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乡村振兴
安徽五河:兴产业 富农民 强集体
    来源:蚌埠日报 作者:年福烨 李向前 发布时间:2022-07-15 11:29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盛夏时节,位于五河县头浦镇安淮村的安徽万佳绿园草坪园林有限公司,绿草如茵,生机盎然。每天天刚亮,工人就对成熟草坪进行切割、分块、捆扎,忙得不亦乐乎。


“眼前的一大片绿都是我们公司栽培的草坪,主要品种是百慕大和黑麦草,一年可收割两茬。现在收割的是准备供给外地某公园的绿化用草。”该公司负责人王世田对记者说,现在市场对草坪的需求日趋旺盛,一平方米草坪的价格在15元左右,一亩地的销售收入近万元,刨去地租、人工、肥料等成本,每亩利润可达6000元,远高于传统种植收入,去年公司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村村联建 村集体经济由“贫弱”转向“殷实”


小草坪变身“绿银行”,是五河县致力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五河县以产业发展为关键抓手,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思路,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新引擎,不断提升乡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在头铺镇西侧,一处现代化的厂区拔地而起,这是当地创新实施“村村联建”发展村集体经济模式新建的标准化厂房。头浦镇党委副书记赵培介绍,“村村联建”模式依照镇区域优势和各村具体资金存量及上级资金申请和拨付情况,按照土地、资金进行入股联建,分红按要素进行分配。目前,通过“村村联建”发展村集体经济模式,建成标准化厂房12栋、19263平方米,10个村每年村集体经济增收141万元。


“脱贫攻坚期共确权登记经营性资产9274.1万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4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转变。2021年通过持续加大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投入,形成经营性资产6142.66万元,超2019年—2020年2个年度经营性资产总和14.71个百分点。至2021年底,全县199个行政村村均经营性收入45.14万元,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达33.17%,较2012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0倍以上。”五河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朱美玲介绍,今年,围绕“两强一增”的目标要求谋划实施项目,投入各级资金8750.57万元用于实施41个到村产业发展项目,较2021年产业资金投入增加2607.91万元。项目建成后,预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可再增加1000万元左右,产业基础由过去的“贫弱”转向现在的“殷实”。


创新模式 产业发展由“分散”转向“集聚”


创新模式,偏僻薄弱村发展有了奔头,产业振兴有了新路子。2021年以来,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五河县充分整合闲散土地资源、老旧学校、改造老旧工业园区等集体资源,创新“抱团取暖”“跨村联建、跨乡镇联建”等产业发展新模式,使产业发展更加集中、产业覆盖更加广泛、集约化效应日益凸显,独具乡村特色的产业园区逐步形成。


“近两年,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先后实施的产业项目平均投入183.87万元,较脱贫攻坚期单个产业项目投入增长8倍。其中资金投入规模超300万元项目11个,占产业总投入规模42.66%,最大规模产业项目投入达1500万元。发展模式由‘分散’转向‘集聚’,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朱美玲说。


一二三产 产业项目由“简单”转向“多元”


在大新镇郭府村一家食品厂的生产车间,豆汁的鲜香瞬间扑鼻而来,一颗颗不起眼的小黄豆,经过现代化的生产线加工,豆干、豆皮、豆饼等豆制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企业现在有5条自动化生产线,每一款豆制品的加工都实现了清洁化、节能化,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健康食品。这里豆浆可以直接喝,是纯天然无添加的。”负责人吕二庆介绍说。


这是五河县注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实施由“简单”转向“多元”的一个缩影。2021年以来,五河县实施81个产业发展项目,投入资金14893.23万元。其中,一产投入842.51万元用于实施肉牛养殖、葡萄园种植等10个特色种植养殖项目;二产投入7371.53万元用于实施豆制品加工等44个农产品生产加工项目;三产投入6679.19万元用于实施农产品冷链仓储烘干等27个农产品运输服务项目,切实拓宽产业发展链条、规避产业同质化风险。


朱美玲表示,五河县将充分利用好财政衔接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绩效,科学布局、深度谋划,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形成竞争力强的产业链条,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动力。(年福烨  李向前)


责任编辑:周益威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安徽五河:兴产业 富农民 强集体
来源:蚌埠日报 2022-07-15 11:29:35
      盛夏时节,位于五河县头浦镇安淮村的安徽万佳绿园草坪园林有限公司,绿草如茵,生机盎然。每天天刚亮,工人就对成熟草坪进行切割、分块、捆扎,忙得不亦乐乎。“眼前的一大片绿都是我们公司栽培的草坪,主要品种是百慕大和黑麦草,一年可收割两茬。现在收割的是准备供给外地某公园的绿化用草。”该公司负责人王世田对记者说,现在市场对草坪的需求日趋旺盛,一平方米草坪的价格在15元左右,一亩地的销售收入近万元,刨去地租、人工、肥料等成本,每亩利润可达6000元,远高于传统种植收入,去年公司销售额突破百万元。村村联建村集体经济由“贫弱”转向“殷实”小草坪变身“绿银行”,是五河县致力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五河县以产业发展为关键抓手,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思路,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新引擎,不断提升乡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在头铺镇西侧,一处现代化的厂区拔地而起,这是当地创新实施“村村联建”发展村集体经济模式新建的标准化厂房。头浦镇党委副书记赵培介绍,“村村联建”模式依照镇区域优势和各村具体资金存量及上级资金申请和拨付情况,按照土地、资金进行入股联建,分红按要素进行分配。目前,通过“村村联建”发展村集体经济模式,建成标准化厂房12栋、19263平方米,10个村每年村集体经济增收141万元。“脱贫攻坚期共确权登记经营性资产9274.1万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4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转变。2021年通过持续加大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投入,形成经营性资产6142.66万元,超2019年—2020年2个年度经营性资产总和14.71个百分点。至2021年底,全县199个行政村村均经营性收入45.14万元,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达33.17%,较2012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0倍以上。”五河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朱美玲介绍,今年,围绕“两强一增”的目标要求谋划实施项目,投入各级资金8750.57万元用于实施41个到村产业发展项目,较2021年产业资金投入增加2607.91万元。项目建成后,预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可再增加1000万元左右,产业基础由过去的“贫弱”转向现在的“殷实”。创新模式产业发展由“分散”转向“集聚”创新模式,偏僻薄弱村发展有了奔头,产业振兴有了新路子。2021年以来,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五河县充分整合闲散土地资源、老旧学校、改造老旧工业园区等集体资源,创新“抱团取暖”“跨村联建、跨乡镇联建”等产业发展新模式,使产业发展更加集中、产业覆盖更加广泛、集约化效应日益凸显,独具乡村特色的产业园区逐步形成。“近两年,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先后实施的产业项目平均投入183.87万元,较脱贫攻坚期单个产业项目投入增长8倍。其中资金投入规模超300万元项目11个,占产业总投入规模42.66%,最大规模产业项目投入达1500万元。发展模式由‘分散’转向‘集聚’,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朱美玲说。一二三产产业项目由“简单”转向“多元”在大新镇郭府村一家食品厂的生产车间,豆汁的鲜香瞬间扑鼻而来,一颗颗不起眼的小黄豆,经过现代化的生产线加工,豆干、豆皮、豆饼等豆制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企业现在有5条自动化生产线,每一款豆制品的加工都实现了清洁化、节能化,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健康食品。这里豆浆可以直接喝,是纯天然无添加的。”负责人吕二庆介绍说。这是五河县注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实施由“简单”转向“多元”的一个缩影。2021年以来,五河县实施81个产业发展项目,投入资金14893.23万元。其中,一产投入842.51万元用于实施肉牛养殖、葡萄园种植等10个特色种植养殖项目;二产投入7371.53万元用于实施豆制品加工等44个农产品生产加工项目;三产投入6679.19万元用于实施农产品冷链仓储烘干等27个农产品运输服务项目,切实拓宽产业发展链条、规避产业同质化风险。朱美玲表示,五河县将充分利用好财政衔接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绩效,科学布局、深度谋划,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形成竞争力强的产业链条,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动力。(年福烨 李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