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祁阳市通过大力培育和引进创业创新的“新农人”,瞄准粮、油等主导产业,突出提升“新农人”的生产技能、管理水平等,并出台相关政策,做到全程帮扶,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突击队,唤醒乡村发展潜能,为乡村振兴增添动能。
7月12日,走进大忠桥镇新马江村糖蔗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满眼翠绿,2000余亩绿油油的糖蔗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邓瑶玲正指导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给糖蔗施用有机肥。“我们种植的这个甘蔗品种不一样,它是比较细根的白甘蔗,我们俗称为糖蔗。目前糖蔗处于拨节快长的关键期,我们施的有机肥就是这个菜籽饼,甘蔗成熟后的口感会更好。特别是榨糖后,它的糖蜜也是非常好。”
1984年出生的邓瑶玲,大学一毕业就在广东找到了一份条件优越的工作。几年前,由于父母身体年纪已大,丈夫也忙于工作,照顾不了老人和孩子,邓瑶玲便辞掉收入可观的工作回家,在村支两委的支持下,成为了一名专职的“新农人”。在学习了新的种植技术后,邓瑶玲便将村里的200多亩沿河滩涂地承包过来,开始种植家乡传统经济作物糖蔗。
为了有效发展村里的糖蔗产业,促进销售,邓瑶玲将村里小规模糖蔗种植户联合起来抱团发展,2018年成立了糖蔗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糖蔗种植。每年用传统方式榨出的红糖都是供不应求。目前,糖蔗种植面积发展到了2000多亩,带动了村内60多户村民直接受益。
四年前,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农学博士陈小龙回到家乡祁阳,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8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建生物科技团队,在家乡祁阳打造了一条种子培育、生态种植、品牌加工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陈小龙团队种田坚持不施农药化肥,不喷施除草剂,把绿色有机稻米生产作为定位,不断创新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以实现零农药残留目标的种植方式占领技术制高点,给农民种植农作物和生产绿色食品带来新技术、新理念,更好地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陈小龙博士团队建立了第一个零农残优质稻示范基地,让900多个水稻品种在自然条件下接受抗虫、抗病、抗倒伏等试验。已经培育的祁山胭脂米、祁兴占等3个品牌,通过采取“村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生态大米生产销售已取得显著成果,25元一斤的大米远销省内外,平均每亩产值预计在8200元左右,比常规种法高出6000元,带动了种植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在三口塘镇三口塘村五色米种植基地里,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的五色米种植户曹秦卫正在察看五色米水稻长势,指导农户们抢抓农时,做好水稻田间秧苗施肥、除草等管理工作,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
“我们基地全程执行绿色食品标准,稻田回归到原始的那种耕种状态,每年收割完过后撒草籽,来年漫山遍野都是草籽花。然后直接翻耕,草籽就作为底肥,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曹秦卫介绍说,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他为种植的五色米申请了商标,并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成为了“永州之野”优质农产品。目前,五色米种植合作社也有了一定的规模,下一步,将着力提升品质和产量,带领农户一起种植,并通过各类电商平台推广产品,为农户创造更大的效益。
近年来,祁阳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人才”“学校+基地+农户”“项目+产业+人才”的“3+3”模式,把人才植根在农村、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把创业规划在农场,通过“接地气”的培训模式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陈小龙、邓瑶玲、曹秦卫等就是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带动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的典型代表。
同时,祁阳积极落实奖补等优惠措施,扶持新型职业农民注册家庭农场,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等,抱团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农人”,在农业生产中起到带动示范辐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向多元化发展的进程。(刘志军 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