成熟……


  在胜利脱贫摘帽、“一步跨越千年”后,湘西州继续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接续帮扶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来,探索突破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资源集聚瓶颈、科技支撑瓶颈、人才匮乏瓶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突破资源集聚瓶颈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持续帮扶湘西州,尤其是永顺、龙山等重点县,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2021年开始,新一批挂职干部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丁瑞强、张高振、李浔等人也是从那时候来到湘西,如今他们已完成任务刚刚返回农业农村部。


  “我们认识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打法’不同,二者成败的关键都在于产业发展,但脱贫攻坚更关注产业覆盖面,强调联农带农机制,而乡村振兴则需要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在点上突破、在链上带动。”这两年在永顺县挂职副县长的丁瑞强深有感触。


  集聚要素资源,一项有效的探索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在新建成的永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孵化中心看到,这里集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金融中心、农业大数据中心、电商中心等于一体,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各项服务应有尽有。


  这个园区总规划面积超过80万亩,核心区域涉及5个乡镇37个村,以猕猴桃和柑橘为主导产业。园区重点建设七大工程28个重点项目,已建成1个万亩精品园、8个千亩示范园、11万亩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去年园区农业总产值达46.32亿元。


  产业园像一个“漩涡”,吸引各类要素集聚而来。其中财政资金投入7.1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33.33亿元。记者通过由阿里援建的指挥调度中心大屏幕看到,通过接入物联网设备和互联网系统,在这里可实时查看园区内土壤、气候、虫情等多项数据,也可监控所有26个种植基地的生产实况。


  阿里驻永顺乡村振兴特派员刘寒告诉记者,近几年阿里通过田间课堂、数字文旅景区、母亲健康快车等项目已全面参与到当地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并带动永顺电商销售额由2021年的15.6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2.63亿元,一年增长44%。


  产业园的辐射功能远不止于此,通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目前园区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达75%,园内村集体经济年平均收入达17.0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万元,高于全县35.98%。


  要素集聚另一个载体是优势特色产业,龙山百合就是这样一个产业。龙山县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卷丹百合产区,常年种植百合10万亩,总产值10亿元,纳入产业链的农户超5万户。“我们的政策要避免‘撒芝麻盐’,要更多向带动能力强的村集体和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曾挂职龙山县副县长的张高振说。


  记者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石牌镇看到,由一群年轻人组建的山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把百合干片等加工产品销往国内外,刚成立一年的企业销售额就已超千万元。车间内正在建设的百合生产加工线由政府助农项目投入256万元,周边4个村也通过建设银行“乡村振兴共享贷”和提供建设用地等向企业投资入股。


  突破科技支撑瓶颈


  在很多刚脱贫地区,科技水平滞后已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为了变“瓶颈”为“动力”,农业农村部依托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充分发挥科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


  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牵头负责永顺科技帮扶工作,郑州果树研究所具体落实,并明确由“猕猴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齐秀娟牵头对接,采用“派专家、送技术、出主意、做示范”的农科帮扶模式,重点建设了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永顺猕猴桃试验站。


  “试验站去年建成后,齐教授经常过来指导、试验示范。”该县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股股长王军说,试验站筛选引种新品种15个,同时全面展示郑州果树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产业绿色发展种植模式,“做给果农看、带着果农干、帮着果农赚,培养领头雁”。


  而在龙山,百合种球脱毒技术试验示范则是重中之重。为了解决“卡脖子”难题,农业农村部和龙山县共建绿色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并成立了综合试验站,协调县农发集团与中国农科院蔬菜所、省农科院土肥所建立合作机制,建设了百合良种繁育基地,以此为依托开展良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土壤修复等全产业链科技服务。


  通过多年指导带动和试验示范,在湘西这片沃土上也收获了很多“土专家”“田秀才”。


  在永顺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记者见到了接触产业近40年的本地企业负责人杨勇,他说起柑橘来头头是道:“这个基地的指导老师是湖南农大教授李大志,我们在运营中主要通过‘大苗移植上山’的方式进行苗木繁育,同时也进行新品种培育和品种改良,这里19个棚共育苗20万株,可供全州柑橘用苗。”


  比杨勇小几岁的龙山返乡创业青年余小龙去年获得了国家五四青年奖章。他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教授明军的指导下,不仅承担了国家部委3个试验示范项目,还引种了包括食用百合、药用百合、观赏百合在内的596个百合品种。花开时节游人如织,去年前来赏花的游客超过5万人次,领办的合作社分红超过10万元。


  突破人才匮乏瓶颈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尤其在刚脱贫地区,人才匮乏严重制约着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全面振兴。“挂职干部再能干,也不能包打天下,最关键的还是要培养当地人才,扶上马送一程。”对此张高振很有感触。


  创办山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8位年轻人就是张高振看重的人才。他们此前来自房地产、电子等行业,正是看中了百合产业,于是纷纷返乡创业。“最开始我们做产品销售效果并不好,张副县长建议我们不跟前端企业争利,聚焦后端精深加工和销售,一下子打开了成长空间。”厂区负责人向磊说。


  于是,企业在政府支持下引入国内先进的百合分选、灌装设备,办理了SC认证,重点对初级产品进行二次加工。他们还发挥年轻人优势广泛开展电商销售,张高振也多次为百合出镜宣传,公司销售收入的近一半都来自电商平台。


  如果说“90后”的向磊等是返乡的典型,那么今年59岁的向明海则是入乡的代表。此前没有接触过农业的他,5年前进入茶叶产业,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开始‘水土不服’,直到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与肖家坪村开展党建结对帮扶,专家帮我们在村周边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基地,还帮助进行有机茶叶认证。”向明海说。


  如今公司已建成优质茶叶基地3000亩,标准化厂房和现代化茶叶加工生产线也已建成投产。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动肖家坪村种植茶叶1200余亩,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0年5.6万元增长至2022年30.9万元。


  在石堤镇九官坪村,500多户农户因紫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而受益。合作社理事长向玉萍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从2018年成立至今,合作社每一步发展都有挂职干部的积极参与。“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对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帮扶,这两年主要在推动‘三品一标’建设方面做了些工作。”曾任村第一书记的李浔说。


  在品种方面,他们帮助联系湘西农科院,进行9个莓茶品种的引种筛选;在品质方面,协调湖南农大教授刘仲华进行技术指导;在品牌方面,组织统一使用“永顺莓茶”商标,并印制绿标、地标。如今,由村集体参与投入的标准化生产车间已投入使用,可为村集体每年带来2.5万元固定分红。(记者 高杨 王艳 王振东)

责任编辑:张露审核:戴靖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找准破局策 拓宽振兴路
来源:农民日报 2023-07-18 17:13:06
      盛夏时节,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满眼葱郁,到处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产业园内,应用了“一干两蔓”整形修剪技术的猕猴桃长势正好,逐渐饱满的“黄金果”挂满枝头;苗木繁育基地中,齐腰高的柑橘苗已达到移栽标准;山上一片片莓茶整齐排列,山下土壤中的百合即将成熟……在胜利脱贫摘帽、“一步跨越千年”后,湘西州继续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接续帮扶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来,探索突破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资源集聚瓶颈、科技支撑瓶颈、人才匮乏瓶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突破资源集聚瓶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持续帮扶湘西州,尤其是永顺、龙山等重点县,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2021年开始,新一批挂职干部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丁瑞强、张高振、李浔等人也是从那时候来到湘西,如今他们已完成任务刚刚返回农业农村部。“我们认识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打法’不同,二者成败的关键都在于产业发展,但脱贫攻坚更关注产业覆盖面,强调联农带农机制,而乡村振兴则需要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在点上突破、在链上带动。”这两年在永顺县挂职副县长的丁瑞强深有感触。集聚要素资源,一项有效的探索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在新建成的永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孵化中心看到,这里集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金融中心、农业大数据中心、电商中心等于一体,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各项服务应有尽有。这个园区总规划面积超过80万亩,核心区域涉及5个乡镇37个村,以猕猴桃和柑橘为主导产业。园区重点建设七大工程28个重点项目,已建成1个万亩精品园、8个千亩示范园、11万亩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去年园区农业总产值达46.32亿元。产业园像一个“漩涡”,吸引各类要素集聚而来。其中财政资金投入7.1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33.33亿元。记者通过由阿里援建的指挥调度中心大屏幕看到,通过接入物联网设备和互联网系统,在这里可实时查看园区内土壤、气候、虫情等多项数据,也可监控所有26个种植基地的生产实况。阿里驻永顺乡村振兴特派员刘寒告诉记者,近几年阿里通过田间课堂、数字文旅景区、母亲健康快车等项目已全面参与到当地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并带动永顺电商销售额由2021年的15.6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2.63亿元,一年增长44%。产业园的辐射功能远不止于此,通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目前园区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达75%,园内村集体经济年平均收入达17.0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万元,高于全县35.98%。要素集聚另一个载体是优势特色产业,龙山百合就是这样一个产业。龙山县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卷丹百合产区,常年种植百合10万亩,总产值10亿元,纳入产业链的农户超5万户。“我们的政策要避免‘撒芝麻盐’,要更多向带动能力强的村集体和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曾挂职龙山县副县长的张高振说。记者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石牌镇看到,由一群年轻人组建的山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把百合干片等加工产品销往国内外,刚成立一年的企业销售额就已超千万元。车间内正在建设的百合生产加工线由政府助农项目投入256万元,周边4个村也通过建设银行“乡村振兴共享贷”和提供建设用地等向企业投资入股。突破科技支撑瓶颈在很多刚脱贫地区,科技水平滞后已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为了变“瓶颈”为“动力”,农业农村部依托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充分发挥科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牵头负责永顺科技帮扶工作,郑州果树研究所具体落实,并明确由“猕猴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齐秀娟牵头对接,采用“派专家、送技术、出主意、做示范”的农科帮扶模式,重点建设了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永顺猕猴桃试验站。“试验站去年建成后,齐教授经常过来指导、试验示范。”该县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股股长王军说,试验站筛选引种新品种15个,同时全面展示郑州果树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产业绿色发展种植模式,“做给果农看、带着果农干、帮着果农赚,培养领头雁”。而在龙山,百合种球脱毒技术试验示范则是重中之重。为了解决“卡脖子”难题,农业农村部和龙山县共建绿色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并成立了综合试验站,协调县农发集团与中国农科院蔬菜所、省农科院土肥所建立合作机制,建设了百合良种繁育基地,以此为依托开展良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土壤修复等全产业链科技服务。通过多年指导带动和试验示范,在湘西这片沃土上也收获了很多“土专家”“田秀才”。在永顺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记者见到了接触产业近40年的本地企业负责人杨勇,他说起柑橘来头头是道:“这个基地的指导老师是湖南农大教授李大志,我们在运营中主要通过‘大苗移植上山’的方式进行苗木繁育,同时也进行新品种培育和品种改良,这里19个棚共育苗20万株,可供全州柑橘用苗。”比杨勇小几岁的龙山返乡创业青年余小龙去年获得了国家五四青年奖章。他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教授明军的指导下,不仅承担了国家部委3个试验示范项目,还引种了包括食用百合、药用百合、观赏百合在内的596个百合品种。花开时节游人如织,去年前来赏花的游客超过5万人次,领办的合作社分红超过10万元。突破人才匮乏瓶颈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尤其在刚脱贫地区,人才匮乏严重制约着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全面振兴。“挂职干部再能干,也不能包打天下,最关键的还是要培养当地人才,扶上马送一程。”对此张高振很有感触。创办山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8位年轻人就是张高振看重的人才。他们此前来自房地产、电子等行业,正是看中了百合产业,于是纷纷返乡创业。“最开始我们做产品销售效果并不好,张副县长建议我们不跟前端企业争利,聚焦后端精深加工和销售,一下子打开了成长空间。”厂区负责人向磊说。于是,企业在政府支持下引入国内先进的百合分选、灌装设备,办理了SC认证,重点对初级产品进行二次加工。他们还发挥年轻人优势广泛开展电商销售,张高振也多次为百合出镜宣传,公司销售收入的近一半都来自电商平台。如果说“90后”的向磊等是返乡的典型,那么今年59岁的向明海则是入乡的代表。此前没有接触过农业的他,5年前进入茶叶产业,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开始‘水土不服’,直到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与肖家坪村开展党建结对帮扶,专家帮我们在村周边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基地,还帮助进行有机茶叶认证。”向明海说。如今公司已建成优质茶叶基地3000亩,标准化厂房和现代化茶叶加工生产线也已建成投产。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动肖家坪村种植茶叶1200余亩,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0年5.6万元增长至2022年30.9万元。在石堤镇九官坪村,500多户农户因紫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而受益。合作社理事长向玉萍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从2018年成立至今,合作社每一步发展都有挂职干部的积极参与。“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对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帮扶,这两年主要在推动‘三品一标’建设方面做了些工作。”曾任村第一书记的李浔说。在品种方面,他们帮助联系湘西农科院,进行9个莓茶品种的引种筛选;在品质方面,协调湖南农大教授刘仲华进行技术指导;在品牌方面,组织统一使用“永顺莓茶”商标,并印制绿标、地标。如今,由村集体参与投入的标准化生产车间已投入使用,可为村集体每年带来2.5万元固定分红。(记者高杨王艳王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