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出栏牦牛110头,按照每头2000元的利润,合作社净赚22万元……这笔账算明白,才能给村民们有交代。”永昌县城关镇黄家学村党支部书记狄振财对发展牦牛产业信心十足。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狄振财还有另一个身份,那便是永昌合之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路上产业该怎么发展?一直是狄振财和村三委班子的心头大事。
经过多方调研、集体商议,村三委班子探索推行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农村集体经济该由谁来牵头?当然是基层党支部。2021年,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代表村集体出资35万元、占股16.83%,动员67名村民以资金入股173万元、占股83.17%,注册成立了永昌合之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村上有基础,但村民们迈不出这一步,手头资金少,害怕投进去打水漂、没收益,所以大家都是观望态度。”谈起合作社成立之初的难心事,狄振财直挠头。好在有村三委班子和党员们的支持,大家纷纷带头入股,并通过党员大会、村民小组会以及“板凳会”“田间地头会”等方式,为党员群众详细解读政策、分析发展前景,讲深讲透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优势,算好入社前后的经济账、民生账、长远账,以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吸引群众自愿加入、自觉融入,打消了群众入社顾虑。
有了群众基础,干起事来才有底气!黄家学村按照“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思路,经多方考察,择优购进牦牛119头,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和销售。“预计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万元,所得收益按20%的比例提取公积公益金,剩余80%用于合作社成员按入股比例分红。”按照狄振财的规划,这样既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又能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按照去年出栏量测算,实现的经济效益也印证了合作社起初的目标。
“有了村党支部作保,我们入股没啥顾虑!”57岁的孟有成以5万元入股合作社,平时还在合作社当饲养员,每月有5000元的工资。按照他的预算,今年年底能分到1万元的股金,算上平时在合作社的工资,他一年能收入7万多元。
黄家学村通过明确股份合作与按劳分配,建立群众和集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让群众与村集体连心、连利、连责,使群众从“多条心”变为“一条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单单依靠养殖产业不足以让全体村民致富,该村党总支切实发挥引领产业发展的“主心骨”作用,于2018年8月注册成立了永昌四季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党总支+企业”“入股+租赁”等多种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其中利用集体未利用土地建成骊靬停车场,年经营收入14万元;将省级扶贫配套资金45.5万元入股甘肃和鑫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分红收入4万元;通过出租养殖场、村委会闲置房屋等,年增集体收入7.2万元,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0万元。
“只有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才能壮大村集体经济,我们采取土地入股、股权赠与等方式,鼓励吸收贫困户、低保户、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入社,设定优先股和公益岗,让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充分发挥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起群众和集体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让群众充分享受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和发展红利。”狄振财对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初衷了然于胸。
抢抓省市县扶持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机遇,黄家学村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筹资450万元建成9万立方米蓄水池1座,完成土地平整改良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设施配套等建设任务,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种植高原夏菜、黑果花楸等特色优势作物1300亩,有效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农忙季节可吸纳本村村民通过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乡村振兴之路任重道远,关键是要让群众共享发展的红利。下一步,我们必须凝心聚力带领群众壮大富民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和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通过多条腿走路抵御市场风险、实现群众稳定增收。”狄振财对黄家学村未来的发展心里有底。(记者 刘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