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尔滨驱车向西近200公里,就到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以下简称“东北中心”)大庆试验站肇源基地。
绿油油的稻田里,水稻已开始孕穗。蓝天映在水中,不时传来阵阵虫鸣。
这如画的美景,谁能想到,它的底色是一大片斑白的盐碱地。
“干旱则板结,多雨则内涝”的不毛之地如何实现稻花飘香?
这背后是科技的力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黑龙江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就开始在这片盐碱地上接力奋斗,通过“以水压盐”“以稻治碱”的方法,致力于使贫瘠的土地得以开发利用。
2021年初东北中心正式落户黑龙江后,通过“首席科学家+试验站站长”联动配合的高效运行模式,加速了盐碱地的改良进程。
东北中心主任、省农科院副院长来永才研究员告诉记者,作为全国四大中心之一,东北中心在陈温福院士的指导下,研究领域涵盖种质资源、生物技术、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土壤肥料和农业信息等学科方向,是东北三省一区盐碱地改良发展的“主引擎”。
来永才说:“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约有1500万亩苏打盐碱地,大概占到东北地区的近1/3。如果用科技让这些盐碱地都种上水稻,只要达到亩产300公斤基础线,就相当于每年‘凭空’多出45亿公斤稻谷。”
各路高手合力对症下“药”
东北中心聚集了一群育种、栽培、植保、信息等方面的高手:来永才是栽培专家,聂守军、孙世臣、马文东、闫平是水稻育种专家,丁俊杰是植保专家,张喜娟是生理调控专家,郑妍妍是数据监测与分析专家,王秋菊是黑土保护专家……他们有的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龙江楷模”,有的是“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省劳动模范”“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并将18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二等奖等奖项揽入囊中。
盐碱地就好比“生病”的土壤。这些高手聚在一起,就是给盐碱地好好“会诊”。
在来永才的办公室里,有一张标得密密麻麻的东北地区盐碱地改良情况地图。站在地图前,来永才滔滔不绝地给记者介绍起各盐碱区的情况。
这些情况,来源于东北中心团队长期“浸泡”在盐碱地一线的生产实践,更来源于在全省建立的7个试验站的农业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数字赋能。“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到各地块盐碱地环境温湿度、土壤pH值、电导率、金属离子量……大量丰富的一手资料,既形成数据库,也帮我们规划出系统的治理技术模式。”
在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盐碱地改良试验室里,东北中心土壤改良团队首席科学家王秋菊显得踌躇满志:“我们研发的有机物料机械深埋改良盐碱土的技术模式,就是针对盐碱地的痛点而生。水田通过构建大孔隙,配合水分管理,促进排盐排碱,从而达到降盐降碱的目标。”
她们的技术在重度盐碱地上改土5年后,原本只能种植牧草的盐碱地变成了农田,pH值也由9降低到8以下,10年后就变为良田,利用稻壳深埋改良盐碱荒地一次作业,后效可以达到8年以上。
除此之外,东北中心的科研人员也在栽培技术上动起了脑筋,陆续开展了秸秆还田、生物有机肥、秸秆腐熟菌剂、盐碱改良水溶肥料、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植物生长调节剂、稻田—池塘渔农循环等相关研究工作,在肇源及周边地区进行示范应用,均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因地制宜研发有能“耐”的水稻品种
改土来适种,土地变“健康”,这是盐碱地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但要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仅改土还不够,需要从根源上寻突破,解决好“种什么”的问题。
东北中心立足盐碱地实际,加强耐盐碱植物品种选育及核心技术攻关,构建资源搜集利用、育种平台和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新链条,正在探索一条以种业创新为引领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从源头上为盐碱地科学高效利用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为全国盐碱地区和其他障碍性土壤地区作出示范。
“一个耐盐碱水稻品种不可能‘包打天下’,适应所有的盐碱地类型。”东北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引进优质、耐盐碱等各类水稻种质资源1000余份。每一年,来永才也会带领团队将选育的上百个水稻新品种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然后筛选适合苏打盐碱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水稻新品种。
2021年9月26日,在哈尔滨市双城区万隆乡广宁窝堡村的稻田里,专家们选点、测量面积、机器收割……“土壤类型为苏打盐碱土,pH值为9.5。‘龙稻124’测产结果折合亩产达495公斤。”随着测产专家组的宣布,现场掌声不断。适宜盐碱地的水稻家族增添了一个新成员,并创东北地区盐碱地的水稻产量“冠军”。同时,配合一次性施用新型肥料的轻简栽培技术,“龙稻124”也展现出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和生长势,每平方米穗数达到264穗、穗实粒数109粒、千粒重26克,在盐碱地实现了水稻产量三要素的完美协同。
“龙稻124”仅是近年来东北中心盐碱地上孕育新生机的一个缩影:
“绥粳18”在pH9、土壤含盐量0.3%的盐碱地上,亩产达到460公斤;
“齐粳10”在pH8.8的盐碱地上,大面积示范亩产达455.9公斤;
“龙稻21”在pH9的盐碱地上,大面积示范亩产达到455公斤。
……
目前,东北中心选育的松粳33、龙稻203、绥粳306等18个耐盐碱、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均通过了省品种委员会审定。
“我们的小目标,就是今年这些耐盐碱水稻品种,大面积生产中均能突破亩产500公斤,让更多盐碱地变成丰收田。”来永才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王红蕾 记者 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