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营地、草莓基地、蔬菜种植园、乡村步行街……初夏的五月,走进大堡子镇,随处可见绿树成荫,一条条公路纵横相连,新建住宅楼整齐划一,“颜值”颇高的村庄比比皆是,特色游产业方兴未艾。近年来,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依托党群团结凝聚,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美好家园,擘画出一幅催人奋进,如诗如画的新发展格局。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大堡子镇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引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镇党委“一强五带”区域党建品牌,并先后建立了陶北村物业公司,乙其寨餐具消毒配送公司等,党支部引领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不断在辖区呈现。陶北村推行的“农户流动小党校”,有效解决过渡期党员思想教育连接不上,群众意见建议难收集的问题,实现拆迁村民分散不分心,实施的“飞地经济”,通过党员带头入股融资,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带动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崭新路子。同时,在各党组织的不断努力下,随着各村乡贤评理堂的打造、文明单位的创建,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辖区各党组织均结合自身实际,将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发挥在了基层各个领域。
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镇域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大堡子镇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在项目建设上做文章、求突破,截止2020年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8%。先后实施青海省养老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青海省人民检察院办公用房建设项目、青海省档案局等项目41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7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75亿元。同时,以西川规划为契机,探索“村民自主、政府指导”的合作模式,先后实施陶南、陶北、汪家寨村拆迁安置工作。认真做好辖区2个社区棚户区改造工作,完成工具厂社区棚改项目,一机床社区棚改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实施饮水工程项目,辖区大堡子村、严小村、鲍家寨村等9个村并入城市自来水管网,吧浪村、吴仲村、乙其寨村和汪家寨村等四村饮水成功纳入“西宁市城北区五村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项目”。投资1235万元的吴仲、朱南、朱北、严小、鲍家寨、晋家湾、宋家寨等7村农村道路提升改造项目顺利实施。
夯实城乡基础建设,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
大堡子镇认真做好省级生态村、市级绿色社区的申报工作,全镇区级生态村、区级绿色社区已达到全覆盖,五年内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补栽补种12362亩,7个村荒山抚育管护15833.6亩,义务植树30万余株。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按照《农村用户卫生厕所建设规范》标准要求,完成7个村997座农户水厕改造,依法取缔砂石堆放场5处,对裸露地面覆盖抑尘网20处,覆盖面积5000平方米。健全农村人居环境“督查-通报-整改-反馈”工作机制,为各村、社区配备清扫队,建立垃圾中转站,取消垃圾散点,农村日常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完善区镇村三级全覆盖的河长制管理网络,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坚持农村改革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大堡子镇通过完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注重农业产业内部向产前和产后延伸,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农业园区已发展到14个。全镇温室大棚设施达2411栋,净面积2741.9亩,并投资197.75万元完成9个园区以及吧浪、鲍家寨246栋旧棚改造项目。在此基础上,严守耕地红线,对14家园区合作社的“大棚房”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共整治硬化、办公楼附属设施超标等违规项目38个。依托13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争取壮大村集体经济转向资金300万元,如期实施乙其寨村餐具消毒配送公司、陶北村物业公司等7个村乡村旅游产业链集体壮大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上升。同时,依托“草莓采摘节”“乡村旅游节“”面食节“等节庆活动,极大丰富了辖区乡村旅游的内涵,有效带动辖区群众创业精神,全镇三产占比逐年提升,极大地提升了辖区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持续做好民生改善,群众生活再上新台阶
大堡子镇在社会保障上持续发力,“十三五”期间大堡子镇低保户共计1170户,11416人,累计发放低保金912万元;特困供养人员63户66人,累计发放75.9万元。五年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0000人次,累计培训人员2098人次,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680人,发放社会保障卡15581张,帮助实现贫困和困难群体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家庭实现稳定就业。全力推进老年幸福院建设工作,有效解决了2490名农村独居、空巢和留守老年人的日间照料等问题。全面完成辖区11个村,3745户确权工作,全镇共界定经济组织成员人数20546人,集体土地总面积为4.17万亩,发放股权证671本。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造镇级“五室一平台”和村(社区)“三室一平台”,在8个村组建乡贤评理堂,在各村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在各重要节点发动网格员、村警为骨干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网络,确保了辖区社会安全稳定。
城北区大堡子镇将继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结合自身地域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项目,逐步实现重点项目、功能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点线面”立体效应。积极探索“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人才育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富民模式,带动村民投入富民产业,拓宽增收渠道,真正绘就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画卷。(马银鸿 杨可)